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德相生看金山国的立国时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山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5)12-0114-06 1 关于金山国的立国时间,学者多有争议,至今尚未定论。金山国的历史,正史云:“至世宗时,师厚留其子而逃归,凉州遂绝于中国。独瓜、沙二州,终五代常来。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①敦煌文书出土后,关于金山国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1935年,王重民先生撰写《金山国坠事零拾》,正史中语焉不详的金山国正式出现在史地学者研究视域,从王先生对金山国的大体描述中,其建国时间当在905年,终国时间在919或920年。金山国905年建国之说成为学者不二之选。②直到1982年,王冀青先生发表《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主要依据正史中所云“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认为张承奉“终唐之世都忠于唐朝”,因此,金山国的建国时间应在908年。③但是,后梁开平有四年,正史记载也尚不能用确定年限,因此,金山国908年建国一说,有待商榷。王重民先生关于金山国的立国依据是《白雀歌》尾部的“乙丑年二月”,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就是乙丑年,但是李正宇先生考察尾部书写笔迹,发现其与《白雀歌》正文书写文笔不同,1987年李先生发表《关于金山国和燉煌国建国的几个问题》和《谈〈白雀歌〉尾部杂写与金山国建国年月》两篇文章,认为“乙丑年”等字样,是后人所加,并不是《白雀歌》抄写的确切年代,另外P.3633v《龙泉神剑歌》载“改年号,挂龙衣”,就是指唐哀帝天佑三年改为天复六年。④杨秀清先生《敦煌西汉金山国史》也支持906年一说,因为《龙泉神剑歌》中有抹去的一句“自从登祚十三年”,张承奉是乾宁元年(894)继张淮鼎出任节度使,因此,13年后正好是唐哀帝天佑三年(906)。⑤然金山国906年建国一说很快被荣新江先生否定。 2 1992年荣新江在其《金山国史辨正》一文中,对李正宇先生提出的天佑三年改为天复六年进行反驳,据文书S.5534题记云:“时天复五年岁次乙丑三月一日写竟,信心受持,老人八十有二。”S.5444题为:“天佑二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廿日,八十二老人手写流传。”S.5451题记又云:“天佑三年丙寅二月二日,八十三老人手自刺血写之。”S.5669题记为:“天佑三年丙寅二月三日,八十三老人刺左手中指出血,以香墨写此金(经),流传信心人。”如此看来,这位老人在天佑二年即已得知改元,并在写经过程中使用了天佑年号,所以,李正宇先生的“天佑三年改为天复六年”并不能成立。此外,在敦煌地区,天佑与天复年号是同时使用的,并没有“改元”一说。与老人抄写经文同时,S.2575(2)为:“《天复五年八月灵图寺众请大行充寺主状》”。P.3381《秦妇吟》的题记为:“天复五年乙丑岁十二月十五日敦煌郡金光明寺学社张龟记”。此外,天复纪年的文书一直到天复十年,斯坦因所攫取的《观音像》题记就写道:“时天复拾载庚午岁七月十五日毕功记”。此外,《龙泉神剑歌》写于《辛未年(911)七月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的背面,荣先生认为,《神剑歌》也大致写于辛未年七月末,而《神剑歌》中云“一从登极未逾年”,因此,金山国的立国年代当在开平四年(910)七月末后不久。⑥卢向前先生《金山国立国之我见》中据金山国与前蜀关系,以及对《龙泉神剑歌》的分析,推断金山国建国在庚午年(910)。⑦阎廷亮先生在其2009年出版的《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考述》中也认可了金山国910年建国一说。⑧ 杨秀清先生在印证金山国906年立国之说时,提到李正宇提及的《皇极经世书》卷六下《经世之申二千二百六十五》中载:“己巳(909),梁自汴徙都洛阳,交(郊)祀天地。赵光逢、杜晓为相。张奉以沙州乱。”⑨然杨先生认为,此事是邵雍依据梁史臣记述而记此事于己巳年,而梁史臣很可能是在己巳年得知张承奉建立金山国之事,并不代表己巳年就为金山国的立国年代。2007年杨宝玉、吴丽娱发表《归义军朝贡使张保山生平考察与相关历史问题》,认为张保山曾于908年出使后梁,并带回了中原改朝换代的消息,于是节度使张承奉也学之自立,建立金山国。对于之前被杨秀清先生否定的《皇极经世图》予以肯定,认为金山国的建国年代就是“己巳年,张奉以沙州乱”所云的909年。