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态势与中国区域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中国论文,态势论文,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1)02-0063-06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改革与开放新思维的逐步形成,在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发展战略思考与现实的信息技术引进的交汇处,我国理论界开始接触、认识和探讨信息产业理论。经过近20年的思考与探索,我国的信息产业理论逐步走出了引进、介绍、传播的局限,突出国情实际,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为技术路线展开有关信息产业主题的理论与现实发展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信息产业的定义与范围;信息产业的测度方法;信息产业结构;中外信息产业比较;信息产业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的实证考察;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的关系等[1-2]。总体来看有关信息产业的文献不少,但多是一般性、编译类文章,创新性成果,尤其是原创性研究成果并不多。应该指出,其中也有一些专门研究某一地理范围,如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还有如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省市区域性的信息产业发展与水平测定的调研成果等,问题在于实证分析所必需的理论支持不足;区域发展的现实总结得不到理论统领而显得平淡;一些调研成果过多地或机械地搬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又受思维方式、统计方法、数据来源基础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而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未能将研究对象放到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体系进行考察、分析讨论而缺乏世界范围内比较意义上的区域特色或个性。
当代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正把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新的整合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现实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给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中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将主要地取决于中国的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而国家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又依赖于各个地区的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依据在区域特色。为此可以说,信息产业的理论体系建设与现实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必须加强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特别是对全球信息产业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要求。
二、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态势与特征
(一)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涵义与表现
分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得从信息产业的范畴说起。目前有关信息产业的定义有多种,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产业仅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大体上包括信息(知识)内容提供业(如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信息传媒、专项调研、信息委托与代理、信息咨询业等)、信息设备制造与服务业(如电脑设备、通信设备、感测设备、电子控制设备、网络设备、设备维修服务等)、软件与系统集成和服务业(如电脑软件的开发与服务、信息网络接入服务、公用网管理、专业网的连接经营等)等三大部门[3]。概括起来说,信息产业是有关信息内容的采集、储存、加工处理(知识)、流通服务与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服务供给)设备制造及维修服务部门的总称。
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意即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跨国界生产与生产组织的全球范围内分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产品生产的全球化 现代通信与电脑技术的发展使经济技术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使经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走出国家与地区范围,具有全球一体化特征,而这首先是加速信息产业本身的全球化进程。比如一台电脑的生产,服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规律:可能是先由美国厂商接到订单并根据顾客订单需要给出新产品的设计图纸,然后在世界其他国家组装。其中CPU产自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芯片来自日本,主板来自中国台湾省,显示器产自韩国,软件编制于印度,再汇集到我国来组装,最后在香港组织行销。既然是全球化的信息产品大生产,那么组成信息产品的各部件在全球的流动必然是自由、无关税的流动。一般来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是不愿到有贸易壁垒的国家投资设厂的。若生产一台电脑,在中国组装,而零部件从韩国或其他国家到我国要征20%的关税,这样,在韩国或其他国家生产所获得的成本优势会被20%的关税所抵销,它们也就不会到中国来投资建厂。如果我们关起门来从头到尾生产电脑,这个高技术含量、要经过复杂的生产环节与过程制造出来的产品将不会有多大国际竞争力的。这不单是成本参数问题,更主要的是技术和质量问题。当今世界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关起门来组织信息产品生产的。对处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层次上的国家,要参与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通常得从成为其中的一个链条、一个生产环节做起。为此,为了本国不至于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孤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降低关税,减少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与摩擦,实行国际通用规则。激烈的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信息产品生产使全球信息产品贸易中关税下降得非常之快。这意味着关税对这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的保护作用、职能在不断削弱,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技术结合的全球一体化运行。尤其在高新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基本上全是全球化生产。这是国际信息产业劳动分工的要求与技术资本跨国界流通的结果。
