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华[1]2004年在《基于知识平台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浪潮下,通过技术能力增长获取竞争优势已经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对技术能力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切关注。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因此,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入手,以知识平台的构筑作为切入点,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平台的构筑和优化实现不断强化。 文章首先从技术能力和知识管理等相关研究出发,针对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从知识平台角度探讨技术能力增长的重要意义。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由知识库、外部知识网络、技术基础设施、柔性组织架构和共享型文化构筑的知识平台模型。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就知识平台的构筑与技术能力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验证了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知识平台的构筑和优化对技术能力增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平台的技术能力增长机理,从“组织成员学习”和“组织整合”两流程的角度分析平台内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以个体能力增长带动技术能力要素协同增长的的技术能力增长机制,并以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为抽象的理论寻找到现实立足点。在上述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组织学习和知识平台的互动入手,提出基于渐进调整和基于平台重构的知识平台演进路径,并分析了平台演进和技术能力增长的互动模式,从而将分析从静态分析拓展到动态研究。 随后,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构筑知识平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对策建议,从知识平台的构筑和优化、组织学习流程的优化以及加强知识平台与技术能力的互动等角度为企业提升技术能力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文章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及面向今后研究的展望。
杜静[2]2003年在《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管我国企业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但就目前来说,仅部分企业实现了自主创新,企业还未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抛开企业自身技术实力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企业未充分激活并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能够从一定意义上克服这种“知识沉没”的问题,能够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相关知识的管理而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从而促进企业快速的实现自主创新。 本文首先从阐述技术能力的概念出发,明晰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基于技术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基础,本论文指出技术能力的提升实质上是知识动态、静态积累和知识更新的过程。而知识动态、静态积累和更新的过程,从知识运动的角度来说又是知识整合的结果。根据流体力学理论的相关部分,本论文提出知识整合动力机制—知识区位的知识位势理论,结合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过程的分析,得出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结合知识整合的发生环境、整合类型的划分,本文给出了技术能力提升的两种模式。 其中,基于外生型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分析,主要是就外生型知识整合的动力—知识距离理论,分析外生型知识整合从散乱阶段、纳入阶段到整合和扩散的知识整合发生机制,并对外生型知识整合遇到的关键问题,包括外源知识的粘滞性处理、知识的路径依赖性等进行分析;基于内生型知识整合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分析,主要是结合技术创新的研发中的知识整合过程进行,得出从无知、感知和了解、控制和解释、全知和扩散的研发的知识整合流程,同时从促进知识交流和沟通的角度,给出研发团队管理的很多方面的建议。在本文的最后,从扩大知识接触面、促进知识整合的条件出发,构建了促进企业知识整合产生的平台,从而使得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基于案例研究的方法,在前面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先后解剖了西子奥的斯电梯升级换代、钱潮集团立窑到回转窑的转变、东方通信的战略联盟、浙大中控JX系列产品的更新和研发,杭州阿尔卡特的知识管理情况,给出了关于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践论证,也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探索。
陈衍泰[3]2007年在《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全球知识创新和流动加剧的“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实现绩效的战略及其具体手段。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作为出发点,分析企业内外部知识平台在其中发挥的支持作用及其影响要素;并剖析了企业绩效转化的两个重要知识经营因素:知识审计与企业知识资产经营活动对于实现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根据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首先分析了在全球知识创新的环境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获取动态核心能力的根本手段;并阐述利用外部知识过程中知识平台的作用机理;从企业内部知识平台、外部知识平台、知识平台支持要素等平台叁要素以及知识默会性、嵌入性等角度解释这些要素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整合、吸收、创新以及知识保护过程的作用机制和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知识审计与知识资产经营战略对于企业绩效的实现机制。将企业知识审计战略划分为对产业知识特性的审计、企业知识供需审计和企业知识平台审计叁个部分,剖析各自对实现企业绩效的机理。本文同时分析企业的知识资产经营是企业实现绩效的重要手段,并归纳了四种知识资产经营的主要模式,进而分析企业选择匹配的知识资产经营模式对于实现企业绩效的机理。在获取的265份有效问卷之后,对被调研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进行变量测量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并分析测试了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初步确定变量关系及其数据质量,为验证概念模型和相关假设做好准备。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了验证,并采用统计软件LIEREL8.7进行数据处理。在对问卷题项确定观察变量是否足以反映潜伏变量之后,分别对前置变量对于中间变量、中间变量与调节变量对于后置变量的单因素分析;最后将所有模型的前置变量与后置变量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验证综合模型的合理性,把基本假设与模型的统计结构进行比较,并分析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深度的跨案例分析方法,结合中德5个企业的跨案例,进一步验证论文概念模型和基本假设的正确性,并将案例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全球知识创新、知识流动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建设有利于知识流动的平台促进企业利用外部知识、并对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经营,是企业获取长期综合绩效的根源。(2)本研究证实,企业的知识平台要素对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过程发生作用。