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华

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华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卫生院 山东 肥城 271604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40例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分为二甲双胍组及一般组,各70例,一般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二甲双胍组则应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二甲双胍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低于一般组,且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h血糖(2hPG)显著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良好,可积极推广。

关键词:二甲双胍;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临床效果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许多患者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障碍,还存在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代谢障碍,若未及时控制则可引发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1]。相关统计显示,约有39%高血压患者存有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后进一步加大了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降压治疗效果一般,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选入我院140患者进行观察,以明确二甲双胍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3-2018.12我院收治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140例纳入,利用入院顺序奇偶数完成随机分组,一般组及二甲双胍组各70例,一般组男38例,女32例,平均56.39±3.69岁,二甲双胍组男37例,女33例,平均56.39±3.66岁,两组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对照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38),初始剂量20mg/次,1次/d,后续适当增加剂量至40mg/次。

二甲双胍组则给予二甲双胍(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790),500mg/次,1次/d,餐前服用,后续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增加剂量,250mg/次,加量间隔1~2周,不超过1g/次。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FBG、2hPG、HbAlc、DBP、SBP。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23.0软件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二甲双胍组与一般组血压对照

二甲双胍组SDP、DBP分别为128.36±13.25mmHg、83.24±8.97mmHg,一般组SDP、DBP分别为145.36±19.63mmHg、96.32±12.36mmHg,二甲双胍组SDP、DBP显著更低(t=5.787,P=0.001;t=6.905,P=0.00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二甲双胍组与一般组血糖指标对照

二甲双胍组FBG、2hPG、HbAlc对应为5.63±1.02mmol/L、8.96±1.64mmol/L、6.97±1.36%,一般组FBG、2hPG、HbAlc对应为6.78±1.36mmol/L、9.89±1.96mmol/L、7.96±1.48%,二甲双胍组FBG、2hPG、HbAlc(t=5.660,P=0.001;t=3.045,P=0.003;t=4.121,P=0.001)。

2.3 二甲双胍组与一般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

二甲双胍组70例患者中出现1例头晕、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2.9%,一般组发生1例呕吐、1例眩晕、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不存高度差异(x2=0.282,P=595)。

3.讨论

高血压患者身体各脏器长期受高血压影响易出现慢性损伤,患者出现糖耐量或胰岛素抵抗后引起多种代谢紊乱,并发代谢综合征后危险性较大[3]。相关研究提示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同一病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促进了心肌平滑肌生长,并降低了患者动脉血管弹性,致使心肌肥厚发生。

目前常规药物中硝苯地平缓释片作为高血压治疗中常用药物,其主要通过阻碍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膜转运,从而抑制钙离子流入细胞,避免其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及血管扩张,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通过冠状血管的扩张增加患者心肌缺血部位氧供给,抑制高能量磷酸化合物消耗以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4]。此药在一般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具良好效果,但在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中无法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因而疗效一般。

二甲双胍作为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其首次被发现可用于降糖为1920年,在后续研究中逐渐明确其作用机制。此药可通过无氧降解来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与患者的脂肪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继而改善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问题,并可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脏糖异生,直接控制此类患者血糖水平[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治疗组FBG、2hPG、HbAlc、DBP、SBP均显著低于一般组(P<0.05),而在不良反应观察中,二甲双胍组与一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察表明二甲双胍在此类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且无安全性高,与此前相关研究一致,不过此次研究例数较少,进一步保证实验结果必然性。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效果理想,可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桂炎, 应晓蕾, 曹海辉. 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 15(1):89-91.

[2]余丽.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12):73-74.

[3]钟友惠, 滕在鹏. 二甲双胍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代谢综合征中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J]. 医药前沿, 2017, 7(9):93-95.

[4]刘培清. 评估二甲双胍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的临床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32):67-67.

[5]李阳, 聂玲. 某院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J]. 重庆医学, 2017, 46(10):1368-1369.

论文作者:王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