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犯难题’与地区产业结构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囚犯论文,产业结构论文,难题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区产业同构的现状与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彻底摆脱了短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国民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不协调现象,就是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严重。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已取得的国民经济平衡极不牢固,制约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素质的改善。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据统计,由于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导致大量企业开工不足,资源大量闲置。从产业布局看,采掘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由于国家投资规模控制较严,且投资额较大,市场准入难度大,生产能力利用率一般较高,1995年大致在80%以上。其它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都较严重。在机械、电子工业中,除经多年竞争淘汰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外,其它的都在70%以下。而机床、汽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空调器、微波炉、录像机、复印机等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40%以下。并且,重复建设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全国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市、区,超过20个,有24个省、市、区,计划以电子产业为龙头,大干一场。这种倾向,在汽车、摩托车、化工原料、照相机、啤酒等行业,相当普遍。现在国有企业遇到的困难,许多是由于乱上项目造成的。重复建设是国家民济发展的最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同构造成社会大量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第二,产业同构促使各地区忽视各自资源、技术、资金优势,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协调,导致企业资产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如中国500家大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 尚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之和。
第三,产业同构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均衡,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妨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无法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
第四,产业同构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妨碍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第五,产业同构导致过度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引发同业间的价格大战,将许多企业推向破产边缘,不利于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同构现象,是我国经济建设中较长时间存在的一种顽症。多年来,国家为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不少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很难贯彻,令不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几乎成为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产业同构现象的存在,既有体制的障碍,也有思想观念上的误区,但利益驱动机制,无疑是产业同构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如何进行地区产业结构的利益协调,是解决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关键,而博奕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囚犯难题”,则为构筑地区产业结构的合作机制,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囚犯难题”与地区产业结构合作机制的确立
1950 年, 一个叫Tucker 的人, 定义了一个“囚犯难题”(Prisoners Dilemma)。后来,保罗.A.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此难题进行了解答。“囚犯难题”是指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双方都有理性行为,存在着一种使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状态。其模型是这样构造的:假设有两个嫌疑犯被警察抓住并分别关押,他们面临的选择或是认罪或是保持沉默。同时他们也完全了解每种选择的可能后果:如果嫌疑犯A坦白,而B拒不交待,或是相反,则交待者被释放,拒不交待者则被判6个月;如果两人都不交待,则各判1个月;如都交待,则各判3个月。假设某人处于嫌疑犯A的位置,如果嫌疑犯B拒不认罪,那么A采取坦白的态度一定会使其处境比在其它选择下更好一些,因为这样将无罪释放。同样,嫌疑犯B的处境也是如此。因此,不论局中人B采取什么态度,坦白交待都是局中人A 使自己的处境比在其它选择下更好一些的策略选择。这个对策的唯一均衡是两个局中人都坦白交待,即双方采取互不合作的态度。但是,对他们来说,还存在一种选择,他俩如果选择拒不交代,那么他俩的境况就会比其它选择下要更好一些。因此,合作策略(不交代,不交代)是帕累托有效的策略,而不合作策略(交代、交代)则是帕累托无效的策略。关键在于这两个囚犯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协调他们的行动,以获取最佳利益。如果每个囚犯都能信任另一囚犯,那么他们的处境就会比其它选择情况下更好一些,其囚犯困境也会随之消失。
囚犯难题在经济和政治现象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可用来解释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问题。假设现有多个地区的投资者拟投资同一个项目,如果他们选择合作开发此项目,则会实现该项目的规模经营和最优回报;如果他们选择不合作态度,分别独立开发此项目,则会造成该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这样,每个地区的投资者就会发现他们处于一种类似囚犯的困境。如果每个地区的投资者都不了解彼此的合作态度,且只存在一次合作选择,那么,每个投资者的明智选择无疑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投资项目,并试图以竞争对手的损失为代价,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勿需考虑竞争对手的合作意向。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每位投资者如果都以这样的态度进行投资,生产总量则会迅速膨胀,从而掀起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高潮。我国80年代的彩电投资热,就是这种重复建设的缩影。结果,不合作的态度,使投资各方的整体利益受损。如盲目的彩电投资热,使彩电生产能力大大过剩,许多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尝到重复建设的苦果。所以,在一次博奕条件下,投资各方难以达成合作意向。如何使投资者互相信赖,是投资取得最佳收益的关键。
