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与整合齐飞,演绎与总结同色--2012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的定位_政治论文

渗透与整合齐飞,演绎与总结同色--2012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的定位_政治论文

渗透与整合齐飞,演绎共归纳一色——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命题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取向论文,归纳论文,命题论文,齐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东思想政治科高考自2010年实行“3+文综”改革方案以来,到2012年刚好是第三个年头,命题者从初始的尝试和迷惘到现在的坚定与成熟,其间经受的艰苦探索和社会指责只有广东省政治学科命题组人员最为清楚。从2012年的试题和社会反响来看,命题专家们的微笑与淡定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最初的艰难蜕变到今天的华丽转身。三年来的改革与实践,三年来的坚持与发展,广东省文综政治科命题终于凝聚了自身的命题智慧,形成了稳定并发展着的广东风格。今天,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去探寻开拓者走过的足迹,分享这么多年来命题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喜悦及成果。

一、知识渗透悄然进行,模块整合渐入佳境

广东思想政治科高考自从2005年实行自主命题以来,经历了“3+X科+综合”和“3+文(理)综”考试方案这两次重大变革。在X科考试年代,思想政治科的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是单一地对某个知识模块进行考查的,不可能在同一道题里既考经济知识又考哲学知识,那时的考生首先就需要甄别题目到底是属于哪个模块的内容,特别是对主观题知识模块的界定必须准确。如果在模块甄别这步出错,偏离答题方向,必将以零分计算。到2010年实行“3+文(理)综”考试方案以后,知识渗透、模块整合有条不紊地向纵深发展。

如2011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7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字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2)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本题就是一种对文化知识与哲学知识的渗透与整合,设问做到了情境交融、知识交融,实现了文化背景哲学切入,用哲学知识解决文化难题,给人感觉是“文”非“文”、“哲”非“哲”、亦“文”亦“哲”,无形之中加大了知识渗透的力度,提高了知识整合的要求。它要求考生要有更清晰的思维和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地分析同一个问题,锻炼和培养了考生的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使然。

2010年和2011年主观题的模块知识在形式上都是经济学与政治学整合、文化学与哲学整合。当社会开始习惯了这种整合,并已经热衷于同时用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同时用文化角度和哲学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时候,便把这种整合变为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但2012年的试题改革又一次打破了这种“思维的平静”。2012年第36题却是让经济学与哲学同台,第37题使政治学与文化学结合,模块知识的整合向纵深发展,其力度和深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迫使人们对模块整合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如2012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0题: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选A。本题是首次在选择题中引入了知识模块的整合。这本是一道文化学的题目,但对选项②的理解却需要运用哲学模块中的实践概念来帮助取舍。即需要比较雷锋精神是对社会的影响还是对实践的影响。材料只是说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显然对社会的影响比对实践的影响要更加贴切一些。加上②中的“源于实践”还增加了一层意思,题目根本就没涉及实践是雷锋精神的来源问题。

如何应对这种日益明显的模块整合与知识渗透?这是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要学会抓住学科知识的主干,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外,还需要添加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即采用“主题联想法”去整合四个模块的主干知识。如我们可以把“民生”作为一个“主题”进行“联想”,从而整合四个模块的知识。

在经济学里整合“民生”的相关知识有:稳定物价,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实行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税收改革(增值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政治学里整合“民生”的相关知识有: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尊重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树立政府权威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原则,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和发展人权,坚定地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学里整合“民生”的相关知识有: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人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和利益;“双为”方向中的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都是培育“四有”公民。在哲学里整合“民生”的相关知识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为此,考生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考试形势发展的需要,确立所谓的“主题”。考生罗列的“主题”越多,“联想”就越丰富,他的整合能力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就越强,答题时就可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效果,任何形式的整合都可挥洒自如,从容应对。

二、演绎与归纳同台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

归纳法的命题与答题要求是从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归纳出相关知识原理,所答原理必须是题目材料有所体现的,材料中没有体现的原理或知识,在答案中就不作要求,即使回答了也不能得分。归纳法的命题在设问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原理的”或“某某做法是如何实现某某原理要求的”,其设问特点是“从原理到材料”,落脚点是如何面对材料,一般包括分析材料或是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如2010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6题:

材料: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参考答案:①广东加速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②政府在履行职能中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产业转移,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本题的设问“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原理的”,属于典型的归纳型题目。在本题中,材料只涉及政府的责任和经济职能、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些答案是可以从材料中归纳出来的。而政府的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文化职能材料中没有体现,在组织答案时就不需要回答,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归纳法设问题型。

演绎法的题型在命题和组织答案时的要求与归纳法的题型则完全不一样。其设问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阐述某某原理”或“运用某某原理分析某某现象”。在设问时演绎法是从知识原理出发,并要求完整表述原理的相关内涵,即使某些原理内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需要通过演绎方式进行补充,使原理的相关内涵完整。这时的题目材料仅仅是一个背景,考生需要把背景材料作为一个话题对原理内涵进行演绎拓展。演绎拓展经常可以用“某某事件或行为(材料背景)应该如何如何(原理内涵)”的形式来进行。演绎法的设问特点是从材料到原理,其落脚点是原理的内涵。

如2010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7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参考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这是一种典型的演绎法的设问题型。在这里,设问的落脚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而不是材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内涵全部罗列出来,不管材料中体现了还是没有体现,只要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都必须回答,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发展的状态等。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该材料很难体现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状态,但由于本题的设问属于演绎式,这两层内涵就需要考生把材料作为一个“有关汉语言发展”方面的话题,进行“某某事件或行为(材料背景)应该如何如何(原理内涵)”式的演绎和拓展。

又如2012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6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行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本题的设问形式是“运用某某原理分析某某事件或现象”,属于演绎法题型的另外一种表现。为此,我们需要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等。然后,我们再把题目材料作为一个有关“改革”的话题,根据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演绎拓展。严格地说,该题如果用归纳法来做,就无法归纳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具体内涵,或者说在题目材料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具体内涵没有得到真切的体现。

其实演绎法的题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演绎法的题目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却一无所知,仍然运用单一的归纳法去应对。

当2011年广东文综政治改革的震撼声还依稀在耳边回响的时候,当某些守旧势力还在质疑2011年题目的创新形式让人无法接受的时候,2012年的试题改革又一次吹响了新的冲锋号。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试题总是被赋予鲜活的时代元素,试题的考查能力和要求不断与时俱进,考生的素质和能力也在时代改革中得到锻炼而不断发展。

标签:;  ;  ;  ;  ;  ;  ;  

渗透与整合齐飞,演绎与总结同色--2012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的定位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