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宗教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俄罗斯宗教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俄罗斯宗教哲学述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宗教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宗教哲学日渐成为前苏联以及俄罗斯哲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迄今为止,重要的研究性著作,或者使它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开拓性著作尚鲜有问世,但对其基本著作的出版与介绍,则不断扩大。1989年出版了创始人索洛维约夫的两卷本文集,1994年又决定出版他的20卷的全集。在大学里,俄罗斯宗教哲学属于最叫座的课程之列,还有人声称21世纪将是俄罗斯哲学的世纪。本文拟就其基本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

俄罗斯宗教哲学是俄罗斯人自己创建的一种哲学理论,哲学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其酝酿阶段。

自古以来,俄罗斯的哲学思想主要存在于东正教教会的神学理论之中,直至18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在俄国第一位启蒙思想家拉吉舍夫的著作中方出现最初的世俗形式的哲学论述。19世纪20年代,莫斯科大学某些教授开始在物理学及农业课程的引论中讲授哲学,1823年该校学生中成立了俄国第一个哲学组织——“爱智会”(1825年被查禁)。然而到这时为止,所宣传和流行的哲学思想都缺少俄国特色,只是对西方思想的照搬与注释,只能算是俄罗斯哲学的前史。

最早提出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哲学思想的,是A.C.霍米亚科夫和N.B.基列耶夫斯基,他们的工作,是俄罗斯自己的哲学——俄罗斯宗教哲学开始酝酿的标志。

霍米亚科夫(1804—1860)和基列耶夫斯基(1806—1856)均为贵族地主,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开始接触西方哲学。代表当时西方哲学最高水平的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又是谢林和黑格尔,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他们从未放弃独立思考。基列耶夫斯基曾说:“德国哲学不可能在俄国扎根,我国的哲学应当在我国的生活中形成,应当依据当前的各种问题以及我国人民与个人生活的主要需要而建立。”(《O Poccии Ν Pycckoи фnлocoфckoиkyлbтype》莫斯科1990年版,第184 页)霍米亚科夫和基列耶夫斯基的哲学思考集中于以东正教思想对黑格尔哲学和天主教理论中包含的理性主义加以批判,指责它们把必然性、物质需要置于自由和精神需要之上。他们处处强调以整体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霍米亚科夫对东正教的重要概念“集合性”(Coбopнocтb)做了新的解释,以与西方哲学相对抗。他们主张,与感觉、理性相比,爱和信仰是更为重要的认识论原则。由于贵族老爷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原因,霍米亚科夫和基列耶夫斯基都没有写出那怕是稍具系统性的哲学著作,他们的富有俄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是些零散的哲学断想,只是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产生揭示了方向,提供了准备。

1874年Bл.索洛维约夫(1853—1900)通过了他的以《西方哲学的危机(反对实证主义者)》为题的硕士论文,由此开始到19世纪末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了最初的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体系,其代表人物为索洛维约夫。

索洛维约夫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独立的哲学研究,他继续了霍米亚科夫等人对西方哲学的批判,认为摆脱西方理性主义所陷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把西方理论在逻辑形式上的完美与东方的精神直观在内容上的丰富结合在一起,建立新的哲学。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人称“万物统一”哲学。这一理论站在宗教的高度,俯察万物,主张神与世界、神的存在与人的存在的相互联系,主张一切都统一于最高存在——上帝。万物统一哲学并不拒斥理性,它实际上是力图借助于自由的理性思维,使早已沦为教条失去活力的神学教义具有现代形式,以改造和拯救神学。

