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250001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儿童肌肉注射体位与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纳的42例肌肉注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取侧卧位进行肌肉注射;观察组患儿取俯卧位进行肌肉注射。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明显更高;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患者以俯卧位接受肌肉注射,能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肌肉注射;体位;不良反应
肌肉注射是一种临床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的是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成人,儿童患者在接受肌肉注射时往往会因疼痛而哭闹挣扎,治疗依从性并不高,非常容易发生误伤或引起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发现,注射体位的选择对预防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有着必然联系[1]。本文对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纳的42例肌肉注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儿童肌肉注射体位与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纳的42例肌肉注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患儿中,男患儿有13例,女患儿有8例;患儿年龄都在3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4.2±3.6)岁。观察组21例患儿中,男患儿有11例,女患儿有10例;患儿年龄都在6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3.8±3.2)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42例患儿均为臀部肌肉注射,注射时由患儿家属全程陪同,帮助固定体位。对照组患儿取侧卧位接受注射,即患儿侧卧于注射台上,上腿微曲,下腿伸直,保持自然侧卧位,由家属协助固定体位,确保无误后医护人员行常规肌肉注射。观察组患儿取俯卧位接受注射,即患儿俯卧于注射台上,双手放于头部两侧,双下肢自然伸直,家属可适当托起患儿头颈部,固定患儿腰臀部与双下肢,确保无误后医护人员行常规肌肉注射。注射期间以及注射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工作。
1.3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儿皮肤弹性佳,针眼未发现溢液,无红肿、淤血为无不良反应;患儿皮肤红肿,存在硬结,皮下可发现淤血,针眼处有液体渗出即为有不良反应。结合患儿注射期间配合度,评价患儿治疗依从性,依从性高:患儿能配合注射,无需用人按压或有轻度反抗,仅需1人在旁控制被针刺的肢体即可完成治疗。依从性差:患儿注射期间出现强烈反抗,需2人固定体位方可完成注射。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采集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行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注射依从性明显更高;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依从性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考虑到儿童皮肤娇嫩,肌肉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容易受到药物刺激,被医疗器械误伤的几率也比较高。幼儿普遍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实施肌肉注射期间,患儿常因疼痛不适产生挣扎、反抗的行为。由于患儿的不配合,肌肉注射根本无法顺利进行,针头来回移动容易误伤血管,进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同时,多数患儿对肌肉注射有明显恐惧感,注射时情绪焦虑,注射部位肌肉紧张,并不利于药液的顺利推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儿童肌肉注射所引起的误伤,多由注射部位以及注射方向不当所引起的[2]。而且,医护人员为避免出现断针、误伤等意外,通常在对儿童患者实施肌肉注射时,往往会加快推注药液的速度。在此情况下,大量药液会高浓度聚集在患儿局部肌肉组织中,不但会导致肌肉组织发生撕裂性损伤,还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肿胀、触痛等情况。
患儿配合度低,体位摆放不当是导致肌肉注射无法顺利进行,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研究人员发现,自然侧卧位与人体正常生活方式比较相似,从解剖学的层面来看,这种体位有助于松弛臀部肌肉的,有利于药液吸收。不过,体位取侧卧位通常缺乏稳定性,当患儿下肢激烈活动时体位很难保持固定。相较之下,俯卧位更易于固定维持,即使患儿出现挣扎、反抗,也更容易被压制。同时,采用俯卧位的患儿注射部位暴露充分,医护人员注射操作更为便捷,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刺激也会更小,患儿的配合度也会明显更高。有鉴于此,为确保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肌肉注射,对儿童患者取俯卧位进行注射最为适宜。
在本组研究中,相较于使用侧卧位进行肌肉注射的对照组儿童,使用俯卧位进行肌肉注射的观察组儿童依从性明显更高;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得研究结果提示,相较于侧卧位,取俯卧位进行肌肉注射,能有效提高儿童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该结论与卢美珍等人报道内容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儿童肌肉注射采用俯卧位可提高患儿依从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俯卧体位注射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燕芬.婴幼儿臀部肌肉注射体位改良[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5(12):272.
[2]黎玉芬,廖耀玲.改良体位对减轻肌肉注射疼痛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10):2211.
[3]卢美珍,黄秀荣.小儿肌内注射改良式固定法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2,32(08):90-91.
论文作者:刘志红,邵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患儿论文; 肌肉注射论文; 体位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儿童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