如果我们放松一个条件,假定投资各方存在一个互相沟通的渠道,能够明确了解投资各方的态度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那么,对投资者而言,选择合作意向则是各方的最佳选择。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就可能通过行业协会,或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合理选择投资项目,或进行联合投资,以使投资发挥最佳效益。应当注意的是,在一次博奕的情况下建立的合作机制,是很不牢固的。如果投资双方仅进行一次合作,他们中的某一位会甘心让别人成为自己合作行为的搭便车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此情况下,无论投资者是否合作,投资者的次优选择,即独立选择投资项目,似乎是明智的选择。总之,无论别人采取什么投资策略,投资者独立作出投资决策,无疑要比其它选择更好一些;而且,投资者也没有办法影响别人的投资决策。因此,合作产生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博奕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
在重复博奕对局中,每个投资者都将有机会重新评估自己投资行为。如果对方在某一次博奕对局中,作出不合作的选择,以此作为对竞争对手不合作行为的惩罚,从而彻底断送双方的合作机制;但也存在另一种循环,即在重复博奕中,每个局中人都有机会树立合作的信誉,并以此鼓励对方也树立起合作的信誉,从而形成合作的良性循环。这种合作是否可行,取决于博奕重复的次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事实。
在有限次博奕中,比如有N次博奕,第N次为最后一次博奕,那么每个投资者都会以为是最后一次博奕而受利益驱使选择不合作行为;同样,在第N—1次博奕中采用不合作态度,为何在第N—1次博奕中进行合作呢?即使自己合作,对方也会采取不合作态度,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每个投资者都这样推论,合作机制就难以达成。投资者仍会采用不合作的策略。总之,进行有限次博奕行为,就如同进行一次性对策一样,仍无法摆脱囚犯难题的困境。然而进行无限次博奕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投资者都将有机会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如果他这次拒绝合作,竞争对手就可在下一次拒绝合作。只要各方都关心未来的收益,那么将来不合作的威胁,就足以说服他们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因此,在无限次博奕过程中,容易构筑合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明确知道竞争对手的策略。那么,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则无疑是比较稳妥的,它能主动对不合作者予以惩罚,同时也是一种宽容的策略,它对于竞争对手的不合作态度只惩罚一次。如果投资者效法竞争对手,开始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针锋相对”的策略,就会以合作作为对竞争对手的报答。显然,这是在进行无限次博奕中达到有效合作极令人满意的机制。
合作机制在有些行业,特别是那些只有少数竞争者、有稳定产品需求和成本条件的行业,合作易取得成功,即使有关各方并没有作什么合同性的安排。如果竞争者过多,需求或成本条件迅速变动,则可能破坏合作谅解,引发新一轮争夺市场的大战。1997年南京4 大化工集团(金陵化工、扬子石化、仪征化纤、南化公司),联合组建石化产业集团,是对合作机制构造过程的最好旁证。这4大化工企业均地处南京, 厂址相隔不远,产品互为上下游关系,相互之间互补性极强。但由于分属不同部委隶属关系的制约,彼此间的配合机制一直不畅,常在产品价格、供货量等方面产生矛盾,导致彼此互不信任。为摆脱原料和产品受制于人的困境,各家均向“大而全”方向发展,拟进行重复投资,谋求产品与原料自成一体,结果导致产品过剩,各方均因过度竞争而无法形成规模优势。4家公司从以往互不合作的教训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毅然冲破隶属关系限制,进行资产重组。重组后,不用国家增加投资,就可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一个较大规模的巨型企业。4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油、化、纤”一体化的实现, 将使这个石化行业的巨头,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级企业。4强联合, 重组资产,优化结构,集约经营,将使蕴藏在原企业内部的巨大能量,得以迅速释放出来,产生1+1+1+1>4的规模效益。由此可见,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蕴含着建立合作机制的可能性,只要投资各方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合作,就会取得最优投资效益。
三、如何构筑地区产业结构协调机制
近年来的地区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尤其在经济总量处于供略大于求的状态下,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日渐明显,必须通过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为此,必须解决地区产业结构的合作机制问题。市场竞争本身,蕴含着合作的可能性,但要将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须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改革现行地方政府的投资管理体制,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这是构筑地区产业合作机制的前提
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是考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而且扩大投资,兴建企业,既可增加地方税收、振兴地方财政,又可体现地方领导人政绩。所以,扩大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对地方政府始终充满诱惑。同样,地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对兴办国有企业有浓厚兴趣。对它们而言,兴办和管理国有企业越多,它的权力就越大,能享受的经济利益就越多,其地位也显得越重要。所以,一旦遇到某些发展机会,如彩电、汽车等行业需要新的投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会为追求自身“政绩”,不顾客观条件,不顾国家经济整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不顾当地经济实际承受能力,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作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如果没有资金就积极“向上要”,“向外引”,八方伸手。结果,许多项目由于不具备条件,没有竞争力,以致成了包袱工程。国家虽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严格的审批制度,却由于地方政府保护而无法实施,结果使国家整体利益受损。