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19世纪末至1917年。在这一阶段,众多的知识分子继索洛维约夫之后转向东正教,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宗教哲学体系的萌芽。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C.H.特鲁别茨基、E.H.特鲁别茨基、B.B.罗扎诺夫、Д.C.缅列日科夫斯基、C.H.布尔加科夫、H.A.别尔嘉耶夫、 Π.Б.斯徒卢威、П.A.弗罗连斯基、C.Л.弗兰克、H.O.洛斯基、B.A.捷尔纳夫采夫、B.Φ.艾勒恩,等等。其中许多人原本与宗教无缘,多关心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弗兰克、司徒卢威、别尔嘉耶夫等人还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然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特别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之后,对宗教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在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成立宗教哲学的学术组织,创办刊物,出版了《唯心主义问题》(1902)、《路标》(1909)两种论文集,与唯物主义及其他非宗教思想展开斗争。他们从追随索洛维约夫开始,很快显示出自己的思想特点,但在当时,在动荡不定的俄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1917年以后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第四个阶段。1917年10月,俄国诞生了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与苏维埃政府为敌的知识分子纷纷出国。1922年夏秋之际,又有160 多名拒不与政府合作的知识分子(其中有许多哲学家)被驱逐出境,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代表人物至此几乎全部流亡国外,国内则逐渐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绝对权威。流亡国外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主要集中在法国、美国等地,他们出版著作,创办杂志,异常活跃,原有思想日渐成熟,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宗教哲学理论,形成一个特殊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学派,并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本对俄罗斯宗教哲学加以总结的哲学史著作先后问世,如《俄罗斯思想》(别尔嘉耶夫著,1946年出版)、《俄国哲学史》(洛斯基著,1951年出版)、《俄国哲学史》(津科夫斯基著,1948—1950年出版)。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于战后相继去世,因而它的存在也告一段落。

2

俄罗斯宗教哲学作为一个学派,一种运动,在其历史中所追求的,按洛斯基的说法,是完成这样一种任务,即“建构一种东正教的基督教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应能揭示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已经成为脱离生活与现实世界的僵死公式的那些基督教主要教义的丰富内容,揭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效用。”(转引自《Boпpocы филocoфии》1992年第2期,第128页)

从内容上看,俄罗斯宗教哲学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按照美籍俄罗斯哲学家H.П.波尔托拉茨基的概括,主要有:自由问题,自由和必然;集合性(有别于天主教的权威主义和新教的个人主义);本体论问题;宗教宇宙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危机;宗教人类学;神人论学说;天国学说;世界末日论;死亡与永生问题;恶与苦难问题;伦理问题;寻求真理和生活的意义;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批判哲学的批判;知识与信仰;整体性和认识;创造问题;对文化的宗教思考与解释;文化与文明;技术与进步;虚无主义;基督教——东正教文化的建设;历史的意义;个人与群众;市侩习气与资产阶级性;社会真理和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作为宗教问题的革命;政权;无政府主义和专制制度;自由主义与民主;神权政治;基督教国家;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与俄罗斯历史;东正教与俄罗斯性格;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化;教会与生活;教阶与教民;俄国病及其克服;教会分裂;彼得大帝改革;政权与社会的联系;知识分子与人民;俄罗斯和俄罗斯民族在世界中的道路;俄罗斯与欧洲;东方与西方;斯拉夫主义与西欧主义;民粹派与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等等。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即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认为这是俄罗斯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对人的关注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这一点与20世纪以前突出宏扬科学理性的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俄罗斯宗教哲学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坚持把世界作为相互联系协调有序的整体来看待,并因此反对把人排除在外考虑问题,努力把人的因素、对人的关怀摆在重要位置。例如俄罗斯宗教哲学普遍重视本体论,力图对世界从整体上加以说明,而且他们的本体论不是把世界作为冷冰冰的物质存在,而是作为与人同处于上帝关怀之下的统一整体。在认识论中,他们一致反对夸大科学理性的作用,认为信仰、直觉乃至情感、意志,也是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于西方世界严重存在而且俄罗斯也已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分裂与对立,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试图以爱,以整体性的关照,使之缓和、化解。

以上概括只是就其大致倾向、一般特征而言。这一哲学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理论,它的各个代表人物争论不休,互相攻击。他们都深受索洛维约夫的启迪和影响,而索洛维约夫本人的体系就充满矛盾,这是导致其后继者思想分歧的重要原因。所谓俄罗斯宗教哲学,所指的主要是一个流派、一种运动。

3

俄罗斯宗教哲学在俄国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西方文明、主要又是资本主义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相冲突的产物,是俄罗斯这个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国家对西方影响的反抗与超越。这一结论是理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钥匙,由此出发才能获得对它的形成、历史地位以及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的正确认识。

