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偏离汉语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呢?高中语文教学的警示_文学论文

当中国人偏离汉语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呢?高中语文教学的警示_文学论文

当语文背离了语文,我们还剩下什么?——高三语文教学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高考的当天,本校两名正读高二的学生在封闭状态下做完语文高考卷,经过规范批改,他们的得分均超过当年本校高考语文平均分。而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第二年他们的高考语文成绩却又都低于当年的年级平均分。这两届毕业生的整体语文水平相差无几。于是有人开玩笑说,不如让学生在高二就参加语文高考,说不定比高三还要强。以我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明显感到高二是学生语文状态最好的一年。道理也很简单,高二年级进行的是《文学读本》(人教版实验教材,周正逵主编)的文学鉴赏教学,学生课内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有诗歌小说创作实践,参加了诗歌朗诵会、话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各种语文活动,语文意识得到了加强,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没有高一时的拘谨,也没有高三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二是学生生命活力与潜能发挥得最充分的一年。按说压力也能激发活力与潜能,而为什么学生在经过语文强化训练后状态反不如高二呢?我隐约感到高三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渐背离语文本身。

众所周知,很多学校在高三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高考复习上,也有的学校在高二就结束了高三的新课,一到高三就全面进入了高考复习。以至于经常有家长前来兴师问罪:怎么到了高三还在上新课?怎么都高三下了还没有全力准备高考?问题是,过早地进入高考复习,其效果究竟怎样?

汉语基础知识在高考复习中往往是投入精力较多的一个板块,毕竟这一块面广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太多。我却一直以为这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方面,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于阅读与表达,侧重于能力运用,语基部分在150分中仅占不到20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一分也能决定命运,怎能说放就放?于是大家一股脑儿在这一部分投入了与其比重并不相称的时间精力。而事实上谁都知道,“语基”重在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多接触正确、规范、优秀的语言材料并注意运用,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很多语文底子好的同学,即使不复习,答题的正确率也会很高。良好的记忆建立在简单、理解、有规律可循的基础上。而汉语中约定俗成说不清楚的情况原本就比较多,再加上“语基”训练题向学生提供了大量错误的不规范的语言材料,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学生对正确、规范、良好的信息的记忆把握(这在考查字词形音的题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靠做题来进行语基的积累是最笨也是最低效的办法。只需看看有多少人反复跌倒在同一错误面前,有多少人能把题目中的成语熟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多少人能碰巧做对“语基”选择题而写文章却让人不忍卒读,就知道我的话并不过分。当语文的积累脱离了生动优美的语言材料,脱离了自然自如的运用,语文也就背离了语文。

常有学生问:古诗鉴赏题到底怎么做?为什么我的回答总是与答案有距离?想想也很可笑,高二学诗歌单元时,诗歌的吟诵鉴赏是每日的必修课。同学们沉浸在古今中外美妙的诗篇中。读诗写诗成了许多同学自发的活动。到了高三,曾经有的激情与悟性、灵感与创造性怎么会消失得一干二净?学生有句口头禅叫做“剁题”(意即做题)。由此想到,经过了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学生们面对一篇篇精彩的诗文,已经不再把它们看成是可以交流对话、可以用心品赏的文艺作品,而是看成了可以用刀去“剁”,用工具去解剖的一具具僵尸。这种解剖当然不是庖丁解牛那样将技术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而是恰恰相反,让艺术沦落到了技术的地步。于是大家就会以“熟能生巧”为座右铭忙着进行重复的格式化的训练,忙着囫囵吞枣地记下一大堆名词术语,忙着去寻找解题的套路与捷径。这一次次的宰割消解了心灵的体验,钝化了敏锐的感悟。当解剖代替了审美,语文也就背离了语文。

再看令人头疼的写作。到了高三,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的确提高了不少。但此时的写作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就好像治病的药,不可能喜欢或主动去吃,生病时才不得不吃。的确,许多学生的高三似乎是在病态中度过的:曾经有过的开放的思维,现在少见了;曾经满篇的灵气,在逐渐消失;曾经信手拈来的自如,如今也变成了生硬的堆砌与拼凑……写作应该立足于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写作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与间接的文化积累(特别是阅读的积累)。可是过早地进入高考复习使得学生的生活变得简单机械。这虽然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可它毕竟阻碍了学生体验更丰富的生活。过早地进入高考复习也使得学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被无数公式定理、知识原点与无数题目所充塞的大脑,只能是迟钝而滞涩的。在高三,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八股式作文。即便是从一些流传甚广的各地高考高分作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考场八股”的影子:记叙文或为戏说名著,或先抑后扬写如何在外因的触动下战胜自我;议论文或缺少个性如万金油一般可以适用不同的话题,或缺少思想仅是用漂亮的语言罗列各种事例。学生常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等词汇来形容高三的写作,这是写作的源泉断流后的必然结果。当写作成为机械化的流水线上的操作,当我们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渐趋枯竭,语文也就背离了语文。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一大通,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也许我也感染上了“高三综合征”。想一想,自己身上也的确表现出了不少症状:总是疑心自己会读错字,不敢轻易开口;看任何文字材料总想去挑毛病,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没有把握;做阅读题已经失去了事先不看参考答案的自信;读文章总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出题目考学生……看来只有回到高一才能逐渐恢复,否则真会如许多过来人所说的那样,在高三待的时间一长就会不知道该怎样教书了。错误的教学思路与复习战略扫荡了语文考试的障碍,也摧毁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教师在教了两年语文之后,到了高三却成了自己学科的掘墓人。

至于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我没法作出确切的回答;我也不会故作激愤地说“什么也不剩了”之类的话;我只能说,当语文背离了语文,我们连分数也没有了。

标签:;  ;  ;  

当中国人偏离汉语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呢?高中语文教学的警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