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研究,探讨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实施,同时引入实际的案例,分析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各项控制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控制要点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技的提高,当前对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更好地掌握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各项环节事项与控制要点,才能保障人防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人防功能功能性发挥的可靠性。
1.人防工程施工技术防控措施分析
1.1严格要求施工技术人员
在常见的混凝土防水问题中发现,工程施工漏浆、振捣不严密、麻面和蜂窝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很多分工程在具体的施工实施中却并没有做好施工工艺的监督与控制,才会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较多[1]。因此,在控制要点中,首先就要管理好混凝土浇筑前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确保参与其中的施工人员做好各个环节的交接工作,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要求,提高专业度与责任感。当模块混凝土支撑变形并逐渐减小后施工人员更要严谨对待模块封口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施工裂缝的模块和工程整体的施工结构相吻合,才能保障浇筑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浆等问题。
1.2留设施工缝位置,选择止水材料
施工人员在制定混凝土施工计划时不但要以现有的施工规范为标准,还要遵守施工原则,如选择墙板时确保其处于最大程度的承受弯矩剪力位置,一旦施工的方法选择不正确,那么整个施工方案就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良好的防水作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制定的浇筑计划也要以最少施工缝的预留为标准,根据基础、墙体、顶板的顺序从上到下设置水平的施工缝,并遵循特殊的要求[2],如必须高出底板表面超过500mm的位置,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防水的材料与质量进行选择,这方面可以以施工人员丰富的施工经验为参考,要注意施工缝处选择止水钢板防水材料。但施工人员也要注意尽管止水钢板防水在建筑成本与施工工艺方面膨胀止水条防水更为复杂,留意膨胀止水条很容易老化,或是人为施工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因此对应的防水性能与方式效果也会降低,在后期的防水工作中出现漏水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施工后期施工人员也要处理好施工缝留设的问题,将表面粘连的施工杂物与浆层排除,确保工程施工位置当中的新旧混凝土更好地融合。
1.3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漏浆的情况,伴随着人防工程施工操作的大规模变化,越来越多人防工程负责人员加强了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和漏浆问题的处理,具体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合理配合比例,保证温控的指标达标,施工人员要在遵守相关规范制度的前提下科学评估工程施工条件,比如工程为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厚度1.4m,局部厚度甚至超过3.5m,外墙厚度有500mm,那么工程的施工中防水底板与墙柱混凝土就需要进行整体浇筑。施工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些地域性的温度问题,避免底板墙面综合性过低,才能有效减少有害裂缝的出现[3]。(2)其次是控制混凝土的协调度,结合现场的施工情况,保温工作必须处理好,施工人员要碎石对混凝土内部的气温变化情况进行准确检测。针对所有的底板都要制定若干个2~2.5m深的温度钢管,如果墙体表面超过500mm,还要进一步制定测量温度钢管。施工人员在没有制定电子板测量温度线的情况下要达到相似测量温度效果,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施工时内外温度控制在20℃内,而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合理分配则是要确保其水温的热度得以上升,接近20℃的气候温差,改善混凝土的处理质量。只有控制好混凝土裂缝发生的问题,才能提高其自主防水的性能与作用[4]。(3)连续浇筑,紧密振捣,施工人员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展方案,确定具体的浇筑计划,包括浇筑的次序图,需要应用的地浆以及带布资源。防水底板通常可分为两个区域规划,一一跟进,分两层浇筑,结合设计的要求留设后浇带,有助于混凝土两侧浇筑进度的调整,并保证有较多的方法弥补进行再次浇筑,此外还能避免出现裂缝或断层的情况,确保混凝土整体结构的稳固,预防漏浆。
1.4科学规划留设施工缝
首先是采用合理的人防工程施工设计,浇筑建筑底板混凝土,再浇筑建筑墙体与顶板混凝土。结合施工时留设的施工缝隙规范要求和人防工程施工验收的相关标准,留设工程施工缝,通常纵向除了根据后浇带与变形缝留设垂直施工缝以外,并不需要留设其他的垂直施工缝,施工时还要考虑到工程埋藏的深度问题以及常年水位线高度问题,结合设计的基础将水泥标号加以一定的提高,通过渗透结晶的算法融合多种材料使用[5]。具体到实际的施工工作中,设计的很多材料都会被使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施工成本的问题,尽可能抛弃一些阶梯性的施工方法,根据样板进行施工,才能至少保证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成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是后浇带与裙楼,在进行主楼施工时,到层缝的施工要结合常用的施工方法,与其他施工相比,后浇带施工方法比较简单,对接缝的处理按照规范的进行即可,但施工人员要注意不断完善沉降缝的不足情况,由于这个施工位置比较特殊,施工质量不但要保持还应不断深化。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并通过防水材料对沉降缝进行及时的填补,留意埋藏式防水设置部分的施工差距性问题,提前制定两道施工方案,保障施工的效果更好。
1.5预埋套管
