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回答千古大问——《论语#183;为政篇》第十九章心得分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孔子论文,千古论文,心得论文,九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一、政服切问——何为则民服 什么是服,什么是不服?哀公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政治问题? 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人民才会服我?民不服,工作就做不下去,做不下去就要闹革命”。历史朝代更迭,为什么呢?不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民。治家、治企、治国都有这个问题,这是问到根了,所以叫“政服切问”,问得很恳切。这个问题是千古大问。如若解决,则能天下和顺,灾害不起,国丰民安,世界和平。 哀公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呢?当时因为“三桓久专”,三桓指的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群邪秉政,哀公失意”,权力中心不再服他了。与此同时,“时政多畔(即叛)”,当时的政治局面很多的背叛,阳奉阴违,“民心厌弃,既感深苦”。人民苦,政治还会好吗?哀公也不会痛快,所以他才会“问何所为,民使服耶”。 二、揭示治源——举直错诸枉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一句是核心,对治的源头就是“举直错诸枉”。 揭示治源,这一段分成两部分:不害故服,害故不服。你真正施恩德给他,没有害他,他就服了。怎么做呢?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亲师是一个人,不是三个人;作之君,你是他的领导,要带头来干;作之亲,你还要做他的父母,关怀他,照顾他。作之师,你要教他。君亲师,这三个做到了,众人皆服,就赢了。谁拿到这把钥匙,谁就能掌控治要。 (一)如何举直:拔擢正直 举直,“直”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才。能够把这个“直”举出来的是什么人?圣人、贤人。尧把舜给举出来了,如果没有尧,谁认识舜?如果没有舜,谁能认识大禹。这些人为什么能够举直?他本身就是“直”。如果他本身不直,他怎么去认识直者? 1.进用贤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怎样拔擢正直,进用贤良呢?“举用授政,人君治权”,即用对人,授对权。人都有瑕疵,要用人,一定要知道他的优缺点,避免他的缺点,用他的优点,这叫用对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好人可以把坏事办好,坏人可以把好事办坏。好人怎么把坏事给办好呢?杀人是最坏的事,可是好人来办可以把它办好。孔子做司法官,“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好人把坏事给办好了。那么坏人怎么把好事给办坏呢?全天下第一件好事是什么事情?是教育,如果坏人来办,就会把教育给办坏了。可举直谈何容易!我们怎么举都举不到直,为什么呢?因为自己不直。你真直,你举用的人一定是直,没有例外的,这全部都是学问、功夫。 谁能选?没有好恶的人能选,有好恶就不能选。尧选择舜,他没有好恶。如果尧有好恶,他一定把位置传给他儿子,而不是传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要把没有好恶的人推出来当领导,他就能选到贤,选到能,这叫直,这叫举用正直为公。 2.正直为公。怎样才能收心?一是淡,二是让 有朋友提出,心收不回来,没有办法为公,没有办法选贤举能,没有办法讲信修睦。 从哪里下手?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就一个“含”字。不舍,自私就永远存在,所以儒家教我们从寡欲开始做。给大家两个字:一是淡,二是让。舍不掉,从淡字开始做起,淡到让。 什么都能让,什么都能舍,什么都能给,才有资格谈选贤与能,然后天下为公。它是有次第的,有很明确的标准。原理并不是很难,难在舍不了,难在不愿意舍,难在我为什么要吃亏,我为什么要让你占便宜,我为什么要让你快活,一旦意气用事就没有办法放,没有办法舍。所以我们学习文化,其实不是一种流行,也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能随时随地想到要舍、要让、要低头,就会由情感做主变为理智做主,就能举直。 知道什么是道,我们就愿意修德了。《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从哪里下手?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代表智慧,“德”代表能力、代表福分,“明德”从哪里来的呢?自身本有的,这叫“人之初,性本善”。它很美妙,得到这个东西,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幸福美满,有钱没钱都过最幸福快乐的日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认为还不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有智慧,什么都行,什么都好,那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这就叫道,大道之行,天下就愿意为公。 3.大道怎么流行?教育 大道流行,还是根植于教育。教学为先,然后大道才能流行,天下才能为公,贤与能才能出头,他们才能为人民谋真正的福利。 教育的内涵谈的是关系,用古人的话讲叫伦理,伦就是类别,理就是类别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路。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理路叫有亲,叫父慈子孝。父不慈子不孝就痛苦,没有人会在这个状态下觉得很痛快,这就是理路、伦理。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理路到底是什么?是道德。教育就教这个东西。而我们现在教的知识技能做什么呢?服务。它是服务社会大众的资本,这叫术。所以这个术上面往往加一个字,叫“仁”,仁术。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技能知识,它能够用来帮助一切的人,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而仁术从哪里来的?从仁心来的。没有仁心就没有仁术,没有仁心,术就变成害术。 所以教育以仁心为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修仁以孝悌,这是核心,这叫仁心仁术,它能解决当今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孩子以后当医生、当律师、当法官,这都是比较好的行业。