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合作造林”暗藏大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造林公司”遍布全国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纷纷冒出了一批以“合作造林”为开发项目的林业公司,他们异口同声称自己的项目是高回报低风险“森林银行”。云南一家公司甚至称,“投资8万,5年变23万”!
据了解,这些公司往往这样向人们介绍自己的项目:托管式合作造林项目,以10亩、20亩为一个单位定价销售,投资者只需付给公司相应的资金,就可获得单位面积林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公司将负责种植、养护、采伐、销售等相关的工作,而未来林地的木材收益则归投资者所有。具体到收益率,宣传资料说:公司一般在林地上种植各类速生林,5~8年成材,每亩的木材蓄积量在15~30立方米,按照目前的市价,即使扣除10%左右的损耗,每亩最低收益也可达7500元,最高可达1500元以上。按每亩投资2000~3000元计算,年收益率高达20%~50%(单利)!
同时,这些公司还不约而同地打出了“零风险”的旗号,他们的解释是:林木生长有规律可循,产出量变化不大;公司负责林木养护,保证最终产出量底线;我国木材需求呈上升趋势,未来木材价格只涨不跌;保险公司承保,天灾可获赔偿;公司提供最终销售低价保障,采伐后最低按照保障价格收购;国家实施了各项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为投资者办理林权证、采伐证确保一切经营合法……
据介绍,合作造林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源于2003年6月25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即9号文件)出台,该文件提出,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体从事林业开发,从而将原来严重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铁链松解。一时间,众多的造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仅北京就出现了20多家造林公司,而在内蒙、辽宁、吉林等省区,造林公司的宣传攻势更是铺天盖地。每个公司都声称投资者年收益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风险几近于零。让人感觉,这好像是个利国利民利投资者的“千秋工程”。
但真实的真实的情况如何呢?请听有关专家的分析。
高回报:不可能现实的谎言
“我们种植的是速生丰产林,1亩15年生马尾松五年后可出材18立方米,一公顷,也就是15亩的15年生马尾松5年后可出材270立方米,这还是保守估计并且是写进合同里的。”云南某公司在给客户“分析”投资收益时说,“2005年,我国的木材缺口达到了6000万立方米,到了2015年,我们的木材缺口将达到1.3~1.5亿。现在每立方米的价格是850元,那么5年后的价格会是多少呢?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个底吧。据专家估计,应该是在1100元的价格左右,但为了替大家负责,我们就按现在的价格来算。现在每亩收林木和管理费5380元,15亩就是80700元;5年后,按照18立方米的保守产量来算,回报为229500元,收益为148800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在36.8%以上,这还是保守估计……如果降价,按照600元每立方米的价格来算,回报为162000元,收益为81300元!”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按目前情况,不管什么品种的马尾松,5年根本不可能成材,所以,“18立方米/亩”的产量不知从何而来。另外,850元每立方米的木材价格也值得怀疑,与工业品有出厂价和市场价的区别一样,木材在采伐地的价格,和工厂采购时的木材价格差距很大。按目前广西市场的情况,采伐地价格一般为每立方米二三百元。
零风险:不切实际的童话
托管式的合作造林项目中,零风险是另一大卖点。但据了解,这些公司虽然与投资者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林权证上的“所有权人姓名”这一栏中,填写的不是投资者的名字,而是这些公司的名称。这样产权如何保证?而且,有些公司所宣称的基本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非法或被取消产权资格的。退一步说,就算这些都是真的,但市场风险谁能保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崔建华就认为,市场风险有时候根本无法预测。另外,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小视。几年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经营上的一种挑战,如果公司在这期间的经营遇到困难,甚至破产,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将不啻为一场噩梦。
专家:投资需小心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托管)造林”重大案件:
2004年,山西查处了璞真集团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事件。该集团的6套集资模式之一就是合作造林模式:客户作为投资方,璞真事业机构作为接受委托方负责组织实施“速生丰产林项目”,按照委托合同,客户每投资1万元,璞真承诺五年后回报2.2万元,25年后回报50万元。
同是2004年,吉林省鑫森农林产业有限公司开始了“造林神话”的宣传,吸引社会投资,1年后,公司负责人和600多万巨额造林款神秘蒸发,140多人的“造林梦成了泡影”。
2006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假造林真“圈钱”》为题报道了云南昆明美联木业公司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诱饵、以虚假造林基地为幌子骗取钱财的事情,非法吸纳投资总额450多万元。
2006年9月,北京某造林公司涉及商业欺诈被曝光……
据有关部门介绍,近两年,这种“合作(托管)造林”用开始以传销的方式发展。如以“招聘”名义吸引投资者,受聘者必须“认购”一定亩数的林地,员工上当后,又让他们去发动亲戚朋友去“认购”,而这公司就像金字塔塔尖一样,一层一层剥取后加入者的“投资提成”。
因此,有关部门提醒,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普通人对此类的合作造林都需小心,以免上当。(小秋)
(摘自《南方科技报》2006.12.11.③
联系电话:0771-2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