⑩而对于年号混乱的问题,杨宝玉云:“五代时期立国而用前代年号的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乃是当时割据政权狐疑权变的真实写照。”(11)冯培红先生也赞同金山国909年建国一说,对于906年、910年以年号确立金山国建国时间,冯先生认为,金山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年号,初期采用唐之年号纪年,随后采用干支纪年,而没有用后梁的年号,对于后梁而言就是“乱”。而传世史籍中记载的金山国立国时间也不应被忽视。至于905、906年立国之说,冯先生认为王重民与李正宇两位先生的论据不足,此外,张承奉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于唐末建立金山国。(12) 荣新江先生云:“从宗教信仰来看,张承奉不能算是一位佛教徒,他大概更迷信阴阳五行谶纬之说。”(13)如上文所云,张保山在后梁建国开平二年(908)年出使中原,“上悦帝心”并被授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西还敦煌后“荐兹劳绩,当佥(迁)左马步都虞侯(候)”(14),此次张保山西还,应当也带回了唐被后梁取代,且唐哀宗被鸩杀之消息。之后张承奉建立金山国,一来以应五凉时流传的谣谶“白衣自立为王”,再者就是应中原地区朝代更迭所遵循的“五德相生”之说。 正如史臣所言唐之亡:“土运之将亡也,五常殆尽,百怪斯呈,宇县瓜分,皇图瓦解。”(15)唐朝五德属土,因此,在梁代唐之后,曾云“顾惟凉德,曷副乐推,栗若覆冰,懔如驭朽。金行启祚,玉历建元,方宏经治之规,宜布惟新之令”(16),梁太祖为应金德也做了一番文章,在开平元年(907)四月“制宫殿门及都门名额:正殿为崇元殿,东殿为元德殿,内殿为金祥殿,万岁堂为万岁殿,门如殿门。帝自谓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献鹦鹉,诸州相继上白乌、白兔泊白莲之合蒂者,以为金行应运之兆,故名殿曰金祥”(17)。按五行相生,土生金,故梁为金德,然最初之五德终始,并不是五行相生,而是五行相克来依次循环。五德终始源于邹子之徒,所谓“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18)。秦始皇始推五德之说,据《吕氏春秋》云:“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19)因此,秦始皇并天下后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20)西汉初,有水德、土德之争,然后依据五德相盛,定为土德。 五德相胜何时转为五德相生,现已不得而知,早在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里就有云:“东方者木,农之本……司马,本朝也。本朝者火也,故曰木生火。南方者火也,本朝……司营者土也,故曰火生土。中央者土,君官也……司徒者金也,故曰土生金。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寇者,水也。故曰金生水。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农者,田官也。田官者木,故曰水生木。”(21) 由上观之,五行之次序已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用为五德相生是在王莽之时。据《汉书·元后传》载,王氏有其《自本》,本中云王氏祖为:“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22)王氏源于虞舜,在王莽称帝之初也大肆利用,如其所云:“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又云:“予伏念皇初祖考黄帝,黄始祖考虞帝,以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亲庙。”(23)若刘氏为尧之后,王氏为舜之后,那么对于王莽而言“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24)。但是,若按邹子之徒五德终始,五德始自黄帝(土德),以后依次禹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因此,到秦始皇时,顺之以(水德),汉高祖(土德)。然五帝时,王位禅让,并无攻伐嬗代之言,都被似为土德,是故王莽之祖虞舜抑或汉之祖唐尧均为以土德王。然王莽若要受天命而代汉,势必就要创造一套新的五德之说,以使自身政权合理化。 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25)汉初有水德、土德之争,古之常以五色配五德,秦始皇得天下后,首推五德“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武帝时定为土德,因此“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26)。