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我国文献编目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实践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献编目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迈进。笔者拟就1990~1997年间的文献编目研究作出评述。
1 90年代文献编目研究成果数量统计
1.1 文献编目学术论文数量统计
学术论文体现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重要成果,其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据笔者对《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相关类目文献统计(统计至1998年第5期),1990~1997年共发表论文1016篇,年均127篇(详见表1)。
表1 1990~1997年文献编目论文分类统计
分析表1可得出:
①从发文数量上看,文献著录方法、计算机编目、机读目录、在版编目、书目数据库以及书目规范控制研究已成为我国文献编目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适应了我国文献编目理论和实践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②从论文的年代分布上看,发文量逐年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文献编目研究的稳步发展。
③从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看,80年代末ISBD系列修订版本和AACR2修订本的问世,90年代以来我国文献编目自动化的发展以及文献编目标准化的深入成为文献编目研究繁荣发展的动因。
1.2 文献编目教材与专著的数量统计
8年来由于文献编目的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工作需要,编写了不少的编目教材和专著。比较有影响的有18部。其中:
教材9部:①谢宗昭主编的《文献编目概论》,②黄俊贵等执笔的《文献著录与目录组织管理》,③段明莲,关懿娴编著的《西文文献编目》,④金沛霖,康金锐编著的《图书馆岗位培训系列教材·基础理论与方法卷·文献编目分卷》,⑤刘苏雅编著的《中文文献编目》,⑥刁维汉主编的《现代文献编目教程》,⑦李晓新,杨玉麟,李建军编著的《文献编目教程》,⑧王松林编著的《现代文献编目》,⑨陈源蒸编著的《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论文选1部:黄俊贵,林德海主编的《文献编目论文选》。
编目规则2部:①北京图书馆自动化发展部编的《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②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编撰小组编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手册2部:①北京图书馆本书编委会编的《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②许绵主编的《图书在版编目工作手册》。
目录编制细则1部:潘岩铭等编的《中文期刊机读目录编制细则》。
译著3部:①ISBD修订委员会推荐,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会译的《非书资料标准书目著录ISBD(NBM)》;②埃里克·J·亨特著,严建援译《计算机编目》;③IFLA制定,沈玉兰译《计算机文档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上述著作代表了90年代以来文献编目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出版,适应了国际文献工作一体化的趋势,对于我国文献编目标准化,实现国际书目信息交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90年代我国文献编目理论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研究核心
90年代以前,文献编目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著录方法、著录标准化、编目总论、目录组织、目录总论、书次号及编目条例等方面。90年代以后除了对著录、编目总论、编目条例等继续研究外,出现了对计算机编目、在版编目、书目数据库存建设、书目规范控制、机读目录等领域的研究热潮,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文献编目的理论体系。笔者将文献编目理论研究大体分为17个主题(见表1),按发文量分述如下:
2.1 关于文献著录方法研究。8年来,随着文献著录国家标准及条例的制订、实施和修订,标准著录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涌现了大量研究文献著录方法的论文,共发文148篇,占论文总数的14.57%,高居17个研究领域榜首,体现了编目这一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研究的重点主要是①著录项目及其著录方法研究;②多卷书、丛书著录方法研究;③其它类型文献著录方法研究。
2.2 关于计算机编目研究。90年代以来,我国编目自动化进程大为加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手工编目被计算机编目所代替,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信息管理成为研究热点。8年来共发文104篇,占论文总数的10.24%,居第2位。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对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编目子系统研究;②西文图书计算机编目研究;③计算机编目管理研究;④具体图书馆计算机编目介绍。
2.3 关于机读目录研究。机读目录作为计算机编目的直接成果,以其比手工编目形成的卡片目录无与伦比的优势受到编目界高度重视。8年来发表论文99篇,占论文总数的9.74%,居第3位。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①机读目录应用研究;②机读目录格式研究;③格式转换研究。
2.4 关于书目数据库研究。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编目界书目数据库建设蓬勃发展,它作为控制和处理文献信息极为重要的手段,作为信息时代对书目信息存贮和利用的必然要求倍受重视。90~97年发表论文97篇,占论文总数的9.55%,居第4位。研究重点主题为①回溯建库研究;②馆藏书目数据库研究。
2.5 有关总论编目文章。1990~1997年我国编目界更加注重科学管理,在实行定额管理的同时,吸取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共发文94篇,占论文总数的9.25%,居第5位,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①编目质量管理、定额管理研究;②联合编目研究;③编目课程教育及教材研究。
2.6 关于在版编目(CIP)研究。90年代以来,CIP在我国稳步推行,绝大多数出版社执行《图书馆在版编目》国家标准,在版编目从设想到实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发表文章共81篇,占论文总数的7.97%,居第6位。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①在版编目数据存在问题研究;②在编目在图书馆应用研究;③在版编目述评。