预埋套管是进出工程管线的通道,此外还包括施工工程中的各项技能,如果人防工程的预埋套管埋藏较深,对应的管道线通常都位于水位线下,那么科学合理的防水套管就尤为重要。跨越人防墙体与顶板导入管道线时,要严格根据防水套管应用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工程沉降的实际问题,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就要做好预埋的准备工作,确保各个防水翼环焊接更为紧密和严实,使其不会出现漏浆的情况。
2.案例引入及分析
2.1案例简述
某人防工程的埋深为12.8m,水位线地下为6.5m,工程均处于水位线以下。工程的设计资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防水等级为一级,设防位为两道,分别是S8抗渗等级的混凝土自防水一级两层3mm厚自粘型的防水卷材;(2)级别较高的人防工程外墙厚度为800mm,底板厚度为1200mm,埋置均较深,在水位线以下,自然防水工程施工的质量对工程的使用功能及耐久性产生直接影响。地下工程一般设计防水为: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辅助卷材防水+一定方属性能灰土回填。但针对比较特殊的工程通常采用特殊的防水施工工艺,有着造价高、工艺复杂等特点,在设计上应用较少。
2.2重点工艺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本文对案例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进行重点分析,主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控制合理的配合比,保障温控指标。结合规范进行推算,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底板厚1.2m,局部的厚度超出了2.5m,外墙厚800mm,施工过程的底板与墙柱都采用整体浇筑的方法。该工程施工时间在五月份,早晚存在一定的温差,要确保工程质量就要保证混凝土能一次性浇筑完毕,工程的墙体与底板具有较高的整体性与刚度,就必须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
本人防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中,对坍落度的控制为120±30UEA-H,使用的相关指标如下:水泥P0.42.5级335kg/m3,粉煤灰60kg/m3,河沙675kg/m3,碎石1120kg/m3,减水剂1.2kg/m3,膨胀剂33.5kg/m3,水180kg/m3。于是混凝土内部温度T1以W·CQ/CP×0.83×FA/50计算,得出T1值为64.09℃,最大温度T2为67.2℃,平均温度为20℃时混凝土所需要的保温计算过程为0.5H·混凝土表面温度·(表面温度-平均温度)/(最大温度-平均温度)·k,结果就得出需要的保温标准。混凝土表面温度T3为混凝土内部温度+4/H2·h(H-h)·混凝土表面温度,最终得出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数值为46℃。
此外,该工程施工控制工作内容还包括规范科学留置施工缝,预埋套管等等,与上述笔者的论述观点相同。在此基础上,该案例工程在保护过程中增加了柔性防水一环,即进行建筑工程最外层的保障工作。工程采用卷材防水与涂料防水的结合,针对大面积的部分则通常不会出现施工问题,具有很高的质量保障。其中节点的位置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要留槎搭接,尤其是注意转角部位的问题,施工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相关的图集做法进行操作,确保转角的节点符合施工规范[6]。
2.3管理控制措施
在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控制要点,把好质量关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首先就要求严把设计关。设计单位的资质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在此基础上审查施工图的设计工作,一旦发现不符合人防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的施工图,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交由设计单位重新设计修改,直到审批合格后才能施工使用。在施工开展前专业人员还要做好设计的交底与图纸的会审工作,确保施工单位的负责人熟悉理解设计图纸,包括工程设计的特点以及意图,为后续施工各个环节的安排与分配奠定基础。其次就要求把好施工监督关,表现为对从业单位资质与相关技术的审核工作。由于人防工程质检部门需要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以及监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所以任何环节的检查都要确保有监督计划,尤其是关键部位节点和关键工序的跟踪监督,更要细致,必要情况下需采取法律手段纠正存在的问题,任何不合格的工序质量都要及时阻止避免进入下一阶段。此外还要把好材料入场关,针对不合格的材料绝不能进入现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述理论及研究为从事多年的实践工作和开展的研究所得结论,对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各个控制要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预见性的处理能力,加强对各个控制要素的把控,才能确保工作人员最终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人防工程的防水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丽,徐铁山.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点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2(9):241-242.
[2]杨立燥.新环境下人防工程中应用钢管混凝土柱的优点[J].华南地震,2014,34(1):115-117.
[3]张巍.人防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施工的控制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与应用,2018,11(4):70-71.
[4]吴浩伟.地下人防工程混凝土外观控制方法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12):130-133.
[5]史云.大型人防工程混凝土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2(4):76-77.
[6]于永涛.人防工程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2(1):219-220.
论文作者:杨位本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人防论文; 工程论文; 底板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裂缝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