2.信息产业价值实现的国际化 信息产业价值实现的国际化是信息产业生产国际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以电脑产品为例,组成电脑的各个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电脑产品形成后通过行销商销往世界各地,买卖双方成效后,电脑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由此不难推断其他类型的信息产品的价值实现,从而信息产业的价值实现必然是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值得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要正确地把握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信息产业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国际性与特殊性,必须确认信息产业全球化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既是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是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内生因素。
(二)规模扩大与结构性内涵进步并举的趋势与特征
综合考察表明,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大与结构性内涵进步并举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有关调研材料足以证明这一点。
1.全球信息资源储量的爆炸性增长 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创新推动下,近几十年来,全球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现出所谓“十倍速”都无法涵盖的爆炸性增长之势。据测算,20世纪60年代全球信息总量仅只有72亿字符,到80年代即迅速增加至500亿字符(20年年均递增10.2%);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来,全球信息资源更是进入一个爆炸性增长的新时期,仅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就比10年前的1985年增长2400倍(10年年均递增376%)[3]。
2.信息产业产值以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速度递增 据统计,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以传输数据为主的世界信息业产值1996年为6786亿美元,1997年为7549亿美元,预计2000年达9367亿美元,4年平均递增8.4%,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不足4%)[3]。如以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近些年来全球电信业总收入年均10%的增长率来比,就更高了。
3.国际知名的信息类大企业购并,使信息类企业规模快速地倍数扩大 据英国汤普森金融证券资料公司统计,仅1999年1月~9月全世界宣布的企业并购总额就达2.2万亿美元,远远突破了1998年创下的1.93万亿美元的历史记录。而大企业购并的主流是信息类企业。1999年10月,世界电信业巨子——美国“MCI世界通讯公司”击败美国南方贝尔公司,以1290亿美元换股并购额兼并了美国第三大长途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创下了美国公司兼并的历史新高[4]。在计算机制造业,世界第五大计算机公司康柏公司在1997年购并天腾公司的基础上,又于1998年1月以9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Digital公司,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脑公司[5]。
世界信息产业的结构性进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出:1.软件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信息产业竞争热点由硬件方面转到软件及服务业领域,显现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软化趋势与特征。据国际数据公司的分析报告,从1990年到2000年,套装软件及服务业是信息业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1993年美国软件业以两位数增长,1996年美国软件业海外总值达600亿美元,超过农业和汽车的出口,成为美国最赚钱的“无烟工业”[3]。2.电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作用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按国际电信联盟的测算,全球电信业总收入1995年约为6000亿美元,1996年达6700亿美元,以近些年年均10%的增长率来算,2000年全球电信总收入将达1万亿美元,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估计约为310375亿美元)的比约为1:31[6-7]。3.通过重组,调整和优化企业的市场结构。近些年来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信息供给行业的价格战,大大加剧了信息类企业购并的频度。与上述信息类企业的购并趋势相适应,由购并而形成的信息类企业重组和信息产业重组,从结构上大大地调整和优化了企业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重构的内容主要有信息经营业务重构,即立足于公司长期战略而对信息类业务活动范围、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财务重构,包括调整公司资产、债务组合、对股东支付更多的红利、现金收入结构等;组织重构,内容包括公司结构、制度的变动,旨在提高公司管理队伍的效率。组织重构意味着增强公司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它通常与业务重构相配适,因而公司组织重构与公司战略相配适[8]。
对于推动信息产业全球化的动力体系,我们可以简要归结为三个要点:即因特网的全球性互联与市场的全球化是推动信息产业全球化的两个轮子;决策主体的进一步明晰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扩大,而供给落后于不断变化着的信息需求实际是促使信息产业全球化规模扩张的直接推动力量;以往历史上,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人类信息科技知识的深厚累积为新时期的信息产业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人文知识基础。
三、纳入全球一体化发展轨道中的信息产业区域特色问题