2.7 关于编目条例研究。8年来,关于编目条例的研究文章63篇,占论文总数的6.2%,位居第7。主要研究内容为①《普遍图书著录规则》研究;②《英美编目条例》(2版)研究;③西文编目条例研究;④《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研究。
2.8 关于书目规范控制研究。书目规范控制是为确保检索标目在书目款目及书目系统的唯一性和稳定性而建立、维护使用规范款目和规范文档的工作过程。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目录检索功能受到普遍重视,规范控制作为对标目进行控制的编目工作组成部分,成为编目程序的重要内容。共发文60篇,占论文总数的5.91%,位居第8。探讨的主要内容为标目选取方法和规范文档建设。
2.9 关于其它目录研究。8年来,除研究主题,分类目录外,还发表其它目录的研究文章60篇,占论文总数的5.91%,并列第8位,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①读者目录建设;②预订目录作用、特点;③联合目录编制。
2.10 关于主题目录研究。在90~97年间发表有关各种目录研究论文中,以主题目录的探讨为最多,共发表论文50篇,位居第10位。研究内容主要为①主题目录编制;②主题目录的作用及建立的可行性;③建立主题目录的体会。
2.11 关于目录组织研究。目录组织主要探讨了手工编目条件下序列款目工作。8年来发表论文41篇,占论文总数的4.04%,位居第11位。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中文字顺目录排检法和日文字顺目录排列方法。
2.12 有关总论目录的文章。8年来,这方面文章共38篇,占论文总数的3.74%,位居第12位。研究内容有所拓深,对目录职能及定义进行了反思。探讨的主要内容为①图书馆目录工作;②目录管理;③目录定义、职能等。
2.13 关于图书改编研究。90年代以来发表图书改编论文21篇,占论文总数的2.07%,主要集中在91~93年,反映了图书馆采用新版分类法后,对用原来版本分类法所类分图书进行改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内容是改编工作经验、体会和图书改编方法研究。
2.14 关于著录标准化研究。90~97年发表著录标准化论文19篇,占论文总数的1.87%,居第13位。研究内容主要为著录标准化的意义、原则、特征,并对书目数据标准化作了探讨。
2.15 关于中国标准书号和ISBN研究。这两方面研究论文共16篇,占论文总数的1.5%,探讨的内容主要为中国标准书号作用和ISBN结构及应用。
2.16 关于目录体系研究。8年以来该专题研究文章14篇,占论文总数的1.38%。讨论的主要内容为高等院校图书馆目录体系建设和目录体系改进。
2.17 关于分类目录研究。这方面论文共11篇,占论文总数的1.08%,讨论的重点是分类目录及分类主题目录建设两方面内容。
3 我国文献编目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文献编目理论体系研究亟需加强
虽然我国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发展及其重大成就极大丰富了现代文献编目理论与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编目工作手段现代化,然而文献编目还未能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编目总被视为目录实体或文献加工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停留在一般技术方法的介绍和描述上,其认识过程始终是从实践到经验,再由经验到实践的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目录理论或经验已无法指导日新月异的编目实际工作。如远程电子文献编目问题;机读目录格式适应国际著录标准问题;规范文档的编制与维护;网络环境下编目资源共享等,这些都使得理论研究滞后于编目实践的现象更为突出。
3.2 书目规范控制研究有待深化
近年来,我国不少图书馆已建立或采用了具有规范控制的自动化系统,但整体而言,我国书目规范控制工作基础比较薄弱。①对规范控制的理解还存在歧义,将其与“规范记录”、“集合标目”等相混淆。②一些计算机集成系统不具备规范控制功能;③忽视规范控制工作。许多图书馆重视描述性特征著录,忽视检索标目的规范控制工作,无法保证检索标目的唯一性和稳定性。作为文献编目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目规范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必须大大加强、加深和细化。
3.3 在版编目(CIP)应用研究还需要重视
虽然在版编目的实施,促进了图书分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但在版编目的应用研究较为薄弱。据笔者统计,在发表的81篇论文中,分析在版编目存在问题的有39篇,占48.15%,而应用研究的论文11篇,仅占13.7%,图书馆界仅把CIP数据作为参考;出版界利用CIP数据也有限。CIP功用和效益与人们期望相差甚远。必须重视在版编目的应用研究和整体效益研究。
3.4 读者、用户的检索需求研究仍遭忽略
长期以来,图书馆界一直忽视目录对读者检索需求满足程度的调查研究,90年代这种局面毫无改观。在读者——目录——图书馆文献三者之间,读者的目录需求特点、检索行为研究处于最薄弱环节,发表文章寥寥无几,制约了文献编目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不利于该学科体系建设。
4 文献编目理论研究展望
4.1 拓展书目规范控制研究
规范控制的目的是统一作为标目的各种名称,使目录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在选取检索点上达到一致。直接将客观著录生产的各种名称作检索标目,则不能集中同一排检对象,降低了目录的排检功能,无法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由于计算机编目对目录内容和职能的更新,规范控制成为书目系统生命力和资源共享的关键。联机网络环境为书目规范控制提出了新课题,其内容、范围及应用研究将不断拓展、深化。
4.2 加强对建立书目数据库的理论指导
90年代,我国机读目录数据建设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库、标准化水平较低,使用效益较差等问题。因而要加强对建库的理论指导,探索优化建库模式以及质量控制措施,促进书目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实现联网和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开发书目信息网络系统,发挥CIP最佳效益
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版编目实际应用整体效益欠佳。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CIP数据的资源共享,借鉴国外CIP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开发研制一种面向图书馆、出版发行等文献工作部门,同时满足CIP数据、ISBN记录、征订书目和出版信息管理4方面对书目需求的计算机书目信息系统,实现人、机、物的最佳结合,将极大减少重复,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4 完善文献编目理论体系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存贮及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文献编目理论方法及编目事业的发展进步,使得以读者、用户检索需求、图书馆文献特征、目录编制方法及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编目学逐渐形成,并在三者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