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本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作理论探讨,对这个规律的实现给予论证。
一、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学术界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指外延经济增长,它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内含经济增长,它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实现的经济增长。
第二种观点认为,粗放经济增长是主要通过增加劳动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经济增长是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上述两种观点仅仅从经济增长方法上说明经济增长,因而是不全面的。经济增长方法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之一,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法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经济增长的形式或类型。如果将经济增长的方法和形式综合起来考察,粗放经济增长是指不断地将投资的绝大部分投入新的生产经营场所而实现的速度型的经济增长。集约经济增长是指不断地将投资的绝大部分投入原有生产经营场所而实现的效益型的经济增长。
为了从经济增长方法和形式上详细研究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了从理论上认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的客观性,有必要用比较方法探讨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二、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工业化实现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是工业化实现以后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工业化实现以前的阶段,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生产规模不大,一方面,客观存在经济外延扩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阻碍着经济内含扩大的可能。因为在科学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在同一时空的投资存在一个最佳的量,少于或大于这个最佳量,产出都会递减。只有在科学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能迅速提高的前提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才能增加投资或不断增加投资。因此,在工业化实现以前的阶段,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
在工业化实现以后,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土地越来越供不应求,经济外延发展的余地极其狭小;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科学技术的吸纳力大大增强,为经济的内含扩大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工业化实现以后,经济增长必然是集约型的。
从生产扩大的类型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集约型经济增长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加企业数目来实现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内含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效率,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从两类扩大再生产引起的经济增长结果来看,外延扩大再生产引起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内含扩大再生产引起的经济增长是集约型经济增长。
从生产扩大的成果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通过增加产品的数量,用高产值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用高增值实现。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注重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不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产品数量多,产值高,但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注重发挥原有企业的作用,对原有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提高机器设备效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因而产品质量高,产品附加值高。
从产品的实现形式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产品在国内市场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的。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存在于工业化实现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难以打进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自然成为实现的主要场所。在工业化实现以后,集约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成本下降,产品质量高,容易占领国际市场,这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交换便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从经济增长的形式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是速度型的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效益型的经济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由于经济基数小,在新的生产场所不断地投入资本和劳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它以资源的大量占用和消耗、环境的污染和恶化、效率的牺牲为代价,因此,不可能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只能是高速度和低效益并存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与之相反。它是在经济发展较高的阶段上存在的。由于经济基数大,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经济起飞时期那样高;但由于科技进步速度快,能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向原有生产场所投入更多资本和劳动,从而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并且能节约资本,节省自然资源(特别是节省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省时间,因此,既可以取得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使速度和效益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经济增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转变,由高产值向高增值的转变,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由速度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转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经济规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笔者认为它是一个经济规律。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1.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表现在投资方法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在原有生产经营场所追加资本和劳动为主要方法的,而在原有生产经营场所追加资本和劳动要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又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前提。
现实经济生活表明,在一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追加劳动和资本,如果不改变生产方法、经营技巧,不进行技术革新,那么,随着追加资本增多,收益反而递减。这种情况在农业中表现极为明显,在工商业中也屡见不鲜。如果改变生产方法和经营技巧,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那么,随着追加资本的增多,收益也会增加。这种情况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中,表现极为明显,在农业中,也并不少见。
为什么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原有生产经营场所追加资本和劳动能使经济效益提高呢?这是由科学技术的本性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主导。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知识体系,它以信息的形式而存在,它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总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如果物化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技能,就转变成了直接生产力。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在现有生产经营场所追加资本和劳动,有利于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等资源;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从宏观上看,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构成和强化其物质技术基础,有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到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的科技进步的速度,随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而日益加快,已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2.资源有限性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原因。
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土地资源更加有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首先表现在可耕地极其有限;其次,表现在土地资源不能再造;再次,还表现在土地是一切其他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也必然决定其他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的有限性。在工业化实现以前的阶段,由于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向农业争夺土地的现象还不普遍、激烈,工农业用地并不紧张,因此,除了农业以粗放经营为主外,工业也是粗放经营的,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当工业化实现以后,工业便加速发展起来。一方面,工业向农业提供了大量机械设备,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开发加速发展,几乎所有土地都被开垦利用,农业的继续发展,只能靠在原有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量,而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总产量,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实现以后,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加速了工业发展,工业用地急剧增加;同时,工业向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业、房地产建筑业等部门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促进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工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过程,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加剧了土地供求的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流通领域的繁荣,城镇市场的兴旺,商业用地与日俱增,进一步使土地供不应求。在工业化实现以后,经济外延发展的场所已极为有限,不得不在原有生产经营场所谋发展,求生存,从而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
3.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国际联系。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一方面加强了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发挥作用。首先,谁的效率高,谁就能最先抢占市场,从而从根本上打败竞争对手。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投资原有生产经营场所为主要方法的,具有省时间、见效快的特点,从而能迅速将产品推入国际市场,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其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投资省、成本低、产出高的特点,能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比较利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在国际竞争中稳操胜券。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的实现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明确发展阶段。
如前所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工业化实现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工业化实现以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首先要对一国经济发展阶段正确定位,以明确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当一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就应该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衡量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一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大的比重;二是工业能为本国国民经济提供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特别是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大量先进技术装备。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已处在工业化实现以后的阶段,因此,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
第二,改变投资方向。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必须适时改变投资方向。在工业化实现以前,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新的生产经营场所,也就是一国资本的绝大部分用于新建扩建企业,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一国工业化实现以后,资本的绝大部分就必须用于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
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后,没有及时改变投资方向,而是重速度轻效益,重基建轻技改,急于上新项目,挤占更新改造资金,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原有企业设备超期服役,带病运转。国有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左右。我国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15~20年。由此引起能耗高,产品质量低(合格率仅为70%左右),损失大(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左右)。改变投资方向,将资金的绝大部分用于原有企业更新改造已刻不容缓。
第三,选择投资密度。
从动态的角度看,集约经济增长要求将资金绝大部分投入现有企业;从静态角度看,在一定时期(例如1年)内, 在一定企业追加投资有一个最佳量。笔者将这种追加投资量称为最佳资本增量。最佳资本增量是由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决定的。生产规模不变,技术水平越高,最佳资本增量越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越大的企业,最佳资本增量越大。企业原有的资本量称为企业资本存量。资本存量和最佳资本增量之和称为投资密度。投资密度的实质是一定企业某一时空的最佳资本可容量。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正确选择投资密度。投资密度选择失误,即向原有企业追加投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不能实现效益型经济增长。如果仅仅改变投资方向,将投资绝大部分投入原有企业,而没有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只能是集约经营。如果将投资绝大部分投入原有企业,又正确选择了投资密度,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才是集约经济增长。
第四,推进科技进步。
如上所述,投资密度由科技水平和企业规模决定。在集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不能依靠扩大企业总规模来扩大总投资密度。这里只有唯一选择,就是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越快,原有企业可容纳投资量越大,总投资密度越高,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也就越高。中国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策略,企业规模已相当可观,从目前来看,总投资密度可以迅速扩大。但要不了多长时间,如果科技进步不加快,总投资密度的扩大就要受到阻碍,就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五,转变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律的实现,还直接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单一的产值指标考核企业,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制度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内有动力,外有压力。企业的投资决策由自己作出。由于向原有企业投资的高效益,迫使企业加快更新改造,按照投资密度作出投资决策,并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转变经济体制,即由计划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粗放型经济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