当前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论文_张宏葛

当前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论文_张宏葛

浙江地勘矿业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针对目前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中存在缺乏统一规范要求、重点把握不准的普遍问题,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可操作性不强的现状,通过分析有关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编制的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经验,在综合整理分析基础上,提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的重点及要求。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预测;防治

引言

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已经逐渐发现环境问题与地质环境间存在直接关联。当前,我国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日渐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做好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城市地质灾害概述

1.1城市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人为或是自然因素形成的,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不断完善,并出台了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中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明确划分,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陷、地裂、泥石流等。而城市地质灾害,即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

1.2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

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类型研究,有利于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在对城市地质灾害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划分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按照地质作用内外动力进行划分,可以将城市地质灾害分成内动力地质作用城市地质灾害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城市地质灾害两类。其中前者包括地震、地壳运动等。后者种类更多,包括垃圾堆积、建筑地基变形、地裂、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其次,按照地理地貌进行划分,可以将城市地质灾害分成四类,即平原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山区城市地质灾害类型、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矿业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四类。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地面沉降、地裂等。山区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崩滑流、地震、冻土等。沿海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海水入侵、沙土液化等。矿业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表塌陷、废矿渣污染。

1.3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

首先,破坏性强、损失大,具有连锁扩散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建筑物也变得更加密集。但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加却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幅度提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连锁反应,城市某一区域发生的灾害将迅速扩大范围,破坏力极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其次,具有三维空间性规律。城市地质环境不仅要承受来自城市的压力,还会受到地下深部地质作用的影响,例如,地震就是地下深部的震动波及地表后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由此可见,地震破坏效应和岩土介质结构的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等级与结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属于三维状态下的传递过程。其三,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不断数量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的渗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能够影响到地下数百米的深度。一旦人类的工程活动超过地质环境的容量,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越大,产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就越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四,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区域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内部和各城市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复杂网络系统,一旦系统某一项功能失效,很可能会对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安全威胁。换而言之,单一的灾害事件很可能会扩展成为区域性灾害。其五,灾害重建困难、恢复周期长。城市地质灾害的破坏性较强,这为灾后重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地震过后,该地区九成以上基础设施都处于瘫痪状态,交通不畅为物流运输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财政支持难以顺利实施,重建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应该做好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灾害发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2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

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需要先进的预测理论和监测技术作为支持,因为现阶段城市地质灾害的种类十分多样,且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较为复杂,这为预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特征和各种专业性评价模型以及预测数学模型,构建预测评价模型,以此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准确分析和评估。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的关键点在于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价,对此,应该以信息理论为导向,对灾害信息进行全面评价,为灾害的整治、抗灾补偿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由于很多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城市地质灾害评价可以适当地借鉴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恰当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通过分析掌握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灾害的重发性原理,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测。近些年来,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将现有的软硬件应用到城市地质灾害预测中,可以发挥出不俗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不同时间段的摄影,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防灾中。其次,利用红外摄影、微波测定等技术获得的图片资料对城市环境和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关于城市地质灾害预测方法应该形成理论完善的预测评价模型,技术内容如下:城市防灾能力分析;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灾害类型划分和特征;灾害的诱发机制和诱发因子;灾害反馈及周期特征;灾害预测数学模型的适应性特点;灾害预测的实际检验;灾害地区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科学控制。

3城市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3.1加强调查区划建设工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建设工作作为地质灾害防控的重要工作,在实际调查评价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①详细探查地质界线周遭的地质环境,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展开详细的调查;②判断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好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明确地质灾害影响范围;③结合实际地质灾害规模与地质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明确人员撤离路线、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避让有关事项,同时与地质灾害技术资质部门进行合作,制定长期防治措施。

3.2建立地质灾害警报设施

为了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在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设置相应的警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警报系统主要从预警技术与预警管理两方面入手,运用先进的技术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及时的采集相关的地质灾害变形信息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根据采集的信息给出相应的灾害预警,以便有关地质灾害受威胁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3.3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避让体制

若受灾区域发出相应的地在灾害警报,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的对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具体的分析信息有: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大小、灾害范围,若灾害危险性较高,则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紧急避让措施,安排所在地的居民搬离危险区域,先迁移到较为安全的区域,从而有效保证区域居民的实际人身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灾害过后,还要结合受灾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灾后重建工作,力争做到人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提升实际住房质量,帮助居民建立新的家园。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实际地质灾害防治期间,要结合地质环境因素,按照基本的地质环境规律,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尽快找到最佳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实际灾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瑞刚.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4):178-179.

[2]董艳艳,宿星,王国亚.山区城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冰川冻土,2015,37(06):1697-1707.

论文作者:张宏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当前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论文_张宏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