五色配五德便是:金德(白),木德(青),土德(黄),火德(赤),水德(黑)。但如前所述,汉高祖时有赤帝子斩白帝子一说,五色中,赤对火德,白对金德,所以,汉为土德一说仍不尽合理。秦献公时,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七十年而霸王出焉。”之后“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27)。若以天授符命来看,秦为金德,那汉高祖赤帝子斩白帝子一说,尚可有据可循。汉为火德一说,西汉帝王并未予以更改,但是,火德一说,在世间却早已流传。王莽篡位之前,为极力验证权力的合法性,“汉为火德”也是其更正帝王谱的一大举措。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王莽的拥护者,刘歆就成为制造全新帝王谱的推手。《汉书》载,刘向、刘歆父子,依据《易经》所谓“帝出于震”,而推《世经》。但是,顾颉刚先生认为“《世经》这部书,在别的地方从没有引用过,只见于刘歆的《三统历》。以那时的学风而论,伪书是大批地出现,刘歆又是造伪书的宗师,则此书颇有亦出于刘歆的可能”(28)。姑且不论《世经》出自谁手,《世经》之内容却成为不止王莽,也是此后帝王践祚的遵循标尺。 由《易》曰:“帝出于震”,震,东方,木色。因此,首德始于木,依次为木德生火德;火德生土德;土德生金德;金德生水德;水德生木德。如此,不仅解释了汉为火德,同时,也将同系所出的王氏剥离出土德一条。既然远古之时汉之始祖唐尧曾禅位于虞舜,那么当下汉室禅位于王氏也是循古之举,此乃义事,也就并非僭越了。正如王莽所言:“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几以济之。然自孔子作《春秋》以为后王法,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毕,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皇天明威,黄德当兴,降显大命,属予以天下。”(29)土火相承便顺理成章了,并且,在天凤二年“讹言黄龙坠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以万数。莽恶之”(30)。黄龙是土德之瑞,黄龙之死暗示土德衰落,当然会被视为不吉之事。王莽极力奉行土德代火德之心,可见一斑。至于五德终始为何由最初之相胜变为相生,顾颉刚先生之言可谓一语道破:“汉之为火德是由相生说来的,在相生说的系统中如何容得下相胜?对于这个驳诘,实在无法解答。我想这或者是刚在改变五德系统,尚未成为定论的时候所出,一经沿用,后来就没法消灭了。或者那时曾有一个参用相胜和相生说的系统,看其得国以禅让,则用相生的系统次之,若其得国以征伐,则用相胜的系统次之。只因那时的五德史说的材料传下来得太少,我们无从判断。”(31)以禅让而得国则遵循五德相生。 自王莽以下,朝代更迭,多以帝王禅位为主。禅位一般遵循五德相生,如此避免了五德相胜所强需的符命之应,帝王只需践祚初改历,易服色便可名正言顺领帝位。同样,五德相生不会发生在两个并行朝代,只能是一个朝代的终结,另一个朝代的继任。 3 张承奉建立金山国也遵循了五德相生来定其德,而就其所定“德”之性质来看,是在知唐已灭亡的情况下以相生说来定其德。有学者认为张承奉建立帝位有效仿后凉李暠之嫌。从史书来看,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李唐亦称李暠为其先祖,《北史·序传》载:“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摧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32)李暠,字玄盛,为汉将军李广十六世孙。晋末天下大乱,五胡乱华,中原王朝先后建立起十六个民族政权,李暠也伺机建立西凉政权。古之欲称帝王者,都不会错过肆意运用“符命”以验其德是顺从天命。李暠也不例外。《北史·序传》载:“(李暠)常与吕光太史令郭霡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霡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必有国土之分。家有标签:唐朝年号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史论文; 皇极经世书论文; 汉朝论文; 敦煌学辑刊论文; 中国历史论文; 张承论文; 史记论文; 汉书论文; 读书论文; 二十四史论文; 后汉书论文; 离骚论文; 西汉论文; 唐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