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_怀疑主义论文

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_怀疑主义论文

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12-0062-05

什么是科学中的怀疑精神,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中怀疑精神在认识论上的作用与意义,科学中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有什么区别等等,是我们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深刻阐明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加深对哲学原理的理解,有助于促进我们对科学的学习与研究。

一、从马克思喜爱的箴言谈起

马克思在伦敦时,他的女儿燕妮、劳拉利用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第1卷之前一点空隙时间,一天拿着一张“调查表”——“自白”表,让马克思填写,这是当时伦敦很时尚的娱乐活动,马克思在“您喜爱的箴言”一栏中,写上“怀疑一切”(Deomnibus dubitandum)。(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8-589页。)那么,马克思为什么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喜爱的箴言?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们知道,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欧洲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政权,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封建主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让位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1页。)马克思从年青时就立志献身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树立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以惊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实践斗争中去,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即剩余价值,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必然规律。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马克思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伟大和崭新的事业,必须要以彻底的革命的批判眼光看待一切,必须同旧世界的一切做最彻底的决裂,才能达到此目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策;……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1-272页。)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喜爱的箴言。由此说明:

马克思革命思想的彻底性及其理论学说的独创性。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建立未来无压迫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基础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都要进行最彻底的全面“清算”和批判。批判、革命,是几乎贯穿他每部代表作的中心思想。马克思青年时代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名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作品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一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其目的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斯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序言定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连《资本论》本身也有第二个名称,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如此等等。(注:参见瓦·奇金《马克思的自白》,蔡兴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210-212页。)马克思的理论学说之所以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最具有独创性,是与其彻底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同旧世界的一切作不妥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41页。)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要抛弃一切,否认一切。事实上马克思的学说,正是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2页。)

怀疑对人类认识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的认识和科学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的,没有创新,科学与认识就会停止不前,可以说这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特征。而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有怀疑,才有创新。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注:《陈献章集》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168页。)此话是很有道理的。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都是缘于对传统的定理、权威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进而提出不同假说、理论观点,并锲而不舍坚持下去,最后取得成功。“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怀疑态度;对于一切事物,都敢于怀疑,凡无真凭确据的,都不相信。这种态度虽然是消极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这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不为迷信与权威的奴隶。怀疑的态度是建设的,创造的,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注:《胡适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以上就是马克思喜爱的箴言“怀疑一切”的基本精神以及对我们的启迪。

二、怀疑精神是批判创新精神

科学中的怀疑精神就是科学中的批判创新精神。我们这里说的“批判”,是指考察、审视、分析和辨别之意。我们无论对书本知识、传统观念,还是对权威理论,都要采取批判态度,反对迷信与盲从。就是说要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和分析,辨别其真伪、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人的认识和科学发展总是受着时代所制约的,即受着特定时间与空间的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尽管科学也可能有其预见性。因此任何科学家的认识,他们的发明创造,及其理论学说,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实践的不断深化,原来是正确的先进的理论学说可能成为不正确的过时的理论学说,如果我们还死死抱着原来东西不放,不加以批判创新,与时俱进,那就会原地踏步不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创新的历史。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青时对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发生怀疑,于是他和朋友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八层顶上作自由落体速度的试验,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物体同时落地,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学,是在物理学领域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统治了300年之久的最有权威性的学说。爱因斯坦以批判精神,向牛顿挑战,对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提出异议,揭示了物质、时间、空间和运动速度的统一性,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引起20世纪物理学的一场最深刻革命。马克思在其科学研究与革命实践中,以批判态度,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与辨别,摈弃其不正确的东西,吸取其合理内容,创立了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态度,我们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批判创新精神。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9页。)“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毛泽东根据我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具体分析,坚决反对不结合中国实际照搬马列主义的教条主义和书本至上的本本主义,这些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778页。)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文革”后,正确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批判了“两个凡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制定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邓小平理论。

三、怀疑精神是质疑好问精神

科学的发明,科学理论的创新,常常是从质疑、好问开始的,即从问“为什么”开始的。我们的认识或学习,总是先有疑,疑后有问,问后有思,思后有信,这大概是我们理性思维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可以说质疑、好问是探索真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缺少质疑好问这个环节,人们的认识与思维很难向前深入发展。

