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92-01
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并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事实了解每所学校、班级都存在着不同的“体育学困生”,他们在体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自卑、失落、内向、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点,这是影响正常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促“体育学困生”的进步呢?
一、转变老师自身思想
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后进生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只要分析各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的、还是其他方面的;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科学性加以补救。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多学习、多研究,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信服你,从学生心理上去引导他们。老师还要善于多想办法,发动和借助那些运动能力强、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骨干和“学困生”结伴互助,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的心理,便于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投入练习,因而从学习态度、行为、心理品质等方面去促进“体育学困生”的进步。
二、家、校、教师共筑
学校可以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家长会、 家长学校、 素质教育开放周、 家长开放日等,将家长加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 让家长参与学校共同管理,与老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光是文化方面的,在德、体、美等方面同样重要。同时学校大力开展各种校园体育运动项目(班级篮球赛、班级田径运动会等)和积极参各级(省、市、区)体育运动比赛,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根本上改变家长对体育的看法。家长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老师, 有了家长、学校的大力支持,综合各种信息对这部分体育“学困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 更合理地推动他们的身心成长。
三、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等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及完成动作等的标准,设定不同任务目标,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引导其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克服自卑心理因素的困扰,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能自主锻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快速跑的练习中,学生长时间反复的快跑练习,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极易感到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将快速跑设计成“老虎追山羊”的游戏,并有意的把学困生分为一组,这样他们在练习时他们更容易完成任务,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同时老师在加以语言的鼓励、引导、暗示,不断增加他们的成功感受,致使自信心得到真强,对体育运动产生好感,能主动快乐的参与学习。
四、尊重、欣赏、激励唤起成功的欲望
“体育学困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自卑、失落的心理,练习时因为技术动作掌握不好,不能较好的完成技术动作而经常被同学“笑话”,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在练习时胆怯、放不开手脚,更不主动参与练习,这样运动成绩自然不好。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同样是想成功,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同学的肯定。此时教师应引导全班以宽容、博爱、欣赏、理解的态度去关心和爱护“体育学困生”,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克服自身不利因素,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更不能随意取笑、批评、指责他们,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引导其克服困难,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运动练习充满信心。
五、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搞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尤为重要,特别是“体育学困生”,他们及其渴望成功,但又由于身体素质差、心理因素和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心存戒备,因为他们不知道老师、同学是否认可他们。只有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心理期望,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可敬、可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向你敞开心扉,解除戒备的心理,向你索取成功的渴望,从心底里接受你的教育,积极反省自我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锻炼,使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多元评价, 全面关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评价标准主要以学生的具体数值成绩和运动能力作为依据,看学生能跳多高、多远、跑多快等,而且大多地方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这种评价标准是存在弊端的,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它没有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运动项目那些较为肥胖、过于矮小、瘦弱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而一个统一性的评价标准,导致了许多学生丧失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他们无法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体验到参与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而是一种应付的心理去参加体育测试。那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根据体育“学困生”自身努力情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予多元的评价。
总之,“体育学困生”尽管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但他们始终具有某一个方面的优点和专长,具有开发的潜能,教师应为“体育学困生”的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他们锻炼和表现的机会,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内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教育有方, 不断从多角度,多层次加以教育影响,打开他们心理上的“枷锁”,促进“体育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多的“学困生”都会绽放自己的光彩。
论文作者:李兴亚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体育论文; 学生论文; 学困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老师论文; 心理论文; 家长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