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潮与新教育理念的确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教育理念论文,当代论文,终身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当代终身教育与学习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教育具有全新的认识和全新的理解,在全球影响广泛、足以掀起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浪潮,被誉为当代教育发展史的“哥白尼革命”。
为了符合逻辑和叙述的方便,本文把终身教育思潮和终身学习思潮结合起来,概之以“终身教育与学习思潮”。这是因为终身学习思潮与终身教育思潮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又是终身教育的延续,它维持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通俗地讲,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以郎格朗的终身教育观为基础的终身教育思潮迅速扩展开来。当然,终身教育思潮的出现是应时代的要求所作出的对策性应答,其背景有6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闲暇与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终身教育思潮高涨的过程中,终身学习思潮随之萌生和发展起来。终身学习思潮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基础上,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80年代以后被各国广为重视和逐步发展起来的。终身学习的提出旨在建立各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机制,增进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发个人向上,提升思想、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其最大特点是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这种学习是全体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又可在各种机构和场所进行学习,不仅通过学校教育机构,而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各种文化设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在目前网络化时代,网络又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条件。
二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思潮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育(传统认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教育观念,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相同的特征。综观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著作与理论,笔者把它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个。
1.整体性。传统教育往往将人的一生分割为三个时期: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则中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明确了教育与学习具有整体性。这个整体性我们又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空间上的整体性,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间上的整体性“无时不有”,即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教育与学习,不可分割。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互为衔接、整合的终身过程,教育与学习从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或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可以说从生命之始到生命终结,无时不在,“活到老,学到老”。空间上的整体性“无处不在”,即冲出教育学习只有在学校才是正规式的狭隘局限,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各种教育体系都是人终生受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场所。也有人从“纵、横”两方面谈整体性:从纵的方面看,体现了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的结合;从横的方面看,体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体现了教育和社会的密切结合。
二是教育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即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挥的整体出发去认识教育和学习,强调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注:参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部分。)。“认知”、“做事”、“生活”、“生存”是一个整体,强调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身体各方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化和整体性。这就打破了传统教育仅把学生封闭在学校培养,只重知识的传授和记诵能力的培养的模式,把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是受教育对象的整体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强调面向全体人员,不论其性别、年龄、职业如何,都是接受教育、学习的对象,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化社会。这就打破了传统教育把教育对象限制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局限性,不但人人终身接受教育、学习,而且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人接受教育、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2.主体性。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能动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而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师、学校等外在的作用,学校、教师一直成了教育活动的中心,结果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尤其是在终身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终身学习理论,则强调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此,淡化学校和教师外在的作用,调动学生内在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确立起学习的意愿,养成良好的追求学习的动机和习惯,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这种尊重学习的主体,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习和自身发展中的作用,就打破了现行传统教育的模式,真正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变革,尤其是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3.开放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强调教育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行为习惯。因此强调终身教育要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学校要为整个社会服务,不能成为只供少数人使用的封闭场所,凡是有教育与学习需求的人都能利用各种教育设施,享用教育资源,使其教育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开放性的观念就会打破传统教育封闭、保守的局限性,使教育在更广阔的时空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多样性。由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必然具有多样性,或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具体来说,终身教育与学习在教学期间的安排,教学场所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均有灵活多样性。它将克服学校教育单调、刻板、划一的弊端,使教育、学习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贴近生活。例如,从教学时间安排上,可有全日制、半日制、夜校、节假日等形式,充分体现它的灵活多样性。
5.自律性。由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强调教育、学习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重视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多样性,突出学习与工作、教育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自律性也成为它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与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中,如接受学校教育期,学成走向社会就业期,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转行)的转业期,再就业期,到退休年龄后的退休期,还有不同行业的长短假期等等,这些接受教育与学习有其充分的自主性,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不像学校教育有老师专门管理,为此,学习者的自律性显得极为重要,要求每位学习者要发扬自觉性和自律性,以确保达到学习目标。
三
从上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它的特点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称一种大教育观、大教育理念。它的出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我们过去常常认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可使人终身受用,有些同志认为高等教育可管40年,教育只是给人求职谋生的手段,这种观念和认识显然就是传统的教育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确立起新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相比,笔者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弊端。
第一,教育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育与学习的时间上,终生教育与学习强调学习是终生历程,从生命之始到生命结束,学习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无时不在,包括人生发展的各种阶段和各个方面;传统的一次性教育与学习则强调学习是一个阶段,仅把学校教育作为人生的接受教育学习的时间,忽视了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连续性。
在教育与学习的空间上,终生教育与学习是贯穿于各个空间、各个层面,包括一切方面,可以称作学习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时时有、处处有、事事有;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则提供固定的学习空间,主要在学校实施教育,进行学习,完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任务。
第二,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和对象
在教育与学习的目的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强调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增强人的发展的活力与后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体现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则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义务性的文化基础教育和专业性的高等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就业作准备。
在教育与学习的对象上,终身教育与学习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人们均享有学习的权利;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由于局限性,只能为一定年龄阶段的人提供义务教育和为部分青年人提供高等教育。
第三,教育与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在教育与学习的内容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强调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活知识等;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则根据学制安排学习内容,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既定性较强。
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具有自主灵活性,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较强,学习方式方法灵活性较大,受限制较少;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则不能较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得比较被动。
在教育与学习的形式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具有灵活多样性,可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有校内、校外、远距离,有长期、中期、短期,有学历、学位、非学历、进修等;传统一次性教育则较单一固定,主要是全日制、脱产学习,学制较固定,模式较单一。
第四,教育与学习的模式和过程
在教育与学习的模式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强调开放性,主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使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则主要限定在学校内进行学习,各级各类教育缺乏沟通,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缺乏衔接。
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学前经验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活动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学习与实践相统一。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则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模拟性实践训练为主,缺乏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当然,上述四个方面的比较是从终身教育和学习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各自的主要特点来比较的,是从“观念”的对比这一出发点来进行比较的,在实际中,有些特点也不是绝对或针锋相对的。总之,从上述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了,尤其是面对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春风扑面、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21世纪,我们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新教育理念,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只是给人求职谋生的手段,还包括发展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品格,给人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不会学习即不会生存。一次性教育与学习,不能终身受用,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不致落伍。教育与学习不是一个阶段,而是自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过程;不局限在学校,而是不受空间的制约;不是少数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按照《学会生存》中提出的“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进行立法与实践,“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又像航标灯一样,指引着各国终身学习的航船破浪远航。自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思潮出现后,世界各国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推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如美国早在70年代就颁布实施了《终身学习法》,克林顿总统在1994年签署的《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案》中的第五项,特别强调并鼓励终生学习机会的提供。(注:参见《终身教育理论与成人教育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法国在1971年7月《终身教育范围内的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法》开始生效,取代了以前各项对职业培训的规定。日本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基本措施》的报告到历次咨询报告,都有专章论述“终身学习体系”,1990年,日本成立了终身学习审议会。前苏联1988年提出了实质是终身教育的连续教育。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重视用立法手段保证终身教育的实施,如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等国已颁布了终身教育法和终身教育计划,韩国的宪法也增补了终身教育的条款。(注:参见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3~675页)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来说可谓起步较晚,当世界各国于60~70年代大力推行之时,我国正值十年“文化大革命”。但近十年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重视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思潮的研究与实践,党和政府也极为重视,我国从90年代开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开始在各种法律文件中出现,例如,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教育法》,第11条和41条分别提出,首次用法律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1999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经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两处提到终身学习与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有两处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与教育体系,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是单靠制定一些条文马上就能见效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思想,确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用其改造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