为从根本上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首先,必须改变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克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小生产思想,树立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在科学评估地方经济潜在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地方资源、人才和资金优势,确立合理的地区产业发展思路,以避免领导人凭主观愿望,盲目搞大项目。其次,要改变现行政绩考核机制,杜绝好大喜功的弊病。不再以工业生产总值和发展速度,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而应以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发展和投资环境优化等,作为对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内容。并明确将产业投资权收归中央,地方政府投资权仅限于公共事业建设。对涉及全局的竞争性行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地方政府没有审批权,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并以此作为改革政府职能的突破口。第三,改革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应将国有企业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分开,独成体系,管理权在中央,并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国有企业收益,不能让地方政府和部门因兴办国有企业而得到额外收益,以减少重复建设的利益驱动。同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辖权,改变按行政隶属关系缴纳所得税的现行作法,以抑制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的财税动因。如将消费税划为中央收入后,会大大抑制各地发展“小烟厂”、“小酒厂”的盲目性。为补偿因投资转移带来的财政收入下降,可建立国有经济收益的转移支付制度,使不盲目兴办国有企业的地方,也能受益,真正体现国有企业全民受益的原则。这样,不具备兴办国有企业条件的地方,也不必争上新项目,以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也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
(二)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信息沟通与产业协调作用,建立地区产业结构磋商协调渠道,从而为构筑地区产业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从“囚犯难题”中可以看到,如果地区之间有充分的沟通,重复博奕的结果,就会促使地区间产生产业协调与合作的渴望。经历了80年代以来重复建设的惨痛教训,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深刻认识到地区产业同构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开始协调投资行为的尝试。比如,针对录像机的投资项目,就没有走重复建设的老路,而是在电子部和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内有关生产厂家共同投资参股,组建了中国华录集团,从事录像机的生产、开发,有力地克服了“散、乱、差”的局面。
为克服地区产业同构的蔓延,应在政府有关部门与投资者之间,建立稳定的磋商、协调渠道,以更好地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作用。鉴于国家有关部委投资项目审批标准不严,易受地方保护主义左右的弊端,使其无法有效承担与地方政府、投资者沟通和管理的职责。为此,应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协助中央有关职能部委,作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产业协会可定期召开中央、地方有关部委、相关企业的研讨会,共同研究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地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有关部委制定产业优惠措施,组织有关投资者,就重大发展项目进行论证,并协调投资立场,合理调整项目布局。通过参股、合作开发、资产运营、配套生产等形式,进行产业协作和分工,以打破地区、行业间的保护主义,实现资金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但是,投资者的合作联系,往往比较脆弱,任何一个投资者的不合作行为,都会掀起新一轮投资浪潮。所以,每逢新的投资机会出现,都会产生新一轮重复建设高潮。为此,行业协会必须未雨绸缪,及时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对可能出现的投资热及时组织协调,并提出政策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如行业协会可在本行业内,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不达规模和技术标准的投资项目,应建议国家不予审批。同时,为保证合作渠道的畅通和有效运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权威,使其有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投资合作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信贷、税收等优惠支持,而对盲目投资的地区和企业,给予信贷制裁和舆论曝光,以督促投资者增强合作意识。
(三)强化企业投资行为约束,积极开展资本运营,这是进行地区产业结构协调的必然途径
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缺乏投资约束,无须对投资风险负责,结果导致企业负责人好大喜功,盲目争资金,争项目,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蛮干,缺乏合作意识,导致重复建设屡禁不绝。为此,要积极推进经营机制转换,形成责任明确、权力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经营者既有权力又有约束,使企业成为行为合理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健全包括资金来源约束、投资风险约束和投资责任约束的投资主体约束机制,从而消除投资主体追求盲目投资的内在冲动,促使投资各方通过分工协作,获取投资的最佳组合与效益。并且,投资约束明确,也为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解决了跨地区、跨行业资金流动问题,扫除了投资合作的机制障碍。现在,投资者通过实践认识到,资本运营是企业集约经营、寻求规模效益的必然选择,并初步掌握了资本运营的技巧,探索出一条通过兼并来扩大投资,减少重复建设的新路。如一汽集团通过兼并25家地方企业,不仅盘活了这些企业资产,而且节约了投资,扩大了生产规模,有效地制约了轻型车生产的“散、乱、差”局面。
90年代以来,世界兼并浪潮风起云涌,各国企业纷纷通过资产重组来增强其竞争力,仅在1997年,美国企业的兼并交易额就超过1 万亿美元。就连波音和麦道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也实施强强联合,强化其竞争优势。中国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为克服资金、技术、规模的劣势,只有联合起来,走资本运营之路,才能与国际跨国公司一比高低,这是关系中国经济前途的事。可喜的是,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不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日趋理性,产业协调逐步制度化,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金配置,走资本运营之路,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从而为困扰我国多年的重复建设顽症,找到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地区产业结构合作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