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_网络模型论文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模型论文,效率论文,因素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11)01-0026-07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工作重点。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开始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的范畴。

然而,我国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例如,对公共信息资源重要性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进度缓慢,公共信息市场尚未形成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完善政策法律环境等等。这一现状使得研究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受到关注,笔者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了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这一课题。

2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界定及其特性

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是相对私人信息资源而言的一种资源类型,尚无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一些公开发表的文件中看到相关表述。早在1656年,英国皇家图书馆馆长杜里深刻指出:图书馆的任务就是“管理学术的公共库存,增加这些库存并采用对所有人最有用的方式使这些库存成为有用的东西”,其中所谓的“学术的公共库存”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美国《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中明确,“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或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2]国内学者夏义堃指出,公共信息反映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与每一社会成员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涉及面广,既包括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也包括社会公益性组织等第三部门提供的信息,企业有时也提供一些公共信息或准公共信息[3]。

从这些表述可知,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习惯上将公共信息资源等同于政府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广泛社会性,是一个以政府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概念范畴。随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单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并不能完全覆盖公共利益的各个方面,仅从政府视角下理解公共信息未免过于狭隘。从逻辑上讲,凡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及一切相关的政策执行和事物的信息均可纳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4]。因而在本文研究中,赞同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公共信息资源,将其界定为产生于公共领域的、公开发布的、与公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类信息资源。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即为网上公开传播的、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由概念来看,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的共有属性,具体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味着某一公众在利用公共信息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利用这一信息,或者排除成本很高。非竞争性则指某人对公共信息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别人同时利用同一公共信息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公共消费性(共享性)与外部性。

此外,由于网络这一特殊的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媒介以及公共信息涵盖的领域特点,决定了网络公共信息还具有需求上的广泛性、来源的多样性、价值上的公益性、内容上的公开性等特点。广泛性是指人类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样性是指从信息提供方来看,政府性组织、商业性组织及非盈利性组织甚至个人都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来源。公益性是指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资源,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更强调使用上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从原则上说,公共信息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相比其他商业信息、学术信息,在公共信息资源领域,任何信息不公平或者信息使用不均更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同时,公共信息资源来自于社会公众,最终的用户也是社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其中的信息损失和信息失准,公开性成为必然要求。

3 基于任务、技术、行为视角的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3.1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任务特征

同所有的网络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一样,用户首先是产生了某种信息需求,然后选择网络信息源,通过与网络的交互过程来获取所需信息,结果可能是查询的信息能满足任务需求,用户满意,信息资源得到利用,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得以体现;结果也可能是用户经过多次反复搜索,得到的信息资源不满足需求或者因为某些障碍,用户无法获得信息资源,用户此次信息查询过程失败,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无法体现。而当把这一问题放在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这一领域时,我们需要明确有些什么特殊因素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出于对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预期心理期望和解决任务的需要,在利用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时,用户常常对以下问题较为关心,从而影响了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任务特性。

首先,公共信息资源是否公开。在大多数用户看来,公共信息资源似乎理应公开。但实际上,人们发现:现在属于网络公共信息范畴的信息,因为安全保密、隐私保护的需要等原因而脱离“公共”这个范畴;这一现象无疑会增加用户对公共信息利用的障碍。

其次,公共信息资源是否要收费。在大多数用户看来,公共信息资源既然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应以免费提供为主。然而,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也是愈来愈多。2001年11月香港《壹周刊》网络版开始尝试性收费,新浪、搜狐等网站都推出了收费的邮件服务,甚至不少网络内容提供商开始对浏览民生新闻收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一些商业网站看到了商机,依托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由此来看,公共信息资源利用不再意味着免费的使用了,如果开发得当、收费合理,用户从这些增值服务中得到新的使用价值。

第三,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成本问题。有学者提出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而这种共享性又会带来成本的多种多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受制于时间、空间、频道、带宽等多种成本,随着使用信息人数的增加,网络逐渐变得拥塞,用户的成本也会越来越大。

3.2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中的技术特征

用户利用网络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访问各种政府网站、企业网站、非盈利组织网站甚至个人网站而获取的,网站的性质决定了用户能从网站上获得的公共信息内容、网站提供公共信息的目的、公共信息的特点、公共信息的类型和适用人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分布领域广泛,用户层次复杂,要实现有效利用,就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加快信息资源采集、加工、传递与服务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内容、形式和范围上拓展了公共信息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和信息失真,改变了传统公共信息服务模式。具体来讲,在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是:①能够提供丰富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主题信息;②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用户获取;③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易辨识、易理解、且能交互。

