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外史记”教学--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例_孙中山论文

评“中外史记”教学--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例_孙中山论文

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的评说——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革命论文,先行者论文,历史人物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属于理念问题,有的属于方法和技巧问题。本文试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来对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做一些评说,目的是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为什么在最后时光冷落了我”——从一张生平年表说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往往以人物生平年表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篇,即“走近篇”或“走近名人篇”。

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在上研究课时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年表:

1.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一贫苦农民家庭。

2.1892年,以“最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立志“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在澳门挂牌行医,“声名鹊起”。后民族危机渐深,乃“借医术为人世之媒”。

3.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4.1895年,准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流亡海外。

5.1905年,成立同盟会,阐述三民主义。

6.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辞去临时大总统,致力于实业救国,来到江阴。

8.1913年,发动和领导二次革命,失败。

9.1915年,参加反袁护国运动,失败。

10.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1.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12.1924年,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13.为争取国内和平统一,1924年患肝癌带病北上,倡导国民会议运动。

14.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这个生平年表把孙中山先生的重大历史活动浓缩其中,是评说孙中山先生的一个基本依据,可以说是上评说课的第一环。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随机将几名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年表展示出来,并作了字迹清晰与否、内容充实与否等方面的点评,然后教师出示自己编制的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年表。此环节中,教师有课前任务的布置、简单的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点评和自己编制的生平年表范本的出示,但没有解决好教学中碰到的生平年表与大事年表联系和区别这一实际问题(看的学生编的是大事年表,有的学生编的是生平年表)。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点评过于表面化,没有涉及具体的编制原则和要求(如突出大事和重点、高度概括)等实质性问题,给听课者以完成教学流程规定动作的感觉。教师出示自己编制的生平年表后也只是让学生粗略看看,而没有让学生感悟到范本与自己作业有什么不同。

对孙中山先生的评说是围绕着三次转变、三个阶段进行的。教师编制的生平年表中“后民族危机渐深,乃‘借医术为人世之媒’”、“上书李鸿章失败”等句子是经过集体讨论、修改课件后补充上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依据这些素材说出孙中山先生的几次转变,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是成功的。为突出三次转变,年表在关键处还加上了醒目的色彩,以突出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为后面的评说和感悟作铺垫。在生平年表中到底要不要把“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分开或合并编制时产生了分歧。为了缩短篇幅,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合并,但大家最后还是赞同分开,因为分开了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此专门在每次运动后还加上了“失败”的词语。“患肝癌带病北上”字眼也是后来补充上去的,以显示先生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爱国情操。编制生平年表、熟悉历史人物重大活动、初步感悟历史人物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质是上好历史人物评说课的基础性一环。生平年表应该被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和重点素材之一,但该教师却在实际教学的探究篇、评说篇、感悟篇中基本上抛开了生平年表而另起炉灶,没有把集体讨论的智慧结晶充分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比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理念。理念是藏于教学设计背后的决定性因素,理念的深入人心需要假以时日,这位教师教学的不到位更说明更新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集体讨论后,生平年表中增加了“孙中山先生与江阴”的有关内容。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此时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任务已完成,为实现民生主义,他致力于铁路建设,决心在10年内为中国建筑20万里铁路。1912年10月19日,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号军舰莅临江阴,建议江阴建造公路,以联结邻近的铁路。他在演讲中发出了“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号召。江阴的中山公园、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中山路都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立的。地方历史资源可以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间的距离,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独特素材,实践证明此举的作用明显。

二、谁主沉浮——“探究”和“评说”的一场较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堂教学的第二篇是“探究篇”。

下面是我校教师研究备课初稿时设计的探究题:

1.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生活经历指出其前两次转变的原因。

2.假如孙中山上书成功是否还会有以后的辛亥革命?

3.为什么说同盟会是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4.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5.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

6.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7.孙中山第三次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8.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如何?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有什么联系,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这种以一个个探究题为形式的教学虽以问题为主导,但问题太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问题太多也使得教学显得冗长而琐碎。这种以一个个探究题为形式的教学是否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个预设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实际上成为一个个被问题牵引着的木偶,没有多少思维时间和空间。由于此类问题不少是重复的,所以思维质量并不高。历史人物评说课的教学角度、方向和方法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应有区别。既然是评说课,评说是教学的重点,以一个个探究题目来代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这不符合选修四的教学要求。

探究篇可以作为整个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必须是有机组成部分,它起到的是历史人物评说的辅助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如孙中山的三次转变是本课的一条主要线索和重要脉络,转变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是评说历史人物必须涉及的,而每次转变特别是重大转变都会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以上探究题1、4、5、7、8只要略作整合可以采用,其他题目可删除不用,因为前两次转变的背景基本相似,且第一次转变不是重点,所以将两次转变的原因合并探究是正确的。整个探究活动整合后的方向为转变表现—转变原因—转变后的重要思想一转变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减少探究题目后,教学线索清晰,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评说篇和感悟篇预留了足够的时间。

三、需要医治的重症——方法的实际缺失与情感的有感无情

在完成走近篇、探究篇之后,教学的重点必然要回归到评说篇和感悟篇。

我校有位教师在上研究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原则。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方法:一分为二,论从史出。原则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根据教师集体讨论的建议,这位教师缩短了第二个环节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合作和评说的时间、空间和一些素材。学生通过梳理、讨论、动笔书写、小组代表发言等对孙中山先生进行评说,并谈了一些感悟和认识。但整个历史人物评说活动中,师生双方始终没有涉及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局限性方面的评论,使得“一分为二”的方法没起到实际指导作用。由于教师对特定历史环境渲染缺位,学生对专制统治的危害和民主共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然对辛亥革命功绩的情感认同不够,从而影响了对孙中山这位伟人形象在心目中建构的质量。

历史智慧和认识的获得需要依赖教师教学预设的引导。从孙中山先生生平年表设计,可感悟先生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百折不挠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品质,可惜我校这位教师白白浪费了孙中山先生生平年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实认识和感悟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的角度还很多,但由于这位教师提供的材料有限、材料的生动性不够、教师自己准备不充分,学生的预习只是根据教材编写生平年表,学生站起来评说的参与面明显不足,导致感悟角度、层次不够和感悟的情感激动度不足。建议教师能多看看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传记作品。此类作品选材典型,描写细致,作品中能打动教师的地方也是能打动学生的地方,这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历史人物评说教学的最大功能应在此。

历史人物评说、感悟环节教学并不容易,没有师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没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充分调动,没有师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鸣,就难免显得片面和乏味。学生要多角度、多层次获得感悟和认识绝对需要课堂教学的前移或作业的前置,教学中只有真正把课堂评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向重点关注学生参与转变。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的不同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改变一个人的教学理念要比改变具体教学方法难得多,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与历史教学实际相结合才会真正改变历史课堂。教学中方法的不到位,说到底还是理念的不到位。要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教学评说课,就从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开始吧!

标签:;  ;  ;  ;  ;  

评“中外史记”教学--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例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