企业的内部知识平台要素、外部知识平台要素、知识平台支持要素等对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的作用,在本研究的企业问卷分析和案例分析过程的结果均证实是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3)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的知识平台特征通过影响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绩效。(4)企业有效的知识审计与知识资产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统计数据和案例比较分析均表明,多样化的知识经营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需要与提升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同时才能发生作用。本论文最根本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在全球知识创新和流动条件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建设有利于知识流动的平台以促进企业利用外部知识、并对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经营,是企业获取长期综合绩效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衍生的理论创新点还包括:(1)从新的研究视角的拓展“开放式创新”理论,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和企业平台组织模式的视角分析“开放式创新”理论。(2)拓展了企业知识平台理论。在综合前人对于知识平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知识平台构成的系统要素;同时分析了知识平台对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作用机理,以及促进其在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过程发挥作用的因素特征。(3)拓展了知识审计和知识资产经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和模式的分析。(4)构建了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知识平台、以及知识经营等各个要素对于企业长期绩效之间的综合作用模型。本研究结合中外企业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实证结果对于提升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建设企业知识平台、知识资产经营战略等企业实践也有一定的管理启示。
方伶元[4]2009年在《基于知识平台企业技术并购整合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任何企业都难以单靠自己的力量获取发展所需的一切技术资源,技术并购作为企业获取外部技术资源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对技术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管理,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理论界对技术并购整合规律认识仍不够全面,没有从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并购整合的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借鉴与创新、案例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企业知识理论和知识平台理论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指出不仅技术并购与技术能力有相互作用,而且通过知识平台的整合会带动技术能力协同增长。论文将知识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企业等同于知识平台,企业的技术并购整合视同两个企业知识平台的整合及优化。结合知识与技术的密切关系,提出基于知识平台企业技术并购整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阶段是知识平台上知识处理的过程,即如何利用知识平台将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有机联系在一起。本文提出知识平台各要素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基于知识平台的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并对具体整合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结合技术能力要素进行整合模式选择的方法。本文还对企业技术并购整合后的新知识平台的完善和优化作了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了基于知识平台的技术并购整合的评价分析指标。本文的研究以知识平台作为分析工具,对技术并购整合管理的关键阶段作详细分析,并抽象出具体的整合模式,研究成果希望成为对企业技术并购的充实和对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帮助企业的创新决策者深入了解累积知识以及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合理运用知识的必要性,对推动技术并购在我国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刘鹏林[5]2008年在《知识全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更好地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很多研究开始关注技术创新过程,但基本都集中于从宏观层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过程。而技术的本质是知识,从知识微观发展角度通过技术创新机理分析研究创新过程显得非常必要。首先,本文在对知识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知识平台,提出了知识全生命周期概念模型,认为知识全生命周期是指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信息平台为支撑,知识经过个体知识整合和组织知识整合两个阶段,从胚胎、成形到发育成熟直至再生或淘汰等起伏延续不断轮回的全部生命历程。进而,本文分析了知识全生命周期中的知识流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基于知识全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经历两个阶段:组织成员个体在企业原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在企业战略指导下,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要求进行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体技术创新;个体技术创新成果进入组织经过组织技术整合创新,出现渐进性技术创新、突变性技术创新或被淘汰等起伏延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然后,研究了知识全生命周期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知识全生命周期中知识平台的演进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能力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本文结合案例分析验证出知识全生命周期理论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并提出具体指导措施。
耿小庆[6]2008年在《组织知识创新与企业能力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知识创新是企业能力提升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本文在对企业能力、知识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与企业能力以及组织知识创新与企业能力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模型和新方法。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如何在知识和创新的环境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这一主题,这对核心竞争力相对低下的众多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企业能力叁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对不同知识层次的掌握和不同的知识学习类型形成企业不同层次能力的观点,其中,知识积累形成企业的静态核心能力,知识创新形成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组织学习保证了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进而推演出本研究的核心命题:组织知识创新是企业能力成长的根本动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组织知识创新可以显着影响企业能力成长这一基本假设。