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已有的研究发现,提升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缓解和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倦怠较严重、心理健康情况不佳、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等身心问题。文章对江苏、陕西、四川等地6所理工科高校的339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状况良好,但在支持的利用度以及寻求、利用支持的主动性上还比较欠缺。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健全校内支持体系、强化个体支持系统等渠道,构建社会、高校、辅导员个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逐步提升并维持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社会支持 理工科高校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是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广泛、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是对学生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至关重要,他们的价值观、身心素质、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等不仅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校园的和谐稳定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为什么要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
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是一份崇高的职业,也被亲切地称为“大学生的守护神”、“为青春摆渡的人”,理应拥有很强的职业幸福感、持续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工作内容繁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经常性地接触负面信息,使得部分辅导员在生理、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他们工作满意度不高,消极的情感体验与日剧增,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不少辅导员甚至还出现了疲劳和厌烦、焦虑和烦躁、迷茫和困惑、挫败和抑郁、失衡和倦怠等比较严重的身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和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切社会关系对个体提供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以及个体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度。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负面情绪、精神压力,提升身心素质、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方海明等研究发现,提升社会支持水平能有效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进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
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辅导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注重提高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从而缓解辅导员当前存在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提升其工作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确保辅导员的工作质量、积极性和工作水平,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现状
作者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通过对江苏、陕西、四川等地6所高校339名辅导员调查研究,发现辅导员社会支持状况良好。
虽然当前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总体较好,但是他们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结果显示,60%的高校辅导员只有3-5个甚至更少的亲友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此外,高校辅导员倾诉对象的范围比较狭小,44.34%的高校辅导员在遇到烦恼时只会向关系密切的一两人倾诉,倾诉的欲望不强烈、较被动,超过一半的高校辅导员在遇到烦恼时不愿意倾诉或者说不主动倾诉;同时,高校辅导员求助对象的范围相对狭小,22.63%的高校辅导员在遇到烦恼时极少请求别人的帮助,求助欲求比较被动,只有30.89%的辅导员在遇到烦恼时会主动向家人、朋友等寻求支持和帮助。这说明高校辅导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有限,且主动性欠缺。
三、构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
虽然多数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良好,但是面对当前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低下、自我效能感较低等诸多问题,社会、高校及辅导员个体必须积极提升社会支持的水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缓冲器”作用,帮助个体降低压力感、缓解心理压力、应对负面情绪、减轻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支持主效应作用机制,即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普遍增益作用。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和推进就可以实现的。积极构建社会、高校、辅导员个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使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提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是解决当前辅导员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校园和谐稳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1.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
(1)完善制度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出台并完善涉及辅导员的职责分工、归口管理、培训深造、转岗分流、晋级晋升、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制度政策。一方面要改善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明晰职责分工,适当减轻工作内容、工作压力,明确转岗分流和晋级晋升政策,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机会去获取社会支持、去规划个人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指导,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多元的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获得来自各个方面的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关心支持、尊重支持等。
(2)加强舆论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社会各界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应积极宣传报道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帮助高校辅导员建立普遍的公信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社会各界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建立合理的期望,不能把本应属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强加于学校和辅导员,让大众认识到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在给予辅导员信任、支持的同时,还应给予客观的理解和包容。在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中,高校辅导员会表现出信心与干劲,产生高度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公众,使公众建立对教育和高校辅导员的合理期望,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
(3)强化监管评估,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相关制度、政策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督促高校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与辅导员相关的制度、政策,做好执行的监管、执行效果的考评。监管和评估要规范化、经常化,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和表面,要真正深入基层辅导员,了解政策的执行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从而了解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效果。强化政策的执行监管和有效评估,切实加强执行力度,让各项利好政策切实惠及基层辅导员,必然能够提升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
2.高校层面,健全校内支持体系
(1)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与高校其它工作相比较,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无形的,不易立即显露出有形的成绩,应区别于专业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对辅导员的考核应在遵循相关性和有效性、民主性和透明性、公正性与客观性等要求的基础上,注重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既要能够达到绩效考核的各项目的,还要能够被广大辅导员所接受。要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状态、工作效果以及科研能力等多方面来考核,既要有参考依据,如获奖情况、会议出席情况、工作完成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等,还要有多层面的主观评价。
(2)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改善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研究证明,在学校管理中,把赞扬、荣誉等内在激励与奖金、晋升等外在激励结合起来,会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来源单一。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且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这与他们有限的收入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热情和工作成效。
(3)减轻工作负荷,明确职责分工。高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并严格执行相关文件关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界定,合理分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让他们有更加清晰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减轻工作负荷,明确职责分工,能够提高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自主性和可控性,辅导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充实自我、锻炼提升自我、参与社交丰富自我,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自身的社会支持水平。
(4)丰富校园活动,拓宽交流平台。毋庸讳言,高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缓解师生工作、学习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促进人际沟通,具有润滑剂作用。从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出发,高校有必要努力拓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为教师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健康校园文化活动,并采取一定的鼓励和约束措施,组织辅导员广泛参与。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就能得到较好的缓解;同时,集体活动的开展为辅导员之间的情绪宣泄、资源共享、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他们获取社会支持拓宽了渠道。
3.个体层面,强化自我支持系统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辅导员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建立与家人、同事、学生、领导及社会外界的良好人际关系。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个体获得良好社会支持的重要保障。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家庭成员是高校辅导员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可以提高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最普通、最近的人际关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自尊的建立、自我的认同、职业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同事关系和睦、上下级关系融洽的辅导员,可以从同事那里得到更多的物质帮助和情感支持,也可以从上级和下属那里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帮助和支持。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尊重、理解、帮助和支持,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水平。
(2)加强自身学习。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来完善自我,不断拓宽社会支持范围,提高社会支持的创造能力和利用意识,从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要提高对社会支持的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人,认识到寻求社会支持、利用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此外,高校辅导员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应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心理辅导、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社会支持的来源及获取渠道,提升自身的社会支持水平,以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总之,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需要构建社会、学校、个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完善高校支持体系,不断强化个体支持系统,才能实现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的持续高位,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伟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J]. 科技资讯, 2014,(31),241。
[2]孟卓群 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67-68。
论文作者:王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辅导员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高校论文; 工作论文; 水平论文; 社会论文; 个体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