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贸易正式纳入全球一体化发展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国信息产业则意味着更大的契机,更大的挑战。WTO有三大信息产业协议。一是《信息技术协议(ITA)》。该项于1996年12月在新加坡达成的协议规定,其成员的高新技术产品,包括计算机、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及半导体相关制品等在内的200个项目的产品(270多种产品),到2000年须实行零关税。协议也涉及到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中的非关税措施、技术标准、相互认证、原产地规则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并要求各加入国用3年时间,分4步完成过渡,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可以延长至2005年。二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冒牌货在内的知识产权协议》。这是1991年12月在GATT(WTO前身)达成的协议,协议把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几乎所有知识产权形式都纳入了保护范围,也规定了详细的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程序和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程序,交叉报复成为迫使缔约方遵守协议义务的有力手段。三是《基础电信协议》。这项于1997年2月在日内瓦通过的协议,要求各签约国取消政府垄断,开放电信服务市场,包括电话、电传、文传以及以电缆、光纤、电磁波或卫星等各种手段进行的数据传输、企业租用私人线路等。协议于1998年1月起在欧美等多数国家开始实施,美国方面主要承诺开放卫星通信服务、国际电话交换服务、电话以及其他一些流动服务手段。当然协议也给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时间上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要在签约后3年~5年内分阶段实现“零关税”和对电信“市场的所有环节”(包括地区的、长途的和国际的通信)开放。对第一个协议,中国将基于目前的关税总水平17%,将半导体、计算机、通讯器材、其它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降至零。第二个协议要求我国根据WTO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对我们现行的知识产权法规中不足的、不一致的方面进行修改或填补。最后一个协议,中国将在加盟WTO的同时开始在3年~5年内开放国内电信市场。
以上协议,其精神实质在于开放市场,促进竞争与合作。因为就内容来分析,其反映的仅仅是协约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就信息产品贸易问题达成的基本共识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并非协约方一定要履行的实际购销义务,也不是信息市场份额。协议实际上是互为对方提供有关信息市场的准入机会,而市场准入机会则意味着有竞争,也有合作。两者都会在信息产品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在生产上得到体现。
中国信息产业正随着加入WTO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全球信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影响。产业界如何承受和接纳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与影响,管理层如何审视和承接由全球一体化而导致的产业变革的管理与引导,理论界如何看待、概括和分析研究这种一体化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些都是当今人们不得不分析和思考的新课题,自然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与重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在贸易体制上加入WTO和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接上因特网,中国的信息产业一旦纳入全球化发展轨道,其结果将使信息的区域特色渐趋消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诚然,中国信息产业纳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不可避免地会对信息原材料的来源、信息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信息产品的流通与交易方式、信息价值的实现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但这只是由于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与信息网络全球互联给世界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两大分化之一;另一大分化是许多原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个体信息,通过公众信息网纳入强势信息区域中,成为区别于社会公众信息产业体系的新的区域信息产业体系。有关信息资源、信息生产要素、信息产品等流向的分化,不但使信息产业的区域个性特征因之而凸现,而且对传统的产业提出重新识别与鉴定,重新分化与重组的要求。
纳入全球一体化发展轨道中的新的区域信息产业,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首先,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信息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信息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富于创新信息和创造知识与知慧的企业群体,它靠不断创新,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而取得成长。换句话说,信息产业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中人们所作的创新程度,而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微观企业与个人的努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作用势必使世界各地的人口,首先是劳动人口产生新的流向与调整,逐步显示出新的“以人为本”的生命力与活力。为此,从人本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因素成为信息产业在全球一体化条件下区域特色确立与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又是居住、繁衍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享受特定的生存区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区域环境、区域文化对人们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有着极大的影响。显然,人的这种区域性对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人的区际流向与区域汇集特点构成了信息产业的区域特色的关键与人文基础。
其次,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信息产业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个性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信息组织整体。随着全球性信息互联网络的扩展与整合进步,区域信息产业体系越来越具有接受个性与多样性的兼容能力或包容能力。人们将由那种创造性的个性与多样性的供给中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与劳务。目前在一些较早享受到全球性信息一体化的地区已提出了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市场价格的要求。个性化设计尤其表现在个人计算机定制和个性化汽车定制过程中。比如说个人计算机,消费者可以就存储器的大小和想要安装的附属部件作出指示,厂家得到这一指示后把它通知给流通部门等进行最后组装,然后发送到消费者手中。个性化价格在此指的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竞争性销售等,正从根本上改变一物一价原则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而向适应买方特点、价格灵活变动的“一人一价”,即个性化的价格体系转变[9-10]。