俄罗斯地处欧洲最东部,公元10世纪末由拜占庭接受了东正教。与天主教相比具有明显东方色彩的东正教传入俄国之后,与东斯拉夫人的传统相结合,共同铸就了俄罗斯文化注重整体性、注重精神生活、缺少科学理性等特点。1480年,俄罗斯人结束了蒙古人长达200多年的统治,一觉醒来,西欧各国已出现激动人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科学技术长足进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欧的资本主义文明与俄罗斯的落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为求民族的生存与发展,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发动了旨在大开门户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改革,这一改革又在彼得的后继者叶卡特琳娜女皇时期得到深入广泛的发展。其结果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包括西方的思想观念,踏上俄国的土地得到迅速发展,并与俄国自身原有的文明,从经济政治制度到思想观念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坚船利炮、民主制度固然美好诱人,但它固有的阶级对立、道德沦丧等也给俄罗斯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19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欧的兴起,尤其是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与社会冲突的残酷昭示于世的1848年革命,更使俄罗斯人滋生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成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深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俄国思想界发生分裂。一部分人看重西方文明的进步性,主张俄国的出路在于使国家西方化;另一部分人则强调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自身存在的种种阴暗面,认为俄国应当充分发挥俄罗斯的,也是整个斯拉夫人的优势,在追求社会进步时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前一种人被称为西欧派,后一种人被称为斯拉夫派。霍米亚科夫和基列耶夫斯基便是著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虽然西欧派与斯拉夫派这两个概念不够科学,而且两派的划分很快失去典型意义,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倾向贯串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思想史的整个历程,主张发扬俄国社会和文化的优点,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甚至为西方作出榜样的特殊道路者,代不乏人。这种人在政治上构成革命先锋民粹派,在哲学上则是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前者把保留有原始制度痕迹的俄国农民村社作为可以使俄国免受资本主义之害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法宝,后者则认为东正教是使俄罗斯在精神文化方面与西方抗衡并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超越西方的可靠依据。

19世纪具有斯拉夫派倾向的俄罗斯人认为: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在道德上沦为市侩,使人与自然发生对立、人与人发生冲突;科学理性对事物的认识极端片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性、丰富内容和实质,尤其无法认识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由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造成的西方的种种弊端,需要一种宏扬整体性、注重精神价值并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的理论加以克服。处于西方文明中的人需要拯救,但西方的宗教无力担此重任:天主教浸透了权威主义,在森严的等级中人失去友爱和自由;新教则直接为个人主义所腐蚀,带有浓重的市民习气。只有俄国在东正教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东正教保留了对人的全面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关心,注重精神价值,能够使人的灵魂升华,与上帝同在,最终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关系。当然,他们并未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也看到了吸收科学理性改造东正教理论的必要性。索洛维约夫就曾依据天主教的某些理论对东正教做过尖锐的批评,以至于有关著作只能以法文在国外出版。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宗教哲学才不仅是俄罗斯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所做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超越西方哲学的尝试。

俄罗斯宗教哲学今天在俄国的复兴,与其形成一样,也具有必然性。除了苏联解体等政治原因之外,俄罗斯宗教哲学与当今时代提出的现实需要相契合。波尔托拉茨基曾经说:“当今时代的各种问题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俄罗斯宗教哲学曾经关注过并仍在关注的问题。这意味着正是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困扰当代人的许多问题的解答。”(《Boпpocыфилocoфии》1992年第2期,第134页)此话写于1960年,但对照当今使整个人类感到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俄罗斯宗教哲学从其特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分析,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宗教哲学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乃至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多数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对西方文化的批评时常表现出一种没落阶级企图投靠上帝以逃避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心态,与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依靠工人阶级对旧俄国的革命改造以及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如此,进入20世纪以后,这些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的反对者,十月革命后则加紧进行与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斗争,被驱逐出境之后仍不放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敌的立场。俄罗斯宗教哲学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文化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俄罗斯文化的某些特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民族、俄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时代毕竟已接近20世纪的尾声,尽管俄国出现了复兴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热潮,然而自1994年下半年起,批评这种哲学的声音也在俄国哲学界时有所闻。

标签:;  ;  ;  ;  ;  ;  ;  

俄罗斯宗教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