有了质疑好问精神一定要反对书本至上论。毫无疑义,书本知识是人类精神财富,是人类长期实践的总结,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和书本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我们反对唯书本主义或书本至上论,因为它把书本知识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视为金科玉律,以为书本知识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旦人成为书本的奴隶,就会扼杀人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前进的阻力。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注:孟子《尽心章句》下。)质疑好问精神是要人们对书本知识不盲从、不迷信,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凡是无充分理由与根据的都不能轻信,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我国清代一位学者戴东原读书,是质疑好问的典型事例。当他读《大学》时,对其中一条注释发生了一连串的疑问。这条注释说《大学》经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写的;《大学》传十章,是曾子的意见,由其学生纪录下来的。戴东原提出问题: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先生回答说这是朱文公(朱熹)说的。他又问:朱文公是何代人?先生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曾子是何代人?先生说是周朝人。他又问:宋朝离周朝有多少年?先生说有1000多年。他又问:既然宋朝与周朝相隔这么远,朱文公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先生无言以对。这也许是戴东原后来成为重证据不轻信的清代著名学者的原因吧。

有了质疑好问精神势必要反对权威盲从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组成的,要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有各种权威,诸如领导权威、纪律权威、法律权威、道德权威等等;否则,整个社会就难以维持,甚至不可能存在。但是我们在学习与认识中如果对权威盲目崇拜,以权威作为是非标准,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就会使人失去自我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质疑好问精神是与这种权威盲从论格格不入的,它让人们有自己自由思维的空间,无论是何人,是谁讲的,都不要轻信,要经过自己认真思考,提出质疑,然后作出合理结论。正如毛泽东说的:“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1页。)

有了质疑好问精神必然要抛弃思维常规论(或称思维定势论)。人生活在世界上,由于各种原因,无论是学习,看问题,或做工作,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常规论;这种事情,这样做,原来就是如此,应该是如此,习以为常,似乎无可非议。这种思维定势论,会使人思想麻木,循规蹈矩,无所作为。所谓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就是因为人们在这种习惯“熏陶”下,思想僵硬化,观念凝固化,一切都万万动弹不得,这样哪里还会有进步、变革可言!质疑好问精神是要打破思维常规论,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还要问一个“为什么”;对一切现象都要追根问底,非要弄出一个“所以然”不可。这样必然使人们开动脑筋,去探索问题,深入钻研问题,立志要揭开各种现象之“谜”。这是人们的认识、研究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牛顿如果不冲破人们思维常规论,就不可能从“苹果落地”这个人人都知道、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地心引力”说。同样,马克思不冲破思维常规论,他就不可能从人们最常见、最普遍、最简单的商品中,创立商品价值论,揭开资本主义社会之“谜”。

四、怀疑精神是辩证否定精神

从哲学上来说,怀疑精神是认识、思维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或形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为“辩证否定”形式。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的运动,即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反映在人的认识上就形成一种辩证否定的思维形式,怀疑作为人们认识的辩证否定的环节包含在其自身发展之中。可以说,谁抛弃这种怀疑的辩证否定运动,实际上就是抛弃了客观事物运动的辩证法。

黑格尔对此作了深刻的论述。他从哲学发展史,对怀疑派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辩证分析。他一方面指出怀疑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他又肯定怀疑派反对独断论哲学的意义。他说:怀疑派指出独断论“断言为自在的东西都不是自在的。因为这种自在的东西是确定的东西,抵抗不了否定性,抵抗不了对它的扬弃。怀疑论对否定方面有了这种意识,如此确定地想到了否定的形式,是值得尊敬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40页。)黑格尔认为,从认识论来说,逻辑思维发展有三种形式(阶段):知性思维、否定理性思维、肯定理性思维。所谓知性思维是指主张事物固定的规定性,此事物与彼事物的界限有不可逾越性,这是一种看待事物非此即彼的抽象的态度。由于事物自身的矛盾,必然会发生内在的超越,对自身的否定,由此物过渡到彼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的或否定的形式,又称否定理性形式(阶段)。事物进一步发展,又超越了辩证否定阶段,走向否定与肯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这是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形式(阶段)。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怀疑论属于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形式(阶段),它是人类认识必不可少的形式(阶段)。“只有抽象理智的有限思维才畏惧怀疑主义,才不能抗拒怀疑主义。与此相反,哲学把怀疑主义作为一个环节包括在它自身内,——这就是哲学的辩证阶段。但哲学不能像怀疑主义那样,仅仅停留在辩证法的否定结果方面。”(注: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1页。)