再次,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信息产业内含地方特色,却极具国际竞争力。这里的地方特色不是自封的,不是停步不前的,而是在国际竞争中反复竞技、比较产生出来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开放型的。这个地方以一定的重心为基础,拥有较强的对地方特色信息的传递机能;地方的交点成为全球信息产业体系中的一个“中转站”或“交换站”;这样一个“中转站”有一种新的联系方式,即地区的研究与开发(R&D)据点(中心)与生产据点(中心)有着极为“有机”的联系,对促进国际信息与区域信息、国际科技与地方科技、国际经验与地方经验的有机结合及结合作用的充分发挥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加入WTO,必然适应世界贸易组织新体制的要求,使自己的经济技术融汇到全球一体化格局中,中国的信息经济技术也势必出现新的分化与重组,引致国家信息产业群与区域信息产业群的分工与协调,互动互促,共同发展。
四、竞争优势理论与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矩阵关系
本文吸收了波特有关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它一些思想[11-12],并结合笔者对影响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产业优势、范围、人文社会信息基础设施、资本、企业知识含量等因素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关于区域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假设与矩阵关系表(见表1)。该表旨在突出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人文综合性与产业核心能力相统一的思想。
表1 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矩阵关系表
1.基础产业优势(b)在此指当地GDP构成中增加值较高的前三个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除外)产值(V[,4])之和占当地GDP(g)的比重,即b=v[,4]/g。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优势也是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来源,它反映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重心;是该地区价值增加值、就业人员、资产等分布比例比较集中的产业群体。联系到信息产业面临着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使命,用信息技术武装支柱产业,促使支柱产业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和上新档次的重任,这一指标又反映信息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
2.信息产业优势(I)在此指当地信息产业产值构成中前三个行业的增加值(v[,5])占当地信息产业总产值(v[,3])的比重,或当地信息产业产值构成中增加值前10项产品或服务产值之和(v[,6])占当地信息产业总产值(v[,3])的比重,即I=v[,5]/v[,3],I=v[,b]/v[,3]。
3.地区优势(r)在此指当地信息产业产值(v[,3]在当地GDP(g)中的比重,即r=v[,3]/g。
4.国内优势(d)在此指当地信息产业产值(v[,3])占全国信息产业总产值(v[,1])的比重,即d=v[,3]/v[,1]。比较优势反映的是国家经济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
5.国际优势(w)主要通过当地信息产品(服务)出口值(v[,7])占世界信息产业总出口值(v[,2])的比重来表示,即w=v[,7]/v[,2]。应该指出,一国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微观企业层次上是该国企业与它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比较的结果。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更深一个层次应主要由地区对外国的直接投资数和跨国企业数来确定。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0年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我国内地仅9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属于信息产业范畴的实际上只有1家,就是中国电信(排名第236位)[13],这表明中国的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落后,地区的信息企业国际竞争力差距就更大了。为此有关地区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比较,还只能放到以后再说。
6.信息基础设施的人口覆盖面指数(j)主要以信息网络长度(I)与地区人口总数(p)之比来确定,即j=1/p。信息网络长度主要由包括基础传输网络以及建立在基础传输网络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电信业务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三大网络组成。
7.地区人文发展指数(p)由三方面因素组成:人均预期寿命;识字水平,按指数计算,其中2/3涉及到成年人的扫盲率,1/3涉及到平均学龄;生活水平,即人均实际GDP(GDP用美元来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是,给每项标准都确定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例如成年人的最低扫盲率为0%,最高扫盲率为100%,那么对于一个扫盲率为75%的地区来说,它的知识水平中的扫盲程度那部分即用0.75标出;再如人均寿命,最低人均寿命被定为25岁,最高人均寿命被定为85岁,那么在一个人均寿命为55岁的国家里,它的人寿水平就被定为0.5。
8.社会信息化综合指数(z)由函件指数q[,1]、通话指数q[,2]、报纸指数q[,3]、电话机指数e[,1]、电视机指数e[,2]、计算机指数e[,3]、第三产业指数m[,1]、大学生指数m[,2]、信息消费c[,1]等[14]。
9.信息资本强度(m)指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投入总数(a[,2])占企业新增资金投入总数(a,[,1])的比重,或信息企业资产总值(a[,3])占企业总资产(a)的比重,即m=a[,2]/a[,1],或m=a[,3]/a。
10.企业知识密集度(k)指企业R&D投入额(y)对企业销售收入(x)的比重,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p[,2])占企业总人数(p)之比,k=y/x,k=p[,2]/p。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一旦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矩阵关系得到确立,通过求取矩阵特征值,就可找到影响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关联状态,从而确定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对影响因素进行调节与配置的机制,因势利导,实现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整体提高的效果。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但必须贯穿始终的一点是要突出区域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人文综合性与产业核心能力相统一的思想。
收稿日期:200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