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文化遗产论文,视角论文,物质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12)03-0024-04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独特而令人瞩目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在广大农村积淀了极其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在急剧恶化,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从我们身边急剧消亡。特别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的重要课题,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环境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及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过:“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种文化的源头,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智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质就是在延续我们祖先的创造力。[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具有原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创造、拥有者主要是广大农民,其承载与传衍地域也主要在广大农村。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面临着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生活方式在急剧变化,由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近些年大众传媒武装下的商业文化在农村的蔓延,年轻人外出进城的打工潮,还有逐步被整齐划一的乡村面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仍留守着传统且被边缘化的老一辈人的逐步离去,等等,都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尽快改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这一颓势,学校应承担起重要的历史责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特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人成为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非常关键的要素。从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环境看,在人的因素中,有两种人最值得关注,一是传承人,二是青少年或者传习人,可以说这“一老一小”关乎着中国文化的未来,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一方面,受长期文化发展不连续的影响,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普遍年岁已高,后继乏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保护好传承人就是保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根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对于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在教学条件、文化资源、社会影响和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学校教育具有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3]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可塑性强,是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培育对乡土民情的亲切感知和形成对传统文化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既能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更能使学生在其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就将本土文化扎根于心灵,培养年青一代热爱家乡的情操,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从而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受高考制度和各种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校开始全面步入应试化轨道,乡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教育被严重忽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比较丰厚,传统文化尚有着一定社会基础的农村,中小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其他教育内容安排上的地方特色也已很不明显。
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环节,这不仅违背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也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农村中小学更多的孩子们向往的是城里人的生活,改变“农村人”身份成为他们的理想和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对本地区的诸如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族艺术等不再关注,或理解肤浅,那种自我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几乎丧失殆尽。现在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看“日韩影视剧”、崇尚“大牌明星”,他们的口头禅也从“米老鼠、唐老鸭”,到什么“奥特曼”、“樱桃小丸子”、“流氓兔”,等等。这些“洋玩意”不仅常常挂在孩子们的嘴边,还在日常行为上被模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应该具有宽广的胸襟,开放的视野,积极吸收异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些都是在保有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有关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学校再不能坚守好传统文化教育这块阵地,我们祖辈数千年留下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将可能被彻底丢弃。没有了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剩下的只有功利、浮躁,还有物欲横流。游荡的灵魂没有了着落,这个世界什么可怕的事情就都有可能会发生。在广大青少年远离传统文化氛围和环境的今天,通过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客观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与途径
(一)实施多元化培养目标
大自然的生机与繁荣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多样性。任何国家和民族首先要认识自身文化,理解异地文化,才有可能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在追求多元文化发展成为新的价值取向的大背景下,尤其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城市主流文化严重冲击而日渐式微的今天,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系更应该给“多元文化价值”于一席之地,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国家化”或仅仅把升学、就业等功利性要求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因此,立足农村生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必要选择。特别是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如何把乡土知识、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4]农村的基础教育作为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统一要求的同时,更要立足农村地区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特殊背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地方文化性有明确定位。强化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5],改变雷同的培养目标,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方式,突出应有的办学特色。
(二)强化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活动,特别是通过编写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以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系统而规范的文化教育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渠道。这方面,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及其中小学校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扶贫重点县甘肃省环县对道情皮影的保护就是一个典型。2005年初,环县政府组织专家、艺人共同编写了《道情音乐欣赏》和《皮影欣赏及手工制作》两本教材,下发全县605所中小学校,在音乐、美术课上教授,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喜爱和保护道情皮影文化。[6]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非常注意对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营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能够看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不同种类的民间手工艺作品,荷包、风筝、布老虎、葫芦绘画等等,根据年级的高低,学校提供了23种民间工艺门类供选择。[7]折纸、脸谱、刺绣、泥塑、折扇……全校28个班几乎都有各自的民间手工艺门类,甚至班级的名称也被冠以民间手工艺的名字。
农村中小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需要通过各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更要注重文化教育内容的完善,在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把握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然而,从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各地多数的教育传承活动较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展示和学生的技艺操作,而忽略对非物质文化内容的传授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真实体验。像在我国西南苗族地区,有的学校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跳木鼓舞,学生以学会动作为主,但对每一个动作的含义却不甚了解,[8]更难以形成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传承这些遗产不仅仅是使其外形不走样,更重要的是使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得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走入空壳化误区,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一种时尚,或为一时的猎奇,或仅仅为了应付上级,而丢弃其真正的文化实质和价值本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外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校园内,可以组织一些让学生寓教于乐的课外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创办各种文化兴趣小组,或利用传统节日平台,或举办校园文化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除此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还要注意“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的结合。可以请当地有影响的民间艺人、民俗专家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甚至可以在校招收学生弟子,开展传习活动。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传习所、文化古迹,或走访传承人,或参与地方文化的演出活动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深刻体验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状况。
(四)提供文化传承的制度性保障
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项涉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关乎学生升学、就业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制度性“硬伤”,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成为学校和学生的负担。[9]由此导致在中小学所开展的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大都流于形式,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不佳。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评价制度,将各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及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纳入教学评估、督导和目标考核内容,为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传承提供制度性保障。
(五)促进各教育环节的有机衔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能否持久,能否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还在于中小学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能否有机结合,还在于能否真正营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教育环境。如果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各环节的衔接,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的努力最终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有43个与“和纸”有关的博物馆、美术馆,它们在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施展方面,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日本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挂钩,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方面也定期举办面向学生的讲座,学生的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博物馆,继而延伸到社会。[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和“传习人”的培养。在和纸的传承上,日本找到了一条传承人与传习人对话,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结合的成功的路子。
标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