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问题与展望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问题与展望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现状、问题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现状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7-0033-06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环境被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同主体、客体、介体一起界定;同时又被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相衔接。正是基于这两个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程显得有些复杂。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提出及其框架的确立

      环境概念是各个学科普遍使用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项而言作为中心项的对立面的外部客观存在,随着中心项的发展而发展。最先将环境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是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要素。后来张耀灿、郑永廷等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秉公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都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要素和独立内容进行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如罗国安、赵金昭所著《德育环境学》,戴钢书所著《德育环境研究》,沈国权所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李辉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等等。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人的思想品德或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项提出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主要有:(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及行为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方面。(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事实”。[1](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2](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觉环境因素”。[3]其中,前两种界定的内涵是一致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解为影响人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第三、四种界定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种界定集中在教育情境。简言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且对环境的界定也区分了不同的概念,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一种观点认为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一种观点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即四要素说(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目前,第二种观点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概括,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的特点;[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有序性和可控性、自主性和超越性的特点;[7]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分为本质特征——阶级性、社会性,外在特征——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可塑性,结构特征——整体性、有机性、统一性、有序性等。[8]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即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9]二分法主要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观环境,如有研究者认为,宏观环境即国家政治环境、大众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环境等,中观环境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团体环境等,微观环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与心理氛围。关于多分法,有研究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四类;也有研究者从时空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时环境、未来环境。总之,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同,形成了多种划分方式。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观点认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感染和熏陶作用、约束和规范作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自发性与导向性并存、渗透性与驱动性共生、直观性与感染性互动的特点;也有研究者将环境的作用概括为同性同向强化、异性异向消解,强化功能表现在反复强化、综合强化、累计强化,消解功能表现在环境的自发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背离、环境的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相冲突、环境的易变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相矛盾等。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化和细化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网络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媒介环境、心理环境、虚拟环境、生态环境、情境等分别展开研究。

      心理环境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代表作有刘达临所著《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一书。有研究者认为,心理环境是指“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心理环境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的。”[10]

      龙泽元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进一步指出,社会环境“具体是指较大范围内环绕人的需求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它由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11]罗洪铁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阐述了社会环境的概念和结构。

      不少研究著作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界定、特点、形态、建设等形成一定的研究框架。周琪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提出了坐标、原则、尺度的三重规定。[12]《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一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结构、特点、作用及机理、创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和创建、强化和优化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深化和细化。罗洪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是指环绕在思想政治教育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精神因素的总和。[13]邱柏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进行了阐述。[14]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气候”而言的“小气候”。情境由心理学的范畴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李辉最先在其专著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后来学者们开始对情境进行系统研究,如董杰所著《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等。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迁,对于环境系统的研究处于不断深化和细化的状态。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软实力被日益提升到国家重要战略的地位,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引发学术界的关注;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内都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人的主体意识开始提升,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心理环境、精神环境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关注的范畴;现代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多媒体、网络等成为现代化的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引发了信息社会的深刻变化,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网络环境、虚拟环境、竞争环境、生态环境等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视野。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边界确定

      第一是关于中心项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通常以中心项来界定,但对中心项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都是学者们普遍讨论的中心项。

      第二是关于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讨论。环境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存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学界尚未统一,只是通常认为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完全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范围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经过有计划有选择的加工和创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自觉环境因素。针对环境的层次,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的环境即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第二层面的环境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择的环境,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对人们发生感染、激励、促进作用的环境。第一层面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第二层面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15]

      第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过程的构成要素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还是三要素之一,这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四要素之一。

      第五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概念的区分。有研究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代转型,“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对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生态过程”。[1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生态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目前一般认为生态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类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系统、结构、要素的界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区分尚存在争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小气候”,是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17]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既反对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环境万能论,认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环境具有制约作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教育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进行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深度、影响方式研究尚待深入,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新媒体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现有研究往往是集中于某一具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或者笼统地概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而没有深入挖掘新形势下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深度等。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已经提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如自然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等;环境建设的基本方法,如社会导向法、整体协调法、筛选转释法、利用优势法、环境隔离法、适时强化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等。有研究者对经济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进行了具体探讨,但不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环境之间的协调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主动优化环境、建设环境。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不同的环境如何发挥最优的效果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起作用,也还有待深入探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展望