通过对已有知识创新模式进行评析,本文总结了知识创新模式的一般规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从基本理论到研究方法的逻辑思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新模式的一般建构程序;对知识创新中的两个重要过程——知识扩散和知识增长进行了分析;通过一般建构程序,借助知识传播机制和知识发酵模型对知识螺旋的影响关系,构建出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模式。最后,本文对组织知识创新与企业能力成长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入手分析了企业能力的演进过程,同时从知识平台演进的角度对组织知识创新的进程进行了探讨,分别提出了在企业能力演进过程中组织知识创新是弥补能力缺口的关键,以及组织知识创新是企业能力为适应动态环境的要求而主动进行的这两个观点,即组织知识创新和企业能力成长过程是互相促进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知识平台演进下的企业能力成长与组织知识创新互动模型;为促进两者的互动提供了对策建议——通过协同学习机制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张涛[7]2013年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其他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关联性很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应该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就要做好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自主创新的实现,从而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模型,揭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深入探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路径,来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期能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回顾了技术能力平台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展开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在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方面,首先对技术能力平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技术能力平台是指是由人员、信息、设备、组织等技术能力平台各要素及知识流转要素构成的,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支撑平台;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与产品平台及知识平台的联系,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平台对技术能力平台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会推动产品创新平台向更高层跃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对技术能力平台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开放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平台载体及演进视角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及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阶梯平台螺旋演进模型;结合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的特点,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按演进阶段概括为监测引进能力阶段、模仿制造能力阶段、改进制造能力阶段及自主创新能力阶段等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来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中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的积累展开分析;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不同阶段,技术能力平台各构成要素的对技术能力平台向下一阶段演进支撑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每一阶段只有当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两种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推动技术能力平台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可得出基于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积累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螺旋演进增长上升过程,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各个阶段,技术能力平台载体要素重要程度不同,知识流转的主要方式也不同。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实证分析方面,基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影响因素,即创新网络、技术转移、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创新氛围等方面入手,识别影响技术能力平台要素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影响的路径系数来看,创新网络产生的影响大于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在内部因素方面,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和创新氛围都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管理和技术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成为影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内部关键要素,技术管理当中人员管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对技术能力平台提升产生的影响较大。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研究方面,分别阐述了内生式、外推式及结合式叁种路径,并分别建立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分析了成套硬件技术设备的引进、引进设计、制造等软件技术、购买许可证及引进专业人才等静态要素的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从内部知识创新及外部技术引进等动态要素视角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最后,本文对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和提升进行案例研究。首先,介绍了哈锅公司的基本情况,接着对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包括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形成的标志和技术能力平台提升分析,提出了哈锅公司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王铜安[8]2008年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型企业技术整合的架构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SignificantTechnolog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简称STEM)的规模占到了装备制造业的叁分之一。STEM还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该类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STEM在保障国家安全、解决就业等方面具有综合效应,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STEM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国外技术高度依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以及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我国的STEM企业的发展确实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本研究提出了针对STEM企业的研究选题。基于这样的选题背景,本研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归纳。