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亟需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言而喻。我认为,当前亟需切实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抓好“出发点”(或“立足点”)问题。
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解决三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如何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二是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三是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如何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围绕这三个历史性课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国情,特别是要从当前新、旧体制交替、社会转型期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等的具体情况,并“以人为本”,从特定的行为主体出发,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文明要求和评价标准,不搞“一刀切”、模式化;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系统性要求和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把特殊性要求和普遍性要求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注意现实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倡导扎扎实实、实话实说、实事实办的作风,力戒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
——要面对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抓好“落脚点”问题。
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要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面对市场经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文明作用”的同时,又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形形色色的“社会病”、“精神症”、“文化情结”以及“灰色价值观”等负面影响;还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样的新形势,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根据世纪之交的客观形势的要求,落脚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落脚到最大限度地使个人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来;落脚到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和失业、防止两极分化,促进效率与公平、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上来;落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来。
——要重视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解决好“中介”问题。
中介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的产物,是联系矛盾双方的“纽带”、“桥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之间是经过“中介”作用而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虽然有赖于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物质文明并不直接决定精神文明,而是要经过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个中介的。再者,两个文明建设也是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中进行的。质言之,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既是能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转化的中介,又是实现物质文明的中介和实现精神文明的中介。如果说,只有作为经济基础的制度(经济关系)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才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那么,也只有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政治关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落实到它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方面,并重视这个社会关系〈社会基础〉的中介作用。
为此,既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关系,也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关系。这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如此。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诸如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客观要求而有效地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怎样保证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强依法管理和积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怎样贯彻好“抓大放小”的方针,既高度重视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又不忽视在“放活”中发展小企业;怎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波,整顿经济秩序,调整经济结构,在加强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中加快市场体系培育;怎样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以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怎样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包括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体制真正统一起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市场多样化价值取向真正统一起来,使公平与效率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理顺社会关系,为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氛围。
——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趋势,解决好“时代性”问题。
无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还是其理论研究,都应当有很强的时代性。只有赋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会具有活力与生命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走向多极化;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知识化。这些必将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人类文明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研究这一进程中民族文明与世界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和整合;还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文明运行机制。无疑,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该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同时,必须围绕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两大基本方面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包括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具体方面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系统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和重在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与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创造新的时代精神等关系。换一个视角而言,要正确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等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从根本的、基本的方面入手(或为切入点),解决好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地把握这个根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切实抓好基本的行为规范、基本的文明修养和基本的设施建设。
当前,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情操建设方面,应该从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艰苦创业精神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入手;弘扬当今伟大的“抗洪精神”;弘扬革命时期伟大的“延安精神”(包括“南泥湾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方面,应该从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利他”入手,进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一方面,要批判“一切向钱看”和“见利忘义”等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反对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艰苦奋斗与适度消费的统一,反对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在大力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科技普及和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科教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实施精品战略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坚决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鼓励创造发明,增强人们的科教兴国意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当然,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价值观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更高的要求。应该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入手,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搞好党风和勤政廉政。还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此外,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对青少年乃至“娃娃”的教育、培养,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以法制为保障,构建新经济秩序和新经济伦理,解决好市场文明问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必须以法律为保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教育、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就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法规而言,应以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场基本原则为切入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包括市场进出秩序、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竞争秩序等)。制止恶性的、不正当的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统一开放、文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新经济伦理、促进市场文明中,力求把现代一般市场经济精神改造、升华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进而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而在改造和升华中,需要强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的统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铁的纪律的政治效能;努力塑造一种体现现代文明水准、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实际的新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加强领导,依靠群众,校正目标,解决好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方向问题。
群众性创建活动要有很强的现实感、时代感;要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其目标不但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服务。一方面,要与物质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要同加强城市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文明行业创建活动要促进企业改革经营方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而也增进经济效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活动要引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与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紧密结合起来。群众性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样要讲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相结合;要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相结合;要同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和“解困”、“送温暖”、“献爱心”(包括对灾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相结合,并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各项措施之间的协调配套。
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但必须有组织、有领导,使之发挥更大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领导,进一步拓展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团体以及街道、居委会等社区机构的功能,依靠群众,狠抓落实,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崭新面貌跨进二十一世纪!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