      1.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主体、客体、介体共同构成了系统要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项,环境包括了两个指向: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环境。

      前者是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其他学科也需要研究。作为大环境,一方面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由此,这个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是个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环境决定人,人反作用于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统一的。卢曼的一般系统论认为,环境有时间、物质、符号三个基本维度,强调把时间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维度。时间维度是历史、现在、未来的统一。大环境是社会变迁中自然、人和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因素成为改变环境的新力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成为改变环境的新因素。多种因素导致了现代环境的复杂、多变,环境的渗透力不断增强。对大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前提。

      后者是小环境,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介体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环境相当于情境,是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教育客体的需要创设的育人环境。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指向是创设的主要维度,交往空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是基本类型。受到大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小环境的创设具有多种功能。其一,作为教育的实践场域,可以丰富教育元素、提升教育质量。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一方面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建构主义将这一过程理解为人的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主知主义传统教育方式局限,就不能不重视实践的作用,自然也不能不重视实践场域的创设。其二,作为比较的参照,教育情境的创设是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教育者介入的程度是有限的,社会环境的优化需要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作为的是将社会环境的客观状态以样本方式展现出来,为受教育者提供比较的参照。

      在已有的研究中,从大环境角度探索的多,从小环境观照的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出发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明确的定位。

      2.深化理论基础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人对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8]但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人可以认识并改造环境。马克思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论进行评析时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9]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为研究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善于从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凝练人的思想观念的特点及其走向,及时跟踪环境变化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的主体性,使人们自觉进行环境适应与优化。

      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其中,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设计一个学习环境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学习什么,行为发生的真实世界情境是什么。接着,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这些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活动必须置于真实应用的情境中,否则结果仍将是得到呆滞的知识。从实习场向实践共同体的转变就是建构主义对情境创设的主要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通过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在学科教学中深化了主体性教育观念,它的价值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视。

      3.以社会变迁为基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

      复杂多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赋予了现代社会环境以丰富的内容。开放环境、竞争环境、虚拟环境、媒介环境等新的环境因素不断出现并日益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重视环境发展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0]人的依赖性关系、物的依赖性关系和个人全面发展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开放环境、竞争环境、虚拟环境、媒介环境等新的环境因素产生在物的依赖关系主导的社会中,一方面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人的异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双重效应。

      第二,重视开放环境、竞争环境、媒介环境、虚拟环境等新环境因素各自的特征及其影响。开放环境是相对于封闭环境而言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空间和时间边界越来越模糊,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开放的主要表现。开放环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变化,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竞争环境的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竞争的比较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导致竞争环境既有动力导向功能,也有增强人的心理压力的可能。竞争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和制度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环境是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对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呈强化趋势。大众传媒信息能够被储存起来,并可以通过传媒、网络等载体不断重复出现,反复刺激人的感官,从而实现了反复强化的效果;不同媒介对同样或相近的主题综合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综合强化的效果;通过载体不断增加信息量,实现了累积强化效果。现代媒介环境中,信息的多源性、开放性和瞬时性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带来了全新的压力和挑战。虚拟环境的形成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丰富了人的活动的内容,提升了人的本质力量。不过,虚拟环境也引发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一些人被网络所诱惑,以虚拟性为满足,进而逃避现实的交往和生活,把丰富的自我和生活抽象化、数字化。认识和把握虚拟环境的本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重视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整体性研究。作为环境要素,分类是相对的。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整体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在影响的过程中各自的权重如何?思想政治教育怎样面对环境的整体影响?如此种种,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标签:;  ;  ;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问题与展望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