首先,对知识整合的概念及演进、知识整合的要素、知识整合途径、知识整合的框架等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其次,借鉴了复杂产品系统(CoPS)的相关理论,对CoPS理论的框架进行了梳理,对比分析了STEM企业与CoPS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STEM企业的基本特征。最后,本文对技术整合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技术整合与知识整合的关系、技术整合的概念及演进、技术整合的研究对象、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技术整合的过程与途径等。本研究认为我国STEM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对各种来源、各种类型的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否则,利用高成本换来的国外技术会落入重复引进重复落后的死循环;同时,由于不能充分发挥国内的各类研发技术资源,会导致这些资源的逐步枯竭。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STEM企业技术整合的研究命题。本研究先后对浙江、上海、四川和陕西等地区的数十家STEM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共搜集到了19个技术整合项目的数据资料,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 Frontier对技术整合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MATLABR2007对技术甄选进行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研究,得出技术甄选的预测支撑系统;再次,利用Ucinet6软件对企业技术体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实现对企业技术的测度;最后,利用Repast软件对STEM企业技术重构进行了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构建出了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技术整合理论框架体系;②总结出了技术甄选的影响要素,对影响要素的层次与技术甄选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从而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技术甄选影响要素的分析模型;③利用DEA的分析方法对技术整合的效率进行了一种多投入和多产出的评价研究;④利用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进行技术甄选的预测研究,构建了技术甄选的预测模型;⑤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炼出了“并行式”、“广播式”和“邮局式”的叁种技术转移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应用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分析;⑥利用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构造出STEM企业技术重构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复杂系统工具来仿真和验证。相对于技术整合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而言,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了技术整合的系统性理论架构。目前对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在架构方面缺失比较严重。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技术整理论的分析和归纳,利用企业实地调研的数据构建了STEM企业的技术整合理论架构。该研究必将对整个技术整合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2)本研究所构建的技术甄选预测模型,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该预测模型构建了进行技术整合的要素分析框架,该框架完善了技术整合的要素分析的相关理论,可以指导企业分析技术整合与要素相关的问题。同时,利用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模型,可以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技术战略决策做出支撑。(3)提出了叁种具有代表性的STEM企业技术转移模式。本研究构建一个技术转移分析的理论维度,并以这些维度为基准去建立一个技术整合的模式划分模型。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叁种具有普适性和鲜明特点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对于技术转移模式的总结和提炼,无论是对于技术转移理论还是技术整合理论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创新性。(4)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构建了技术重构的仿真模型。参照STEM企业技术重构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了理论抽象并构建出技术重构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关键参数的调整,不断加深对于该技术重构模型总体特征把握和局部细节的认识。该模型对技术重构的理论完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STEM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汤长安[9]2009年在《基于网络的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加速推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集群成为创新的发源地,并表现出持续的创新活力,高技术集群技术能力的研究也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大多从技术能力的一般特性出发,侧重从技术能力的结构、层次以及成长中的阶段性等“片段性”地展开。实践证明,集群企业依托集群网络,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能力快速成长的关键,也是集群整体技术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本文系统吸收产业集群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技术能力理论、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高技术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网络视角,对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过程及演化机理展开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企业技术能力相关理论,融合网络理论、学习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初步构建了基于学习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网络分析范式。通过溯源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的内涵与特征,探寻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础、源泉与成长动力,深入研究了网络条件下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对集群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从结构和关系维度刻画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特征,揭示了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与集群企业技术学习的关系。在重新界定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企业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关系,深入研究了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要素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中,论文以国内典型科技园区高技术集群企业为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估计、检验、修正与调整,确立最终理论模型。通过数据实证,研究了网络各要素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各要素通过正向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演化。最后,论文通过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高技术集群发展实际,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过程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进一步分析了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规律。并对我国不同发展层次的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实现途径和可操作性的战略对策。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基于高技术集群与传统集群的异质性、集群网络内外部关系的融合性特征分析,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研究对于网络空间的限定,系统界定了技术扩散网络的本质和内涵。(2)突破现有研究对集群周期的一般的阶段划分,揭示出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演进与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协同演化的规律。(3)构建了“技术扩散网络-技术学习-技术能力”的网络分析范式,对现实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技术能力成长现象给出了较有力的理论解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宽泛的概念性框架分析范式的缺陷,摆脱了集群研究中案例研究束缚的困境。
