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制度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制度的状况,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益,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虽然,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很早就提出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绝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当然,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
人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属于社会关系范畴。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既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因,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而人的自身价值,正是在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按其类型划分,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或者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
人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说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一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在这阶级社会里,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的对立,这是根本办到的,个人的价值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消灭了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有了自由与民主,在党的领导下,才可能把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觉的价值目标,人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价值的主体是人,一切价值无非是人的价值的拓展,因此,人的价值处于一切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最高层面。这就要求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建设,都必须立足于人,以人为本,把人看成为社会的价值目标,这样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把人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因为人类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只有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才能更好更有成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其核心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的冷暖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切实的改善。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
其次,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的积极的肯定性成果,它是通过观念形态和实在形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成果,无论对社会群体还是个体都是有益的。把人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就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把人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决不可以把人仅看成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与工具,而要对人的培养与提高放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实践活动,都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不可以用牺牲精神文明去换取一时的物质文明的发展。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把人作为社会价值目标,并非象某些人所宣扬的,就是尊重个人的绝对自由,个人高于一切,其实,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有着严密的规范与系统。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只有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社会才会具有生气,才会充满活力与创造精神。但是,从个人来说,不可把自我价值看成高于一切,用“自我价值拒绝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归根到底离不开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并非只是自我批价,而是指自己的实践行为对社会的意义而言的。人是作为价值客体,同时又是作为价值主体活动于社会。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了群众,也就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伯自我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事实表明,一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大,其自我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甚至成为社会的负价值。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个人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过程。个人的自我心态,总是受一定社会环境与实践条件的制约。而每一个能够正常自我实现的人,都是献身于某一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人。这也就是说,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表征出来的。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制度建设,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从制度方面保证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和谐协调地发展。这就是说,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要有利于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与提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只有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人类社会才会进入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天地,人类自身才会更好的发展。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绝不是通过搞平均主义来实现的。平均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它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当前,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资料尚不发达,人的思想觉悟也不够高,只有正确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早在空想社会主义都那里,已有所论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欧文曾主张“改革适当的环境与合理的教育以改革人类的性质”,使人“得到体力、智力及道德的发展。”他还到美国去试办“共产主义新村。”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不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他们的理论只不过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良好愿望而已。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3页。)的人。也就是具有很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以先进科学文化为基础的多方面的才能,以及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个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受一定社会制度所制约,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曾说过,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自身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级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虽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生活,社会不存在阶级压迫与剥削,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人的智力也很低下,所以实际上人还处于被自然界所奴役的地位,还根本谈不上发展的全面性。第二阶段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条件下,社会出现了分工,这本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因为正是这种分工,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是有限的,便逐渐形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分离,甚至相对立的局面。而且,由于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更促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使科学与文化艺术逐渐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里,广大人民群众则成为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具,智力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性,也决定了处于统治阶级的人们的发展也免不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而城市与乡村分离的结果,一方面使广大乡村变得愚昧落后,另一方面,也使从事科学文化等脑力劳动者严重脱离体力劳动,理论脱离实际。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这就必然造成一方面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受到种种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束缚。在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普遍信奉的是“金钱万能”,人的全面发展成了全面异化。第四阶级是社会主义与未来共产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消灭了阶级压迫与剥削,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私有制的废除使人的感觉与属性得到了解放,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的。因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才可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彻底消灭压迫与剥削制度,使社会摆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对每个人的束缚,每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社会生产力获得高度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更是由物质力量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引起的,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也是以社会生产的为基础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总是强调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发展为前提的。”这样的社会才能够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旧社会的固定分工将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发展自己才能的必要条件。再次,社会精神文明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社会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崇高的人生理想,不仅社会和集体能在各方面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且每个社会成员已经习惯于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行为规则,并能自觉地成为人类利益的维护者。因此,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看到人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而且要把这种变化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联系起来作统一的考察,以达到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也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的,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受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所以,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革,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不仅要看物质生产发展的作用,而且必须看到人自身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1986年9月2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的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注:(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所以在现代社会,只有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有一定的自由度。一个社会,只有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用,才能激励人们上进。而人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这里,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七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这就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一代新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他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目标,是我国现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在今天,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认真搞好教育,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综合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要使素质教育自觉地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要彻底转变那些违背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的、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克服“一纸定终身”的现象;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个性的培养。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必然要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改革是调节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邓小平提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变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搞好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与其他体制的改革,才能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制度与人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的本质所要求的。因为人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是一种超越现状的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创新就是对客体进行新的设计与改造,使其适合于主体的要求,以便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创新熔入了创造的主要特点,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具有更高形态的新事物。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只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前进,才会富有活力。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创新,不是什么无中生有,也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旧事物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中,消除旧事物中无价值的东西。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特定的过程。创新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发展;这种理论又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从而正确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课题。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由此可见,创新离不开实践。一个人脱离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什么创新精神。实践出真知。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科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发展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了问题,加以观察与研究,提出有效措施,从而使矛盾得到解决,也就使工作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创新离不开实践,这是从根源上讲的,但是,实践并不等于创新。有些人干工作,多少年一以贯之,墨守成规,跳不出老框子,这就谈不上创新。创新既要有不满足现状的创新精神,又要善于学习与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创新是对自我的超越,就是要突破传统习惯,积极进取,要有一种新的精神境界。一个人没有以天下为己任,没有时代责任感,或满足于已有的一点成就,就不会有新的进取。人生最可怕的是“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对生命与生活失去信心,那么生活就不会有什么新的色彩了。相反,一个人有强烈的事业感,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即使生理上有某种残废,也会发奋图强,在某些方面作出惊人的贡献。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由于正确地反映了“工业—技术革命”中知识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从而对鼓励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面临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认真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实践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注:(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4页。)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把知识变成为智慧。智慧之所以高于知识,就在于它已与实践经验、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一种素质。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里引导出来的,是属于灵魂的。
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个人价值要得到很好的发挥,除了自我努力之外,还和优越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同它的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最终落实到劳动的解放,落实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上。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同社会生产力这一最革命、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历史因素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因而,我们可以说,人的创新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真正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究其原因,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一条是政治上发扬民主,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而这些改革,都是为了更好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没有政治上的民主,没有学术上的自由探讨,没有法律上的保障,社会就不会有生气,个人的创新精神就会被扼杀。同时,创新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现代社会,许多新的实践手段都离不开高科技。所以,一定要加强学习。创新精神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对外面世界什么都不了解,闭关自守,那是肯定要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守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中,任何一个国家搞闭关自守,都会无情地被抛在时代后面。而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又与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形成竞争机制,才能使人们广泛注意各方面的信息,激励人们前进。“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当前,我们正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这就必须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人才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素质教育作为各类教育的中心任务,尤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联系的。
面对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
标签:自我价值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建设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