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党的后备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备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将迎来85岁华诞。85年来,共青团走过了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艰苦岁月,也同样经历着改革开放的冲击和洗礼。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人士都指出,85年来,共青团不断为中国共产党输送新鲜血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后备干部。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共青团这个大熔炉的锻造、历练中成长起来,成为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坚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革命后备军。
团干部具有鲜明特点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既是党建立共青团的目的,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早在1949年4月,任弼时便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青年团提出了“培养出千千万万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坚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的革命后备军”的任务。党的十三大更将共青团组织的这一特殊的作用再一次载入党章。
85年来,共青团不负众望,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团史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黄志坚看来,优秀团干部身上具备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全局观念,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活动能力,善于做青年人的工作,而且有明显的年龄优势。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不断开展工作”是团干部一开始从事工作就逐渐养成的习惯。因此,共青团的干部普遍擅长于根据中央的精神和全局的需要开展团的工作,又通过团的工作为全局服务,“只拉车,不看路”的情况比较少。
其次,团的干部接受了系统教育,知识结构完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具有勇于创新、革新的特征,能够与时俱进。
其三,由于团干部经常组织青年开展活动,需要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协调各方关系,从而锻炼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活动能力。因此,团的优秀干部作为党的后备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明显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快打开工作局面。
其四,团的干部具备做“人”的工作的特殊能力。团干部的工作对象是青年人,这些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活动能量大,做他们的工作比做一般人的工作更加复杂,团干部也因此锻炼出做人的工作的特殊能力。
此外,共青团组织对团干部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一般情况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不超过45岁,团省委书记不超过40岁,团地委书记不超过35岁,团县委书记不超过32岁,团县委副书记和乡镇团委正副书记在28岁左右。因此,在同级干部中,团干部具有明显的年龄优势,适应干部年轻化的趋势。
团组织特别能锻炼干部
受访的专家认为,共青团组织特别能够锻炼干部,与党的领导和关注,以及共青团自身对干部的培养机制密不可分。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准备建党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研究了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
1922年5月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可以说,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下创立的,被定性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得到了党的重视和关怀。黄志坚教授表示,这是团组织培养干部“得天独厚”的优势。1982年12月,共青团十一大召开,对团章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专门增加了“团的干部”一章。黄志坚是当时参与团章修改的专家之一。据他回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认为,“团的干部”一章的增加非常重要,并表示要写出党对年轻干部的特殊要求,要有几条“具有规定性、要求性的条文”。
在修改后的团章中可以看到,党对团干部提出了五个“努力做到”,即“政治上要坚强,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勤奋,作风要扎实,品德要高尚”。“可见党对团干部寄予很高的期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黄志坚说。
此外,中国共产党党章中也规定了中国共青团的性质,写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明确了“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
党章第十章第五十条专门写明“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注意团的干部的选拔和培训。经常注意共青团领导骨干的选拔”。
这一条同时写到,“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对此,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李民表示,列席会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团干部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各行各业各领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增进了解,能够在复杂的矛盾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其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规定,使得团干部到地方或部门从事具体工作时,能够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这也是利于团干部成长的一大制度优势”,李民说。
团组织特别能锻炼干部的原因还在于,它拥有非常广阔的培养干部的“良田沃土”。团的干部都是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中,通过激烈竞争和民主选举脱颖而出的,同时又通过在基层的实践锻炼,练就了务实、扎实的真功夫。
由于共青团既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经济组织,因此团的工作“一无权、二无钱”,工作起来难度较大。黄志坚教授说,正是这样的岗位,为团干部提供了特殊的锻炼机会:没有权就不能靠行政命令,只能靠密切联系群众;没有钱就必须勤俭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经费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把团的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团干部由此练就了一身独特的本领。
而且,由于青年群体遍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法律、新闻等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因此团的工作战线很长,需要多方配合。但团的干部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博的社会经验。这些恰恰是现代社会急需的“通才型”干部。
此外,团干部的岗位有着比较严格的年龄限制,干部的流动性很强,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套有助于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机制。因此,从基层工作干起的团干部普遍成长较快。
培养党特别需要的人才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形态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更多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干部。
李民教授对《瞭望》新闻周刊说,面对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党的干部群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党迫切需要有责任心和宽容心,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在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坚忍不拔,能够自制、自省和自律的干部。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需要我们的干部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他们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表达力,科学化的辩证思维、理论思维、战略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当的决断能力、应变能力、统筹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变封闭型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单一思维为发散型思维。
团的干部都是年轻人,他们中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具备不断进取精神的青年干部,不仅接受过系统教育,知识结构新,具备快速掌握和收集新信息的技巧,而且不少人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富有创造力,能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同时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着从事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经历和能力。这些在青年工作中碰撞和历练出来的干部,从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来看,都是我们党迫切需要的干部类型。
共青团组织对团干部的锻炼和培养,是为中国共产党输送后备干部的一种途径。李民教授特别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团干部也不例外。只有从基层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团干部,才具有党的后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那些“出家门、进学校门,出学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仍然需要实践的锻造。
引导青年 代表青年
邓小平曾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名称,不只是给全体团员带来巨大的光荣,而且,也在中国青年的肩上放上了更为繁重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可以说,除了为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的重要职责之外,共青团还同时肩负着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的重要使命。
目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同时存在于现代中国,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在我国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在社会快速变化,信息极大丰富,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增多,网络成瘾现象引发社会关注,青年就业难也成了就业的新难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的现实,是共青团的肩上重任。
李民教授认为,做得好的团组织既能令青年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团组织在青年人和整个社会中都有发挥自身作用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