邱建华[10]2013年在《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且技术创新实践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活动。企业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坚强后盾。如何提高铝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及成果转化效率,最终增强企业价值成为理论与实践界普遍关注的课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尚缺少对企业创新的系统性考察,并且缺乏科学的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因进行剖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子机制,并对各子机制及其整体的协同状况及协同创新的绩效进而测度,最后基于企业创新协同状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讨实现协同创新目标的途径即协同管理,为企业特别是铝工业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借鉴。(1)探究了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因(以铝企业为例),提出了适合铝企业特征的“需求导向快速反应-企业价值最大化”动因模型。已有研究多从企业外部寻找创新动因。本文将铝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因分为内外两部分,并讨论了各自构成及相互作用关系。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会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及难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克服了这些缺陷。因此,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并结合需求快速反应理念,构建了铝企业“需求导向快速反应—企业价值最大化”技术创新动因模型,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各动力影响因素进行了主从排序。动因分析为协同运行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系统全面地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运行机制,并对整体机制的协同(运行)状况进行了测度。首先,构建了以创新职能协调互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过程保障机制以及创新多元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运行机制,以深入把握其内在行为规律,使得创新实践的顺利开展有章可循,也为创新绩效的取得奠定了体制基础。其次,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在设置合理指标体系及对所需数据收集整理基础上,对中国铝业公司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协同状况进行了测度,为企业准确掌握自身技术创新机制的协同状况、确立协同理念提供支持。(3)测度了铝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绩效水平,以准确认知创新行为的结果表现。DEA方法具有考察创新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协调性的功能,也能用于对结果绩效进行测度。传统的DEA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它不能对有效决策单元进一步作出区分和排序,对传统方法的改进所形成的超效率DEA方法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陷。利用改进后的超效率DEA方法对单个企业的绩效从纵向视角进行了考察,以利于其掌握自身创新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多个企业的绩效从横向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其找准自身行业中的位置。最后,对测评结果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中引出了若干提升绩效的思考。(4)实证分析了铝企业创新协同状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因子分析法对样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状况及企业价值分别进行了评价。其次,运用回归技术分析了不同要素组合的协同对全要素协同的影响以及全要素协同对以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为集中体现的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技术要素本身内部协同、多要素协同对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会产生正向积极影响;而各要素全面协同程度对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也有显着影响。(5)探寻了实现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目标的途径,即构建协同管理模式。首先,确立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包括组织平台和技术知识平台。其次,对协同路径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促进技术、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要素的协同以及促进R&D、生产制造与市场营销界面的协同。进一步地,结合价值链思想构建了适合铝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管理理论模型。最后,从组织平台、技术支撑及界面管理角度对中国铝业公司的创新协同管理实践进行了探讨。协同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范式,将其运用于铝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为管理者领导及协调创新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知识平台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D]. 周江华. 浙江大学. 2004
[2]. 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杜静. 浙江大学. 2003
[3]. 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陈衍泰. 复旦大学. 2007
[4]. 基于知识平台企业技术并购整合管理研究[D]. 方伶元. 华侨大学. 2009
[5]. 知识全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 刘鹏林. 暨南大学. 2008
[6]. 组织知识创新与企业能力成长研究[D]. 耿小庆. 天津大学. 2008
[7].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D]. 张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8].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型企业技术整合的架构与机理研究[D]. 王铜安. 浙江大学. 2008
[9]. 基于网络的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与演进研究[D]. 汤长安. 中南大学. 2009
[10]. 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D]. 邱建华. 中南大学. 201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ste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