由此可见,怀疑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思维,是要打破事物的固定不变的坚硬性,突破僵死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把事物质的规定性,思维形式的稳定性(知性思维),只看作是暂时的、相对的现象,它终归要被突破。所以怀疑——辩证的否定的思维是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相对立的。其次,怀疑的辩证否定思维,反映了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冲突的本质属性,因为事物内在矛盾,必然不断地否定自身过渡到他物,所以要摈弃抹杀事物矛盾的无冲突的思维模式,坚持否定的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再次,怀疑的辩证否定思维,主张不存在“纯粹”事物,正视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坚持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前进与后退的统一。认为“扬弃”——保存进步的正确的和抛弃过时的错误的,是唯一的正确态度。

五、科学中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的区别

就一般意义来说,无论科学中怀疑精神还是怀疑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但是从实质来分析,两者又是有原则的区别的,它们之间的明确界限不能混淆,弄清楚这点,甚为重要。其主要区别表现为:

两者怀疑的前提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从怀疑出发的,但是科学中的怀疑讲究事实与根据,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尽管这种“理”与“据”也可能不充分,若发现怀疑提出的问题不能成立,就会放弃或停止怀疑活动。所以,科学中怀疑活动不一定就会成功或都会疑后有得,失败与挫折是常有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其前提是讲究条件的,不能胡乱怀疑或瞎怀疑,正因如此我们把这种怀疑称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与此不同,怀疑主义的怀疑是不讲事实与条件的,所有存在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过去的,当下的,等等),都逃不出怀疑主义者的眼光,都要加以怀疑。同时,怀疑主义的怀疑从主观出发,以主观的好恶或私利出发,完全无视客观事实,所以黑格尔称怀疑主义为主观唯心主义。这种怀疑不仅不能推进人们的认识发展与科学研究,推而广之,还会造成人们思想紊乱,有害或扰乱社会秩序与安定,演变成一种极为有害的怀疑主义社会思潮。因此对这种怀疑主义,我们不但不能提倡,而且是要坚决反对的。

两者哲学基础不同。科学中怀疑精神坚持理性认识,坚信理性思维能力的作用与意义。就是说坚信人通过理性思维可以认识事物本质,正如前面所说的,怀疑只不过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阶梯而已,所以科学中怀疑是一种可知论。与此相反,怀疑主义否认理性思维的认识能力,它或夸大感觉认识的相对性与局限性,或夸大感觉经验的认识,进而完全否认人的理性思维判断能力,这就是西方古代怀疑主义和近代怀疑派。例如古希腊怀疑主义创始人皮浪,由于看到人的感觉不可靠性,从而得出:我们对某物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不知道其是真还是假,甚至不知道事物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人们应该放弃认识与判断,以免引起无谓争论与烦恼,以求得心灵上宁静。近代怀疑论代表人物休谟,从感觉论出发,认为一切存在都不过是一堆知觉,此外是否还存在别的事物是不可知的,因为它要靠经验来证明,但这时经验保持沉默。他否认事物的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必然联系,只不过是人们关于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相联系在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联想”。以此否认客观事物的因果必然性、规律性,走向不可知主义。

两者怀疑的结果不同。科学中的怀疑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是获得真理的一个步骤,是一种辩证否定运动。不是为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摆脱各种偏见与错误认识,求得正确的真理的认识。疑而后得,疑而后信。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话说:“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泥土挖掉,为的是找出盘石与硬土。”(注: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页。)与此不同,怀疑主义是为怀疑而怀疑,它永远只停留在怀疑的否定之中。怀疑就是一切,目的没有了。对此,黑格尔特别指出怀疑主义的否定与辩证的否定的不同:“辩证法作为否定的运动,像它直接地存在着那样,对于意识说来显得首先是意识必须向它屈服而且它是不通过意识本身而存在着的东西。反之在怀疑主义里,……所消失的不仅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且自我意识认客观事物为客观的和有效准的根本态度也消失了”。(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7页。)在怀疑主义那里的自我意识,如果你向它指出事物的同一性,那么它就会向你指出其不同一性;但如果你现在再向它提出它刚才所宣称的不同一性,那么它立即就会转向指出其同一性。对怀疑主义这种主观的诡辩行径,黑格尔讥讽说:“它所说的话事实上就好像顽皮任性的小孩子的吵闹,一个说甲,另一个就说乙,一个说乙,另一个就说甲,而他们通过这样的互相反对争辩,借以获得彼此处于矛盾争辩状态中的乐趣。”(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9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_怀疑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