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第三届论文,年会论文,资源开发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我国迎来第二次信息化浪潮之际,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于1995年12月5~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此次大会汇集了全国从事信息工作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企业部门的代表80余人,收集论文40多篇。会上,乌家培同志作了题为《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的主题报告;张元生同志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乌家培同志为理事长、张元生等10名同志为副理事长的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学会章程;讨论了1996年学会工作,决定1996年将在江西九江召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问题研讨会”。大会还组织代表们参观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服务增值网。

会上,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

代表们对信息资源的特性、开发途径以及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1.信息资源的共性与个性

代表们普遍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源,它具有一般资源所具有的共性,如它是有用的、稀缺的等等。研究共性问题非常重要,有助于找到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把其它资源开发的经验应用到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来。同时,信息又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具有其它非信息资源所没有的特殊性,也就是信息资源的个性。信息资源最突出的个性是它的非对称性。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信息非对称。信息资源承袭了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网络就是利用信息的这一特点,通过网络促进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信息资源问题

代表们普遍认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信息资源,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从满足用户需要入手,找到生长点和切入点。一般说,政府部门往往需要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从而需要系统化、经过深加工的经济信息;企业往往需要了解市场状况、科技发展、政府政策、项目投资以及反映上述动向的信息;居民往往需要了解衣、食、住、行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娱活动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资源。

开发信息资源是否要以有无用户、有无效益作为准绳?代表们认为,在我国信息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时期,要选取信息资源较为集中、用户较为集中的“富矿”区先进行开采。

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往往受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外信息产业发展冲击力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国民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信息需求会随之高涨,这是开发信息资源最为有利的时机。同时,国外信息产业的增长也会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增长。当国际上新的一轮信息化浪潮来临之际,此时就应当抓住机会,加大投入。因此,把握时机,选取最适当的时候抓紧开发信息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3.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有代表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经历了两次信息化高潮。第一次发生在80年代中期,其标志是一批政府信息系统和OA系统建设,如“七·五”建成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第二次是目前以“三金”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金”字头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国民经济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业正在逐步形成规模与体系。一方面信息服务基础差、力量薄弱、没有经验;另一方面信息服务靠自身积累资金求发展还有很多困难。我国信息资源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重硬轻软,重设备购置轻系统建设、重网络轻资源。代表们认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但信息内容更重要。必须克服信息资源开发中忽视抓信息源、信息加工、信息应用的种种表现。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市场观念薄弱。在我国占优势的国家信息机构多是按计划经济体制建成并运作的,只重供给,不问需求,缺乏市场观念。有代表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信息机构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去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再次,信息资源缺乏共享。代表们认为,信息越共享,创造的效用就越大。但目前在信息资源开发中,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不乏其例。信息机构之间应提倡分工合作,互通有无,用一定机制来确保信息资源共享。

二、政府、企业、公众信息资源的利用

1.按其拥有的主体分,信息资源分政府的、企业的和公众的信息资源三大类。代表们认为,对这三类信息资源的利用,应采用不同方式区别对待。

首先,政府信息资源是由政府部门及其信息机构开发和拥有的信息。这一部分信息资源占我国已被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的绝大部分,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国家法规和政策等信息、科技信息、国民经济统计信息、行业和地区信息等。它应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保密信息,不能对外公开,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提供;其二为商用信息,可以对外提供,但收取一定的费用;其三为公用信息,属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向纳税人免费提供的信息和信息服务。代表们认为,除保密信息外,政府信息资源应该对外公开,该收费的收费,不该收费的决不能收费。纳税人有权享有这些政府信息资源。其次,企业信息资源是国有信息企业和民营信息企业以及非信息企业开发并拥有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规则,组织信息资源开发,完全以信息商品形式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非信息企业的信息资源主要供企业本身使用,但也会有一定部分进入信息市场供销售用。再次,一些公众信息资源是民间团体或个人开发而拥有的信息资源。公众信息资源典型的特点是其公益性和大众性或自用性。这类信息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提供或出让时可适当收费。

2.按其使用的客体分,信息资源分政府用信息资源、企业用信息资源和公众用信息资源。有代表认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信息机构应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公众,要针对不同的用户去开发和组织信息,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代表们普遍认为,“三个面向”均要发展。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只强调为政府服务,忽视了企业和居民的信息需求。因此,大家认为,第一,应该加强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根据我国目前情况,除对政府需要的宏观决策信息资源要加强开发外,企业所需的市场信息资源应该是开发的重点。企业是生产者,是经营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利润,就必须要对市场变化作快速反应和科学的经营决策,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应当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趋势,并相应地提供信息服务。第二,面向政府服务的信息内容要有相应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信息固然是政府所需要的,但市场信息和微观信息也是政府所需要的,应为政府提供后两方面的信息服务。第三,开创为居民服务的新路子。居民是最大的信息用户。大众信息服务发达是先进国家信息化水平高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居民信息需求还不旺。但从长远看,这部分需求市场广阔,前景无限。

三、电子信息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

据统计,1991年我国数据库只有800多个,至1994年已增到1000多个。我国数据库还很落后,其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10;其容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100;其产值只占世界总值的1/1000。

