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 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临床“筋病”。相关中医专家认为,造成患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是阴阳失衡,另一种是经筋失养。阴阳脉气失调会使患者肢体两侧出现迟缓或者拘急等不平衡状况,其中最常见的是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筋脉得不到阳气濡养,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中风后肢体痉挛。在西医学中,专家认为患者中风之后,削弱了大脑皮层对脊髓节段发射机构的抑制作用,导致脊髓牵张反射亢进。
本院采用了全面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严格遵循“辩证施护”的原则,对患者展开中医护理。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知道,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瘫痪状况和肢体痉挛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能力评分上升到(64.24±8.73),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够提升患者各方面的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余艳兰,廖若夷.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117-119.
[2]刘梨,张月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9):97-101.
[3]皮桂芳.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脑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麻木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论文作者:余凌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痉挛性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案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肢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