你希望孩子当医生,不如希望他当一个好医生;你希望孩子当一个律师,不如希望他当一个好律师;你希望孩子当法官,倒不如希望他当一个好法官。请问那个好怎么安上去的?仁心。如果那个好字要安不上去的话,他很有可能在这些职业中栽跟头,那他所有的荣耀统统都是假的。所以,真正为别人才是为自己。 (二)方法:错诸枉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把直举出来,还有不直的,怎么办?“错诸枉”是关键。 “屈置邪枉”的意思会深一些。一般的注解,就是把正直的人举出来,“黜舍小人”,把小人罢黜掉,把他革职查办,贬为庶人。在戏曲中我们常常看到,正义的使者被任命出来了,小人就被革职查办,大快人心。 1.直置枉上,仍用枉人。不抛弃,不放弃 “直置枉上,仍用枉人”,这是重点。举直,把正直的人举出来,让他来领导小人,而不是把小人给废除掉,为什么呢?如果把正直的人举出来,把小人罢黜掉,小人不会甘心,这也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法。“人之初,性本善”,不是他不好,是他没学好。所以举直错诸枉,是教学,不是报复,不是说那个人是小人,他就该死,他就该杀。把不孝子杀了,可是不能让他孝顺。杀一百次,他都不孝顺,怎么办呢?教他。谁来教呢?举直,还是由那个正直的人来教。所以叫做“投枉下位”,把邪曲的小人放到下位,但不要让他掌握关键的权力。 这并不是叫我们做烂好人,是非不分。我们说疾恶如仇,说老实话,孔子没有疾恶如仇,因为他没仇,本性本善,刚刚讲了,连善恶都没有,还会有对立吗?还会有恩仇吗?没有,那都是咱们误会了。所以对恶不应该计较,不应该跟他针锋相对,而是要教他。什么人才能教他呢?不计较的人就能教。是非、善恶、邪正等,你分得清清楚楚,可是你心里面不计较,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所以跟圣贤人在一起,内心非常地安心,很安全,因为圣贤人不会怪我们,即使我是一个充满过失的人,圣贤人都愿意接纳我们。孔子温、良、恭、俭、让。跟他相处,他很和蔼,很和谐。有没有道德原则呢?有,所以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厉就是正直。远远看着他好像凛凛不可侵犯,为什么呢?他守规矩,他没有希求,他与人无争,与世无求。我们有求,所以我们窝囊,他无求,所以他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常戚戚呢?有求。孔子无求,他就能“望之俨然”,看上去凛凛不可侵犯。“即之也温”,一跟他接触,他温和得像隔壁老爷爷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听其言也厉”,说话说公道话,他不会偏颇,他不会说你跟我好,我多帮你一点,你跟我不好,你再怎么好我都说你不好,所以这种人你能够百分之百信任他。他就是这么一个老实人,充满智慧。为公他绝对没有丝毫的退让,可是于私,他可以让你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展现。古代讲“君子耻独为君子”,君子希望身边的人都跟自己一样,所以君子能让人回头,改过迁善,惩忿窒欲。 2.免甚激切。教,先容忍,不可急躁 “免甚激切”,避免冲突,避免战争。《论语》中,哀公曾经问孔子一位弟子宰予,社稷的那块神祖牌被雷给烧掉了,要用什么材质?其实这里话中有话,因为过去杀人是在社稷,他里面的暗语就是问宰予,如果现在要杀伐三家,可不可以做?宰予也是用暗语回答他,“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哀公就问,使民战栗,这就暗示了哀公可以起兵减三家的势力。孔子听到了说,宰予错了,时机不对。不能够在这个恶势力很庞大的时候硬把它铲除,否则它会反弹,怎么办呢?教,只有这条路了。我们要知道,难处就在这里,免甚激切。 三家兴久,非宜骤翦。这就是它的核心。三家已经专权那么久了,鲁国的军队几乎都在他们手上,现在要骤减,不行。直置枉上,让正直的人掌握政权,但是不要急,要容忍,要安忍,要为大局着想。正直的人能跟这些被他领导的人建立深厚的情感、信任、友谊,然后又能带领他往道的方向走,这就是教化。推行正直的教育必须高度的智慧和非常高的忍耐的功夫,不能意气用事,不能疾恶如仇。 3.示贵教化。意在尊贤,量能容众 示贵教化,意在尊贤,举直就是尊贤,量能容众。孔子的政治教化,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不能把他废弃掉,不能把他舍弃掉,要更加爱护他,要照顾他,要先帮助他,所以意在尊贤。让小人感奋,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没有贵贱,没有高下,都能付出,何必要计较。职业没有贵贱,这不是理论,这也不是唱高调,这是修养,这是功夫。因此学习传统文化要安心,把心安下来,现在在什么岗位,好好做这个岗位的事情。地位高、权力大,照顾的人多;地位低,权力小,照顾的人少。都会愿意照顾,因为没有私心。 (三)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枉错诸直则不服,这就是当时的状况。群小用事,枉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那正直的人就辞职了。“民所不服,世运日否,酿治为乱”。所以我们不能再用好恶心来看问题了,心一定要收回来。不害故服,害故不服,合起来举错有道,这就是道,道就在其中。所以这两段,政服切问、揭示治源,合起来就是民服德教,全部谈的就是德教,至德要道,没有离开,这叫一贯之道。学习不是零散的,要都能够汇集。就像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有不一样,那是我们没契入,有冲突,不是经典有问题,有矛盾,那不是经典的意思,经典没有意思。因为它从道长出来的,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它哪里有意思?经典妙用就在这里。 三、教学为先——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教学为先,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国文化的本,落实在孝亲尊师,一个人在家是个孝子,外出就是一个忠臣,就是一个直。他就能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至德。文字都能看得懂,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然。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天下为公是教出来的,不是理想,不是做不到的。 教育是文化之生机,故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仁义礼智信,五常、五戒,人弃常则妖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道德最后底线,失则天下大乱。这段文字就在说明“举直错诸枉”要做哪些事情,把这个掌握了,你就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孔子是如何回答时代问题的?--“论语”183;分享政治部分第19章的经验_孔子论文
孔子是如何回答时代问题的?--“论语”183;分享政治部分第19章的经验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