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因分析--以银行经营效率为视角_银行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机分析——基于银行经营效率的角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动机论文,角度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2010)04-0055-06

自2006年以来,受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浪潮以及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相关的跨国并购事件中,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不断出现。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方式上,出于维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所需的资源供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应对新形势下国家产业竞争的需要,正在配合农业、资源行业、制造业、TMT行业和服务行业“走出去”的战略,着力向业务国际化和综合化的全能大银行迈进。①

传统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同国际经营效率较好的商业银行相比,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少,与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的国外商业银行相差甚远。②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商业银行正在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从表1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次数达到了14次。其中,4次在2006年之前,并购的都是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香港是辐射亚洲一个较好的基点,中国的银行业对亚洲经济和市场是比较熟悉的,在国家文化上相似点也很多,地缘关系上也更为接近,对于并购后的管理是非常便利的。10次发生在2006年以后,并购地区已经扩张到了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并购金额也在增加。

本文力图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海外跨国并购的实际情况,在回顾现有跨国并购动机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效率分析的方法,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中国银行“走出去”的主要动因。

一、银行跨国并购理论回顾

Berger(2001)论证了人均GDP和市场规模庞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从而产生跨国并购的动机。Berger对早期金融组织的全球化垄断作了一个详细的综述。Focarelli(2001)等专注于银行业和非金融产业并购模式的比较研究。他们利用来自29个OECD国家的25 500多个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银行倾向于对银行系统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海外并购。另外,进入外国的隐性管制和文化差异障碍仍是跨国银行并购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Claudia M.Buch(2008)等探讨了银行并购的三个问题,即跨国银行并购的动力、跨国银行并购竞争力及效率和跨国银行并购的界定,并对商业银行作了实证研究。

苗启虎等利用2001年年度数据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王晞则利用2002年的年度数据检验了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黄宪等描述性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张红军从银行的角度研究了跨国银行到中国购并的动因,他认为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动因是“跟随客户”,也就是对中国历年FDI、对中国的历年双边贸易额TRADE的跟随。另外,存款和贷款两个变量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中国国内存、贷款规模对跨国银行进入没有实质性影响。

通过以上对理论的综述,跨国银行并购大多以具体形态为研究对象。在银行层面,某一银行成为并购者的动因直接和规模与赢利性相关,着重于对并购后效率和盈利进行衡量,这样必定会降低并购银行的成本,以实现经营效率,得到更多的利润和较好的资本运营效果。

二、研究的思路

在这一部分中,本文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为核心,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历年来有国际并购事件的商业银行效率值,进而对效率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也就是银行的经营成本、经营规模、赢利性以及并购后效率和盈利等方面,目的在于探讨影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机。

(一)效率理论的简单阐述

“效率”一词的概念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表达,比如帕累托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交换效率、X效率和市场效率等等。尽管它们有很多种含义,但本质都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以有效地投入来实现最为有效的产出。一般而言,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它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生产效率的变化大致包括生产体系的变化与技术变化(Lovell,C.A.K.,1983),侧重于从技术进步的角度通过不同的组合,降低成本,进而达到对效率的提升(Farrell,1957);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配置效率又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因为当一个公司成立之后,首先做的是优化现有资源,而不是重新组合进而从降低成本中获益(Rawson,2001)。也就是说生产效率往往被首先考虑,这也说明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考虑效率的。

为了评价考虑不同单位的生产效率,可以用以下几种分析工具来分析:总要素生产率(TFP)、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简称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等等,本文采用DEA的方法来展开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运筹学、管理科学与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A.Charnes,W.W.Cooper,1978)。这个方法的优点是不要求对基本的生产函数给出确切的定义,缺点是假设认为随机误差是不存在的。

Berger和Humphery(1997)采用SFA方法和DEA方法来估计商业银行的效率,其效率估计值近似,只是后者的效率估计值偏低、离散程度较大。Sherman和Gold(1985)第一次将DEA技术运用于银行业分析。杨大强、张爱武(2007)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业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另一方面,尽管在样本期内,股份制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要低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国有商业银行。王忻等(2007)运用DEA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从多个角度对中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姚晋兰等(2009)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获利能力与银行效率显著正相关,存贷比率与银行效率显著负相关。

(二)基本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实行跨国并购的商业银行,它们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考虑到这种特殊企业的性质,本文在DEA模型中,采用中介法展开投入导向的分析。③假设在进行跨国并购的商业银行有n个,每个银行都以k种投入要素生产m种金融产品,假定各自企业的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是不相同的。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选取及假设

考虑到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所以在运用DEA模型进行计算中,本文采用的投入变量为: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和营业支出。产出变量为:利息收入和净利润。选择这些要素作为变量,其假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假设1:利息支出和营业支出越低,市场份额越高,其效率值越高。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这种工业生产的模式需要确保资源供给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随之上升,通过低成本劳动的经营模式会越来越困难,这也需要对临近地区或国家的金融企业进行并购,以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对海外金融机构的购并,有可能一方面满足了制造业出口商和制造业跨国公司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从总体上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中国的对外跨国并购的服务行业。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很多国外的金融企业市值都在降低,这也给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机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包括劳动力、实物资产、各种费用和可贷资金,其最终表现均可归纳为利息支出和营业支出,较低的支出可以形成一种相对优势,也会降低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当然也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的经营成本。这是影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假设2:盈利能力与资产配置水平越高,产权结构越合理,银行治理水平越好,其效率值越高。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作用于银行,国内的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经营范围正在日益缩小,难度在日益增加,一般性贷款业务、对公负债业务、支付类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拓展都变得极为困难。所以,在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展开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通过并购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在保持整体经营思路不变的情况下,对各种产品实现专业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当然,并购可以使管理费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摊,使金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财务上得到协同效应,降低运营费用;公司的文化上也可以得到发达市场银行的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文化。银行作为商业性机构,追求较高的利润率是国内商业银行扩大规模,建立国际化的经营网络的投资动机。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

