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平等 走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世纪回眸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平等论文,走向论文,共同繁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1)04-0046-006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和核心在于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年光辉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创制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纲领政策,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新世纪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八十年民族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世纪。中国共产党80年的民族工作历程,归结到一点,就是争取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80年的民族工作成就,最主要方面就是实现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党领导各族人民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和社会基础,开辟了各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性历史任务。世纪之初,中国处于民族运动高涨的前夜。1905年孙中山先生指出:“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1]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成为列宁称赞“亚洲的觉醒”的象征。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使命,孙中山关于解决民族问题“五族共和”[2]主张也未实现。
历史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重视争取和团结各少数民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民族工作。一是制定了一系列争取民族平等的纲领政策,给各族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为争取和实现民族平等准备了干部条件;三是组织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了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四是领导了一系列少数民族革命斗争,使各民族都投入到解放斗争洪流中来;五是于1947年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初步实践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六是于1937年设立了党的民族工作机构,即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为展开民族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我们党高举民族解放斗争旗帜,领导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历史新纪元。1949年制订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个规定构成了20世纪后半期党的民族工作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以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疏通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民族压迫制度造成的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成功开辟了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50年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全面展开。一是以“上来下去”的方式沟通民族关系,即中央人民政府派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参观团到首都和内地参观。毛主席专门为中央访问团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成为指导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民族大团结从此拉开序幕。二是开展大规模的民族调查识别,确定祖国大家庭的民族构成,使几十个历史上被埋没和不被承认的少数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三是取消、更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族称、地名和其他侮辱性称谓。四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结束了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上无权的历史。五是创办中央民族学院和其他各类民族院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六是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采取“慎重稳进”方针实行少数民族社会制度改革,引导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七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初步改变了民族地区“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八是开展民族语言调查,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九是建立了党和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工作机构,形成了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体系。十是在全国开展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宣传教育和大检查,保证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落到实处。
这一系列民族工作的展开,使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不平等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五十年代被誉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黄金时代”。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一是彻底否定了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明确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拔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三是实现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四是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六是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七是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施对口支援和横向经济联合。八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九是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和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十是实施差别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又一个大好时期。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一个侧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民族工作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90年代以来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加重视民族问题的解决,继续把民族工作全面推向21世纪。
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泛起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国内改革进入攻坚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党的民族工作更加得到突出和加强。一是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二是提出在全国人民中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高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行为准则。三是加强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发展。四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纳入法制轨道。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区域自治称为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六是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七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强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八,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特点、新经验,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布署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实现了民族工作新的发展。
80年来,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一是通过实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总结的那样,“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处理民族问题也是最成功的。”[3]
二、新世纪民族工作的展望与思考
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在使世界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如果说20世纪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的世纪。
在世纪之交和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际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地总结5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中华民族复兴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跨世纪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4]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目标,迫切要求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新的突破、新的思路、新的措施。
21世纪是中国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新世纪,民族工作将围绕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5]因此,解决好当代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抓住了发展问题,就抓住了民族问题的核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脱胎母体不同,社会发育程度不同,因而在整体发展程度上还很落后,尤其是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世纪之交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但也要看到,西部大开发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发展过程,既不能盲目乐观,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正如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研究员分析的:西部大开发应按三个阶段明确基本目标:第一阶段(2000-2010年)是打好基础阶段;第二阶段(2010-2030年)是经济起飞阶段;第三阶段(2030-2050年)是共同富裕阶段。[6]因此,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进行坚韧不拔的努力。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7]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必将大大推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大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统一与自治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20世纪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8]对于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障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健全民族法制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统一与自治,对任何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原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教训表明,高度集权不行,过度放权也不行,这里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地、正确地结合起来。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企图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另外,在我们国内也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要用法制手段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为维护新世纪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大发展,同样也应该是精神文明的大提高。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在新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竞争中,知识因素无疑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科教先行、技术跨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但也要看到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地区知识资源极为匮乏,对现有的知识资源利用能力低下,获取知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面临在新的知识时代和信息革命中大大落伍的危险。1997年,全国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最高的是北京,为155.6名,是最低的贵州10.82名的14.4倍。1998年,全国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最多的是上海,达69.95户,最少的是贵州,仅为0.27户,前者为后者的259倍!从综合知识发展水平上看,西藏的知识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贵州为38%。[9]说明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发展固然给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提供了机遇,但如果处于后发状态的民族地区不能很好把握住这种机遇,结果将会造成知识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人才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人才传播和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民族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不断提高民族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邓小平曾强调: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0]在新的世纪,民族工作只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第四,加强民族理论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民族工作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我们党在理论、政策、工作方针等方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开拓创新的结果。回眸已经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研究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展开,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在实践中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民族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展望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是民族工作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这表明,我们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极其重要的步伐。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党的十五大以及世纪之交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理论上都有一些重要的突破,既为民族工作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也使创新成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高度,向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努力掌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11]我们必须从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新世纪我国面临的民族问题,着力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把中国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工作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