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波动实证分析及扩张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 (2000)02—0015—0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日渐丰厚,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经结束。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又受到了通货紧缩的困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自1996年以来持续下降,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自1997年10月出现绝对下降以来,到1999年6月已持续下降21个月,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 自1998年以来,中央把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根据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我国总需求的三大构成的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析,最终消费一般占60%左右,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正确认识消费波动的规律及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政策,对于扩大有效内需,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消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这是自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中央银行第七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经过连续七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6年5月1日以前的10.98%降至目前的2.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996年5月1 日前的12.06%降为目前的5.85%。从理论上来讲, 利率的下调实质上是对资金借贷双方经济利益的一种重新划分,因而势必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变化。存款利率的下降会促使城乡居民把一部分储蓄存款从银行分流出来,转向消费和其他投资领域,这也正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个出发点,中央银行近年来连续降低存款利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刺激消费需求,以有效地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而贷款利率的下调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现有贷款的利息成本,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企业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但是自1998年12月第六次降息半年多来,从整个经济运行的指标数据看,效果并不明显(见表1)。
表1 1995-1999年6月经济运行数据表
年份1995 1996 1007 1998 1999.6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0.5
9.6
8.8
7.87.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17.5 14.8
8.8 14.1
15.1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26.8 20.2 10.2
6.86.4
零售物价指数增长率 14.8
6.1
0.8 -2.6
-3.2
贷款增长率 23.8 21.0 16.7 15.5
15.0
储蓄存款增长率 37.8 29.9 20.1 15.4
18.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国家统计局1998年、1999年上半年统计公报。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见,中央银行的前六次降息对刺激经济, 特别是对刺激消费方面的作用是微弱的。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和消费两者之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利率作为即期消费与将来消费之间的价格,存款利率的下降会刺激人们的即期消费,将储蓄存款转化为市场消费。但是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虽然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并没有带来消费的扩大,反而出现了总需求萎缩、生产相对过剩、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因为在我国消费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分期付款消费方式,目前的消费方式主要是以过去的收入和现在的收入来支付,所以现阶段运用利率杠杆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有较大的争议。一类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消费信贷尚处于开发阶段,而且中国文化传统上有高储蓄的习惯,因此消费对利率不敏感,利率杠杆对刺激消费的作用弱化。本文认为,即使中国完全没有消费信贷,消费对利率的反应也是敏感的。自1998年12月第六次降息后,存款利率已降低到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但是,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降低利率的起点是在1993年为抑制通货膨胀而连续大幅度提高利率,使利率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开始的。所以尽管名义利率大幅下降,但由于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物价水平不断回落,而且利率的调整滞后于物价的下降,因而实际利率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只有实际利率才真正反映出利率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资金流向的变化。到1998年底,按照零售物价指数下降2.6%计算, 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已达到6.38%,而到1999年5月底, 由于零售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所以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6.98%, 与通货膨胀率最高的1994年相比,实际利率上升了17.7个百分点。根据199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消费波动与实际利率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消费波动与实际利率分析表
年份 消费品零售 一年期存款 零售物价指 实际利率
总额增长率 名义利率数增长率
1990 2.498.642.16.54
199113.737.562.94.66
199217.707.565.42.16
199328.41
10.98
13.2
-2.22
199430.51
10.98
21.7 -10.72
199526.78
10.98
14.8
-3.82
199620.157.476.11.37
199710.195.670.84.87
1998 6.793.78
-2.66.3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1998年,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公报,其中名义利率为一年期存款的年底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零售物价指数增长率。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作出消费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波动图。
从图1可见,自1990年到1998年, 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波动与实际利率的波动是同步异向的,实际利率的变化与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有着相当强的负相关关系,实际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图1 1990—1998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实际利率波动图
设C表示消费增长率,r表示实际利率,根据表2中的数据回归, 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C=-1.5895r+19.045
R[2]=0.834 F=36.481
以上的回归结果表明,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913,因此说明现阶段我国消费的利率敏感性较强, 实际利率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消费的变化。
二、投资与消费的相关分析
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惯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对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讲,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而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的扩大对消费的增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见表3)。
表3 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波动比较表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固定资产 2.42 23.9 44.4 61.8 30.4 17.5 14.8 10.1 14.1
投资增长率
消费品零售2.49 13.73 17.70 28.41 30.15 26.78 20.15 10.19 6.79
总额增长率
资料来源:同表2。
表3中的数据显示,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与下一年度的消费增长率有较强的相关性,设C[,N]表示第N年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I[,N]表示第N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根据表3中的数据回归, 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C[,N+1]=0.3858I[,N]+9.4702
R=0.87 F=18.16
以上的回归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下一年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7,由此可见投资的增长直接影响着下一年度的消费增长。因为投资的扩大导致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使投资品的价格上升,进而带动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改变居民对物价变化的预期,促进消费的增长。即随着投资的增加出现以下的循环:物价上升→预期物价继续上升→增加消费→价格上升。其次,投资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由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也带动消费的增长。