从国外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60—70年代就已开发数据库,当时数据库多为科研项目,数据库内容多为科技文摘、文献,使用者多为科技人员;70年代中期,数据库转向以经济的、贸易的、金融的商用数据库为主;80年代后期,数据库则多以满足家庭及社会需求为主。目前我国数据库水平大体相当于世界1975年水平。

为推动我国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代表们普遍认为:

第一,建设数据库要有市场观念。要遵循“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规则,树立起“3分技术、7分管理、12分数据”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为开发数据库而开发数据库”的错误倾向,盯住市场动态和需求变化,彻底打破过去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维护的习俗,注重经济效益。

第二,建设数据库切忌采用“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的方式。除国家有计划地扶植几个大型数据库外,其它数据库可以放开,由一些事业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公平竞争前提下进行建设,国家采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用间接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数据库建设不能刻意追求目标宏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而应走小而精、有市场、有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条件的地区,如上海、广州、北京,数据库业的发展可适当加快。

第三,数据库发展要确立以下一些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引导数据库的开发,把有无用户、有无需求、有无市场作为决定是否建设数据库的准则。

(2)重效益原则。数据库开发不能有盲目性,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看准了再上。优先发展经济效益良好的数据库。

(3)技术提高原则。数据库技术虽已成熟但不等于不要发展了。特别是数据库联网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数据库开发还要注重技术提高原则,做到精益求精。

(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无论硬件、软件,均兼容性差,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因此,必须解决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包括软件标准化、硬件标准化、数据指标标准化、文档标准化等等。功能齐全、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的数据库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库服务质量。

(5)人才培训问题。面向市场,除了要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外,更需要懂市场营销的人才。而目前我国搞数据库开发的多是一些只懂技术的人员,应当吸收搞市场营销的人参加。最好是培训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在重视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纸介质。纸介质信息交流仍是目前很重要的、很普遍的一种信息存储和传输方式。尽管未来社会是“无纸社会”,但纸介质是不会消失的,仍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四、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

此次研讨会中代表们呼吁最多的莫过于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问题。

从认识层面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面广,要求信息内容系统、完整;从实践层面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多个部门的,有些信息业务相互交叉和重叠。这说明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为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不便。例如,从分类看,经济信息离不了科技信息,科技信息又离不了经济信息,而两者分属于不同业务部门;即使是经济信息,也是“部门割据、山头林立”。再从流程看,处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离不开传输,而传输也必须有信息,否则就会出现“有路无车”,但它们的业务却是各自分离的。此外,从手段和内容来看,制造电子技术设备的部门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部门又是分开的。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特别是地方信息产业的发展更缺乏有力的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产业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自然不会加以重视和扶植。因此,代表们呼吁国家应当加强信息资源管理。

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其次,国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上海、广东、深圳和广州等已经先走了一步。建议其它省市也应积极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再次,要有正确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先导产业,国家产业政策应向信息产业倾斜;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又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政策又应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倾斜。同时,还应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极力改变当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无序和混乱状态。最后,管理信息资源的立法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代表们建议中央及地方的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应当早日出台。信息资源立法工作应先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信息资源的立法;二是信息市场的立法。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立法,首先要在政府各部门或机构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和共享机制,以确保各政府部门宏观决策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其次还要保证在安全保密范围之外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政府有义务为公众提供这部分公共信息服务。对信息市场的立法主要是确立公平竞争原则和宏观管理原则,旨在为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信息市场提供规范化的法规环境。

五、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此次会议专设了一个关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问题”的专题。来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了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借鉴西方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代表们普遍认为,尽管我国的国情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西方信息经济学与我国信息经济学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但密切关注西方信息经济学发展动态,借鉴一部分西方先进的学术成果为我国所用是可取的。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西方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为我所用。目前西方信息经济学在理论上也还没有形成体系。中国研究起步更晚,关于信息经济学的著作目前只有不多的几本,而且质量亟需提高。这更加重了我们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任务。

第二,关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从何处入手的问题。与会代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信息经济学研究从研究不确定性开始,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出发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从这两个不确定性出发,构筑我国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学研究从信息价值开始,信息价值有共性与个性之分。由于信息价值有共性,可以把经济学和信息学的一般原理挪用过来;由于信息价值有个性,主要是非对称性,即信息价值除增值和转移外,它还不会因转移而受任何影响。正是由于信息价值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特殊学术地位。

第三,关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两种意见:一种承袭西方经济学体系,把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另一种承袭马克思、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把信息经济学分为信息商品,信息的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等层次。

第四,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性质。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按照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分法,在实证研究方面,从方法论角度,信息经济学与经济学一样是一种实用技术,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认为,经济离不开政治,经济学被看成为政治经济学是有道理的,一定经济学总是要为一定的社会利益阶层和集团服务的,也就是说,经济学有阶级性。信息经济学也不例外,也应有阶级性。

第五,代表们普遍呼吁,要有一本中国的“信息经济学”教科书和一本中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学”教科书,要加强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的同志还阐述了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标签:;  ;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