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观察论文_刘昌军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 山东兰陵 277799

摘要:目的:分析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并发脾功亢且未实施抗病毒治疗,对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比较手术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指标水平差异显著;持续治疗应答率相比早期应答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亢患者实施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肝癌与肝衰竭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并发症

临床研究显示[1-2],目前全世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人数已经达到1.7亿人次,其中有70%左右的患者将发展为慢性感染,30%左右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等病变,严重威胁了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需进行临床积极有效的干预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方案,且50%-90%[3]的患者疾病可获得治愈。为了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旨在探究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择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显示疾病被确诊,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的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值、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肌酐、抗核抗体、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临床诊断后显示均处于正常范围;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详细同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了该类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危险因素、并发症等,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占据百分比为57.50%,女性患者17例,占据百分比为42.50%,年龄区间为32-59岁,中位数年龄为(43.53±4.28)岁。

1.2 治疗方法

严密观察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依据患者脾脏大小、脾功能亢进情况等选择进行脾切除术或者脾栓塞术,其中可以进行脾栓塞术的标准为脾厚在4.5cm以下,50×109/L≤Plt≥30×109/L,而脾脏切除术需患者脾厚≥4.5cm且Plt<40×109/L[5],40例患者中26例行脾栓塞术,14例患者行脾脏切除术。

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脾功亢进情况得到好转后的3个月可进行抗病毒治疗,选用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Αifn-2a,生产厂家: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32)+利巴韦林(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H20073892),初始给药剂量为90μg,每隔一天给予一次皮下注射治疗,其中利巴韦林片用量为600mg/d,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且每隔2-4周适当增加给药剂量。其中Peg-Αifn-2a可从每次90μg调整至每次135μg,而利巴韦林片可增加至每日1000mg。用药后对患者进行疾病检测,包括大便潜血实验、肾功能、血常规、肝功能、HCV RNA等。

1.3 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用药时与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严格纳入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时用P小于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比较

比较手术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指标水平差异显著,详情见下表1。

2.2 用药期间与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早期应答率为55.00%(22/40),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血液ALT复常率达到85.00%(34/40),治疗终点的应答率达到82.50%(33/40),持续治疗的应答率达到65.00%(26/40),相比早期应答率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疾病预后较差,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疾病患者是否需要给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尚存在不同的意见,有关研究表明[6],对于难治性患者给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意义重大,但是,对于脾功能亢进且血小板、白细胞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无意义,且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脾切除手术治疗可以及时对血小板减少症进行纠正,并在后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治疗耐受性,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初次使用干扰素的剂量较小,并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加大干扰素的用药,同时联合利巴韦林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早期应答率为55.00%(22/40),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血液ALT复常率达到85.00%(34/40),治疗终点的应答率达到82.50%(33/40),持续治疗的应答率达到65.00%(26/40);且比较手术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指标水平差异显著,P<0.05。

由此可知,对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后采用小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延缓肝硬化进程,减少肝衰竭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另外,有关研究显示[7],给予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血小板、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下降,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且症状较为轻微,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并能够在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消失,无明显临床并发症。

综上情况可知,对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亢患者而言,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疗效较为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肝硬化、肝衰竭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 陈小勇,李斌华,闫雪华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3):229-231.

[2] 易爱芬.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3):77-78.

[3] 李保森,孙颖,邹正升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疗效分析[C].//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2013:224-224.

[4] 魏欣,谢玉梅,陈琳等.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89-92.

[5] 张海阳,罗运权,唐勋等.6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后的抗病毒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932-933.

[6] 纪光晰,郭永红,陈琳等.脾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及再出血风险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2):173-177.

[7] 张敏,苏海滨,周双男等.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初步临床观察[J].传染病信息,2015,28(5):284-287.

论文作者:刘昌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观察论文_刘昌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