长期以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和执行机构,是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发布者和使用者,因而各级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主要的技术平台。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使之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门户,是政府在互联网世界中直接面向公众、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窗口。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网站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公共部门远离市场机制,使我们很难评估公共行政运作的效率和价值,如果某个政府机构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开放市场上自由出售,那么,便难以确定其价值。”[5]20世纪80年代后,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渐渐被采纳,并成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种企业不仅要在网站上发布其最新动态、产品信息、发展规划、财政状况等信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从中获利,而且要承担政府组织的“外包”委托,建设、运行、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系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

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准公共部门和准公共组织如高等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研组织等,他们能依据雄厚的信息资源以及多年来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经验,为社会提供经过有效组织和精心筛选的优质信息资源,如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提供公共信息内容为主体的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在促进公共信息开放的社会公平和提高公共信息开放的效率方面发挥着中坚力量。

近年来,随着博客文化的繁荣,公开的个人博客也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来源。个人博客上内容丰富,既可以讨论圈内的共同话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发布感兴趣的热门信息,以及公布个人简历,吸引用人单位注意。

3.3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中的行为特征

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受益者和利用者,是公共信息得以存在并具有实际价值的支柱。公众又是多样化的,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年龄的大小、职业的不同、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会以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价值观、生活观等表现形式来影响其在利用公共信息时的表现,进而决定了其在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用户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首要特征是用户对信息源的选择或对信息服务选择几乎都是建立在是否能够获得这一前提下,最便于获得的信息源(或最便于利用的信息服务)首先被选用,对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则是第二位的。这是源于公共信息资源需求的多样化和普遍性,人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各种各样内容的公共信息,小到天气预报、交通路况,大到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如果不以可获得性作为第一要求,那么人们将疲于在各种信息之间抉择和判断,无疑增加了认知负担。

第二个特征是用户在公共信息需求上不仅表现出对数量的激增和获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对信息内容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增强。

第三个特征是信息消费观念日渐变化,愿意花少量的成本获得更多增值的公共信息服务。随着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策略的逐渐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公共信息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出现。当用户感受到花少量的费用获得的经过加工的公共信息资源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会改变免费消费公共信息的观点,转而追求在一定利用成本下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第四个特征是用户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更追求公平,因而要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信息资源获取环境、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是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

4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如果我们把分布在网络上的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公共信息资源看成一个个可以满足用户公共信息查询需要、解决公众在公共领域的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在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以下简称TAM)和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echnology Task Fit,以下简称TTF)的思想,并结合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特征构造一个模型框架,为研究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

Davis在20世纪80年代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了自我效能理论、期望理论模型等相关理论,提出了TAM模型[6]。该模型的主要变量包括:有用认知、易用认知、使用态度、行为意图、实际使用和外部变量。Davis通过TAM模型认为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在解释信息系统的采用和使用过程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用认知与易用认知共同决定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态度,使用态度和有用认知共同决定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图决定用户的实际使用。此外,外部变量也会间接地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意图。TAM提供了一种有效解释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方法,而其简洁性和解释能力也多次获得相当程度的肯定。经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在原有TAM中引入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系统的模型体系并不断地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重要价值。

TTF模型是Goodhue和Thompson两人在1995年研究信息系统和使用者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信息系统与绩效影响之间的关系源于任务特征与技术特征的一致性,从而提出的模型[7]。该模型的主要变量包括: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个体特征、任务技术匹配、利用效率。通过该模型表明“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个体特征”共同影响“任务技术匹配”,进而影响使用绩效。TTF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模型,用来解释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唯有针对某种特定的任务来设计才能满足其需求。当信息技术没有满足个人的任务特征时,会降低用户对该信息技术的有用认知。同样,信息技术功能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用户对该信息技术的易用认知。因此,只有与任务相适配的信息技术才是最好的。

4.2 模型构建

TAM与TTF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信息系统接受和使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可以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描述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的完整模型会更符合研究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基础上,笔者根据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的特征,并依据TAM模型中态度—意图—行为之间的关系,结合TTF模型中任务技术适配构建了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还有待检验,故在此处命名为概念模型M0。

该概念模型对TAM与TTF的主要借鉴和扩展如图1所示。

(1)引用TAM模型的主要变量有:易用认知、有用认知、行为意图、实际使用,摒弃了TAM中的“使用态度”变量,认为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可以直接作用于使用意图。

图1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概念模型M0

(2)将TTF模型中最重要的变量“任务技术适配”引入到模型中来,认为“任务技术适配”对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实际使用、利用效率都产生直接影响。

(3)图中的虚线路径为原始TAM模型和TTF模型中已经存在的假设关系,实现路径为本次研究中新提出的路径和假设关系,也是实证部分要特别检验的假设。

(4)该概念模型引入了TTF模型中的“利用效率”变量,使得本模型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且关注用户使用效率层面。

(5)该概念模型还增加了对信息资源发布者的信任、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三个可能影响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利用效率的外部变量,从而将原始TAM模型的外部变量变为更加具体的变量,增加模型的实用性。

