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农业思想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农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推动我国农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业问题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过程中,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关系科学的缜密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多次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为“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解决吃饭问题的具体方式和农业的实际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12 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如果我国粮食出了大问题,任何国家也救不了我们。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放松农业生产,想靠大量进口粮食过日子,是不切实际的危险想法。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2〕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 考虑中国的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农业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不仅如此,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开拓工业品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谈到农业和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时,他指出,不能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始终是我们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要求,发展工业,发展其他非农业产业,都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3 〕他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4 〕他还多次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 ”〔5〕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及农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联系的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只有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才能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健康持续发展。农业基础不牢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依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6 〕这里讲的政策,是指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概括起来是搞活经济和实行开放。他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们要首先在农村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7〕
(一)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六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讲过要考虑“包产到户”的办法。他说,农业本身的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问题,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认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主,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起来。
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稳定粮食征购指标,绝对不许购过头粮;提高粮、棉、油、糖、畜牧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机、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价格,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就其实质来讲,是农村经营形式的变革,即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逐渐赋予农户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的权利,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摆脱出来,从根本上再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机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由于符合亿万农民的意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物质利益,实行多劳多得,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8〕1983年, 邓小平同志在谈农业发展问题时又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9〕
在农村收入政策上,邓小平同志的着眼点是,使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改变贫穷落后状况,逐步富裕起来。为达此目的,除采取上述的一些政策外,还应实行价格改革,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88年,邓小平同志说:“过去物价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10〕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议国务院把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相应提高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把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降低百分之十到十五,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此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国家要对贫困地区加以扶持,提倡先富的地区帮助后富的地区,沿海帮助内地发展经济。他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在农村先见成效,但发展不平衡,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地区没有摆脱贫困。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是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11〕
(三)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综合经营,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翻两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牛、羊、鸡、鱼饲养业,国家给予帮助,要供给优良品种,供给饲料。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工厂。”〔12〕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思想,纠正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单一农业的传统思想,确立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各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农业思想。
邓小平同志认为,农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同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密切相关。他早在1980年就明确指出:“农业多种经营发展了,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13〕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使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农民与农民、农民与非农民、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商品经济关系。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这些商品关系必将日益发展,从而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
邓小平同志还认为,农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要同因地制宜,区域专业化生产相结合。他指出:“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14〕总之,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农业,政策的作用非常大。事实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农业政策,使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依靠科学技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一)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15〕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他阐明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坚持用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武装农民,使我国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16〕为此,应大力开发农业技术装备,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来武装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生物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要积极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总之,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和农民,努力改造科技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状况。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发展能否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们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要项目的攻关。”〔17〕今后,我国农业要持续增产并有大的发展,要依赖于农业科研上有新的突破。为此,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和其它高新技术研究,应作为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一个长远战略措施。与此同时,还应抓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18〕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科研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才会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四)改革农业科教体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创造科教兴农的良好条件和环境。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19〕农科教的发展都要靠政策、靠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投入,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机构走向实体化,实行自我积累,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这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是一个大的促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0〕在乡镇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之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农村应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树的一座极为重要的丰碑。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我国现有大中城市很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极多,现有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必然走以乡镇企业为主干,以农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他说:“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虽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21〕
事实已经证明,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并相对集中以后,便出现了星罗棋布的众多小城镇,从而大大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22〕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变得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思想,指引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前进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要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营。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23〕今后要按照这一战略性构想,在邓小平同志农业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具体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注释:
〔1〕〔3〕〔13〕〔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6、28 —29、315—316、40页。
〔2〕〔5〕〔6〕〔7〕〔9〕〔10〕〔11〕〔14〕〔15〕〔17 〕〔18〕〔19〕〔20〕〔21〕〔22〕〔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7—78、17、17、65、262、262、155、238、275、23、107、275、 63 、 238、213—214、355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22页。
〔8〕《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2页。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12页。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