三、影响消费扩大的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见我国居民的消费对利率和投资的变化都是很敏感的,但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般还要受到以下各种因素的制约。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稳定程度与社会保障机制
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其即期收入,而且也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如果居民预期收入会下降或对预期收入的稳定性不能确定,则利率下降刺激消费扩大的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仍表现出一种持续性,但是从上升的幅度趋势来看在不断下降,从1992年到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为25.9%和22.4%,而1997年和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别为6.7%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5%和3.3%。由于收入是影响有效需求的重要变量,收入增幅的下降严重地影响着消费支出。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进一步深化,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在岗人员的失业忧患增大,退休年龄的提前等现象使城镇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降低,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正逐渐转移给市场,个人在医疗、住房、养老、教育、应付不测等方面的费用将更多地依赖自己,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建立以及住房、医疗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使居民预期未来的支出增加,从而消费谨慎而加紧储蓄。
2.对物价水平变化的预期
自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后,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短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的需求不旺、产品库存增加和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企业为了增加生产、减少库存而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以扩大销售,消费者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物价将继续下降的预期,而价格下跌的预期又反过来推动物价的下跌,从而证实了消费者的预期,进而出现通货紧缩循环:物价下跌→预期物价继续下跌→消费减少→物价下跌。
3.消费结构断层
从我国城镇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目前正处于消费转型期,缺乏消费热点。对于食品、服装、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基本饱和,而对于汽车、住房这类超级消费品来说,由于受到收入水平及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消费热潮。
4.城乡消费二元现象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消费的不对称。目前我国农村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的普及率仅10%左右,因而开发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收入的增长速度有趋缓的趋势,1996年至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44.0%,40.5%和39.8%,而到1999年6月份,这一比例继续下降到33.8%, 因而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制约了消费的发展。
5.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从基尼系数来看,城镇与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83年的0.16和0.23上升到1995年的0.28和0.34。从理论上来讲,居民之间收入越平均化, 其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因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制约了当前消费需求的扩大。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其消费欲望已基本上满足;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目前仍然没有能力购买汽车、住房等消费品;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进行基础消费的低收入者来说,却无力购买那些非生存必需的消费品。
四、扩大消费的途径选择
1.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
目前我国已出现买方市场,我国经济发展已从供给约束型和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和市场约束型转变,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转向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但是目前我国的这种买方市场,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持续下降情况下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投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调,为企业形成了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同时由于存款利率的下调对市场的刺激,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和扭亏增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其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大为提高,因而企业对扩大投资较为谨慎。由于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尚未摆脱困境,1998年我国工业企业亏损额达1556亿元,比1997年多亏损22.1%,其中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为1023亿元,比1997年多亏损21.9%,降低利率尽管可以减少企业的利息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的状况,但是由于许多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企业经营缺乏活力,市场运作和预测的灵敏度不高,而且国有企业的改革正进入攻坚战阶段,大量的工人下岗势在必行,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增长缓慢。
因此,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通过增大国债的发行来提高政府的投资规模对带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利率的下调降低了国债的筹资成本,扩大了财政政策的运作空间,而国债的利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而也可以分流部分储蓄存款。到1998年底,我国的国债余额为777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不到10%,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40%左右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30%左右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发行空间。政府投资的增加,运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政府投资的增加势必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及实际利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改变企业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带动企业扩大投资。
2.发展消费信贷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与银行的关系一直停留在单纯的储蓄关系层面上。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之高居世界首位,居民对银行的债务在前几年几乎为零,居民没有消费信贷的习惯,而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消费信贷体制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消费领域都未涉及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对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购买力相对不足。而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以汽车、住房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有利于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更进一步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助于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变银行与居民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严重失衡状态,使银行与居民之间金融资源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减少银行对居民的净负债,并进一步分散银行的风险,降低银行资金过度集中于企业部门的风险。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工业产值的60%左右,实现利润占40%,占就业人数的75%左右。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资本数额较低的限制,往往产品品种较少,抗风险能力也较弱,但是中小企业一般有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较为敏感,有较好的成长空间。这类企业对利率变动非常敏感,其投资对利率的弹性较高,随着利率的下调,势必刺激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而其投资的扩大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及就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扶持中小企业来带动就业及促进经济发展。例如韩国为摆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困境,政府把振兴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对策,在资金、税收、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较小,因而抵押及担保贷款的手续费用及贷款管理费用较高,这对于发放贷款的银行无疑会增加营业成本。但是,只要能健全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解决放贷过程中的手续障碍,对于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及就业水平将是非常有利的。
收稿日期:1999—10—11
标签:实际利率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利率论文; 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