4.3 模型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

(1)有用认知对行为意图和实际使用的影响。Davis等人认为用户的有用认知会直接对用户的行为意图产生影响,因为用户使用网络信息系统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即使用户在情感上并不接受或喜爱某个信息系统,但如果能有助于其找到所需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源系统,用户也会选择使用。此外,许多学者还证实网络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受有用认知直接影响。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有用认知对行为意图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2:有用认知对系统的实际使用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2)易用认知对有用认知和行为意图的影响。Davis将易用认知定义为“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网络信息系统的难易程度,有用认知定义为用户认为某一网络信息系统是否有助对其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用户。”

在已有的TAM的研究中,有用认知、易用认知同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几乎是稳定而一致的。用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易用认知对有用认知和行为意图产生直接影响。Davis提出的易用认知属于用户的努力期望,如果用户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那么用户就会增加该系统的有用认知。反之,用户如果付出了大量努力却只能获得很少所需信息资源时,对该信息系统的有用认知就会逐渐减少。此外,用户畏惧或抵触使用技术能力要求高的网络信息系统,在查找网络信息资源时,用户会有意无意地选用一些相对简单易用的信息系统,所以用户使用网站的行为意图会受到网站本身使用难度的影响。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3:易用认知对有用认知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4:易用认知对行为意图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3)行为意图对系统实际使用的影响。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指的是个人采取或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主观愿望。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行为意图是预测个人行为的最佳变量,个人对某一行为的意图或愿望越强烈,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基于此,本文把行为意图作为直接影响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使用的因素,二者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5:行为意图对系统实际使用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也就是说,用户对某一系统的使用意向越强烈,使用该系统的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

(4)TTF对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实际使用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TTF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研究者大都认同其表示信息技术与特定任务的适配程度。因此,我们把TTF定义为网络信息系统与用户网络信息资源任务需求之间的匹配。

TAM模型中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两个信念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对信息技术与任务特征的理性评价。而TTF模型中的任务技术适配考虑了技术和任务的特征,因而TTF会直接影响用户的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8]。

TTF也会影响用户实际使用信息系统。Dishaw等在研究中验证了TTF对公司员工使用某些软件维护辅助工具产生影响[8]。因此,我们假设TTF除了通过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对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使用产生间接影响外,还与后者有正向相关性。

TTF进而影响用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这一点得到Goodhue等的研究支持[7]。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6:TTF对有用认知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7:TTF对易用认知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8:TTF对系统实际使用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9:TTF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5)用户信任对行为意图和实际使用的影响。信任是研究电子商务网站使用时经常引入的一个变量。McKnight等人认为信任是个体对信任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善意、能力、诚实和可预测行为的信心[9]。用户信任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图和实际使用,这一点被许多学者用实证方法得到证实,以这些成果为参考和依据,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0:用户信任对行为意图具有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11:用户信任对实际使用具有直接影响关系。

(6)主观规范对有用认知和行为意图的影响。主观规范指个人执行某种行为时,其重要关系人是否同意他的行为,亦即个体从事某一行为所预期的压力,这一因素源于人类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人类心理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用户在选择使用网络信息系统时也不例外,会受到周围一些关键人群的影响。Ajzen认为,有时候行为受社会环境压力的影响会大过个人自身的态度。这是因为关键人群对某一信息系统使用的态度,往往会被其他用户作为反映该系统有用性的一个外在信号。另外,个人希望与周围人群在行为上保持一致的心理,也能导致关键人群的使用行为影响用户信息系统行为意图。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2:主观规范对有用认知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13: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7)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图和实际使用的影响。Ajzen在其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指出,当用户行为控制认知越高,则用户行为意图越高。此外,当用户想实施某项行为时,如果由于资源、机会等其它条件的限制从而无法执行该目标行为,因此,行为控制认知还能直接影响用户的实际行为[10]。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4: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图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假设H15:行为控制认知对实际使用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关系。

(8)实际使用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用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会影响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会受系统使用状况的直接影响。信息系统只有被众多的用户接受并使用,其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而用户从资源中所获得的信息就越多。鉴于此,我们把系统的实际使用作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

据此,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6:系统实际使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正向直接影响。

5 结论

本文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个合理、统一的研究框架,来描述影响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各因素之间的总体逻辑关系。作为研究的第一步工作,该概念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将众多影响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划分为若干个意义明确的变量,并且用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来揭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从而通过后面的实证分析能够检验这些效应关系是否成立。对其中成立的路径,我们将予以保留,不成立的路径,我们予以删除,最终形成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释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终模型。该模型的现实价值在于一方面为我们评估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能有助于我们对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标签:;  ;  ;  ;  ;  ;  ;  

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_网络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