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黑龙江省海伦精神病人疗养院 黑龙江绥化 152300)
【摘要】目的:比较阿立哌唑(奥哌)与利培酮(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入院的病人,符合CCMD-3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病人共123人,随机分为二组,分别给予了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无明显差异。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8-02
阿立哌唑是一个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及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为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多巴胺D3受体部分激动剂,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和5-HT2A受体部分激动剂。研究表明,该药是多巴胺、5-HT系统稳定剂,与已上市的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它对精神病的阴性症状的疗效更好,发生锥外系反应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很小,我院也在2005年初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评价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本人将其与利培酮进行随机开放式对照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人均来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来我院住院的病人,诊断符合CCMD-3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组,年龄18~70岁,平均(38.45±12.07)岁,病程3个月至56年,平均(4.05±2.58)年,排除有明显脑器质性障碍者。两组治疗前均常规进行血液、心脑电图检查,无异常。无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及应用史。
1.2 方法
将入阻患者随机分配至阿立哌唑组或利培酮组。同时口服阿立哌唑10mg/d或利培酮1mg/d。第四天开始增加剂量,可视病情或不良反应增加剂量,两周内最高日剂量阿立哌唑30mg/d,利培酮6mg/d,睡眠障碍者给予艾司唑仑,出现EPS使用苯海索。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8周,采用PANSS评定量表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入组前,入组后第1、2、4、6、8周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采用减分率来表示。
结论:该两种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1]。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30
减分率≥80%为基本痊愈;减分率≥70%为显著进步,减分率≥30%为好转,减分率<30%为我变化,有效率定为50%。对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副反应按出现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阿立哌唑入组62人,利培酮入组62人,阿立哌唑组治疗中途有一例放弃其余均完成治疗。其中利培酮组配合苯氮革类药物较阿立哌唑组配合苯二氮草类的情况多些,但两组无显著差异。阿立哌唑组61人、男29人、女32人,平均年龄(39.45±12.8)年,利培酮组62人,男32人、女30人,平均年龄(37.83±11.80)年,(P>0.05),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病程:阿立哌唑组(4.05±2.57)月,利培酮组(4.03±11.80)月(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家族史、诊断分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躯体检查,生命体征(血压、身高、体重、心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入组时,PANSS总分,PANSS阳性、阴性症状及一般病理性症状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间疗效评定量表PANSS总分的比较。
在所有完成的病人中,其中阿立哌唑(奥哌组)痊愈10例,显进34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痊愈+显进+进步)86.88%,利培酮组痊愈11例,显进35例,进步9便,无效7例,总有效率88.70%,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两组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前后两组的PANSS阳性、阴性及一般病理性症状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每组治疗的前后PANSS总分、阳性、阴性及一般病理性症状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阿立哌唑组较利培酮更多见嗜睡、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P均<0.05),也可产生静坐不能(P>0.05),泌乳、闭经及体重增加的副反应不明显,TESS总分(3.4±2.3)。与贾宏晓报告的结果类似。
3.讨论
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是长期以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理学说。但临床现象学研究却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不仅有阳性症状也多具有阴性症状。近年的神经生物学脑影像学和PET等研究中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既有多巴胺(特别是D2)功能亢进,同时也具有多巴胺D1功能下降,于是Weinbeger在1986年提出精神分裂症存在多巴胺D1和多巴胺D2不平衡修正假说: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功能亢进引起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额叶皮质多巴胺D1功能下降引起认知功能缺陷等阴性症状。
阿立哌唑被一些学者誉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或“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即在DA能神经传递水平降低时增加神经传递,而在亢进时降低神经传递,从而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通过下调亢进DA活性改善阳性症状,上调低兴奋状态的DA神经元,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维持正常的DA生理功能,不影响运动功能和催乳素水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2-3]。
【参考文献】
[1]于欣:侯也之,舒良等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开放性临床验记[J].中华精神病科杂志.1997,30:39.
[2]李华芳,顾牛范.新形抗精神病药[J].利培酮上海精神医学,1997,新9(1):47.
[3]吴仁容,李乐华.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771。
论文作者:王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多巴胺论文; 两组论文; 症状论文; 阴性论文; 总分论文; 阳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