本论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网站数据,数据期间从1996年至2007年。中国的商业银行数量是众多的,本文选择历年来有国际并购事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此外,中国于1995年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标志着中国银行商业化改革新阶段的开始,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起点进行实证分析,进行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数据分析利用软件DEAP(2.1)(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computer progran)加以处理,计算结果如果越靠近1,则代表所观测银行的经营效率值越高。

计算1996-2007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经营效率以便于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1996年至2007年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经营效率的评价结果来看,如果以0.93作为经营效率值的分界点,这12年的经营成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之前,这10年中5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表现都不好,特别是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其效率值大部分都在1以下,而且波动较为频繁,表现不稳定;第二阶段是2006年和2007年,这2年5家商业银行表现较为良好,具有较好的经营效率,大部分年度都靠近1。另外,除了工商银行以外,中国银行和建设经营效率值表现都比较稳定;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表现差异性则非常明显。总体上看,由于2006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以及跨国并购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必将压低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本文利用1996-2007年期间5家商业银行效率结果进行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经营效率在2006年以前,都是比较低的,直到2006年10月27日上市以后,才呈现出较好的经营效率的数值,但是,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尤其明显;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经营效率值波动都比较稳定,大概都位于0.8~1.0之间,尤其是中国银行,经营效率水平的相对位次则有所上升,其在2003年以后较2002年前均有明显提高,并且表现得非常稳健;招商银行的效率值及其不稳定,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波动;民生银行的效率值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总的看来,对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表现较好,而且有不断改善的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表现呈现出无规则性的特点。

图1 1996-2007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经营效率比较图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结论

第一,从前文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中,可以知道利息支出和营业支出等成本要素是一种相对优势,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值的一个主要因素。国内商业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转变经营模式,获取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降低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进而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这或许是影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与原假设1是一致的。

当然,通过并购既可以有效降低进入国外某一行业的壁垒,又可以利用被并购银行的既有的优势实现低成本扩张,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这样,明确国内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目标,吸收国外金融机构的股份制规范运作经验。建立清晰的信息收集、披露、分析机制;形成清晰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进一步而言,国内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并购中通过控制对方的经营管理经验,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增加自己经营模式拥有的核心技术,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最大优势。因为通过银行所有权的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代理问题的产生(詹森和梅克林,1976)。此外,竞争的优势是公司并购产生的基础,公司可以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进而通过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选择过程,并且可以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从银行的盈利情况来看,存贷利差持续缩小、利息支出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不力、业务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进一步提高净利润也是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这是当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与前文的假设2所考虑的因素也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购并,本文认为是一种“核心产业扩张论”。这里所指的核心产业,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原理,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对外并购,应该从中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这种核心产业可能是来自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优势。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6月24日发布的结果显示,税前利润最多的5家银行全部是中国或西班牙的银行。其中,工商银行税前利润213亿美元,成为全球赚钱最多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19.43%。而建设银行(175亿美元)和中国银行(126亿美元)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位。④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扩张,并不像小岛清(1985)的对外投资理论中所指的“边际产业”扩张模式。他认为的扩张是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就可以选择“边际性企业”来进行海外扩张的模式。

当然,也应该看到,从银行资本实力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是较低的,这也决定了国内银行的规模是有限的,业务扩张能力是不足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强的。这也是前文工商银行与招商银行效率值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稳步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的进程,必须在银行治理结构、运行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快与国际通行准则接轨的步伐,加强与外资银行开展多种合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经营服务。

第三,为适应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营要保持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发展的平衡,面向国际市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开拓市场也构成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动机。

第四,中国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体现了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从成本型向市场主导的转换,这也是并购的一个主要动机。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还体现出针对不同区域的动机差异,并且这种区域差异正在日益表现突出。中国商业银行表现出对美洲和欧洲发达金融市场的开拓决心,目的在于开拓东道国的需求市场、获得核心管理经验、提高经营效率、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以及获取专利与信息。同时,他们也对亚洲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特别是周边的区域市场,并购的动机也表现为拓展市场,利用东道国金融机构的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压低银行经营成本,追求建立区域性的生产与流通网络。当然,关于对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并购,是有利于开拓较大的潜力市场、压低并购的成本,以达到提高并购银行的利润率和经营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根据本文的分析,为了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获取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降低经营成本,培育自己的“核心产业”,进一步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这样,可以让银行经营模式从成本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换,进而达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目的。

注释:

①http://www.mergers-china.corn/

②http://www.thebanker-database.co.uk/

③目前,研究银行投入与产出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中介法。生产法把银行认为是生产不同类型存款账户的公司。中介法把银行认为是金融中介机构,把存款、贷款的数量看做是产出,把劳动、固定资产及可贷资金看做是投入(Berger,Humphrey,1997).

④http://www.eeo.com.cn/finance/banking/2009/07/20/144510.shtml.

标签:;  ;  ;  ;  ;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因分析--以银行经营效率为视角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