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简述

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简述

一、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论文文献综述)

鲁国尧,张宜[1](2018)在《鲁国尧教授访谈录音整理稿》文中提出地点:江苏省会议中心贵宾楼时间:2016年8月1日,上午9:00—11:30张宜:今天是2016年8月1日,现在是上午9点,我现在是在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贵宾楼A座的307室。非常荣幸,我今天能有机会访谈南京大学教授、我国着名的音韵学家鲁国尧教授。鲁老师,您好!我今天访谈您的主题是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史,等等。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研究道路的,您为什么会研究语言学?

张灏[2](2018)在《绿色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科技风险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科技飞速的进步,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频次的增强和活动区域的扩展,人类的决策与行为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大,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威胁逐渐增强。科技作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负面效应,由科技应用而引发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科技使人类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其具有的各种特性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需要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科技活动治理。自上世纪50年代后,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有关的风险理论与风险学说,一般说来,科技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科技自身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类认识与控制能力有限性等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使科技治理增加困难,甚至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内部风险的受体主要是科技活动的直接主体。外部风险是科技治理与应用等过程中,科技活动或人工物对已有物(如生态环境、有限资源等)、人自身以及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危害(如科技活动主体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转嫁各类风险,导致风险分配不正义而成为影响社会与世界稳定的风险源)。外部风险受体除了直接参与活动的主体外,还有各类非直接参与的主体,以及自然生态等非人主体。科技风险的存在就需要治理。科技风险治理具有复杂性。不同行动者对科技风险的识别具有差异性。而且长期以来,有些风险无法进行归责。科技与社会的相互融合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使当代科技正成为当代社会最大的风险源之一。当前由科技应用引发的风险问题已然成为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主题之一,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将科技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成为事关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从现阶段科技风险研究领域来看,全社会对于科技风险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相关基础理论还不够完善,难以有效地指导科技风险治理的具体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科技风险的成因、属性及主要内容等进行分析和说明,积极探索在风险社会下治理科技风险的新型模式,尽可能地降低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促进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代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选题是在总结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绿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引领下,综合当代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科技风险做出新的界定,由于科技的高度复杂性和其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而使科技在其应用过程中或应用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能被人们充分认识,并且任何专家都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计算和控制的潜在的、不确定的危害。我们需要把握科技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更大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快的扩散性、连锁反应性和生成的渐进性等特征,就科技风险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以及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努力克服或降低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工业社会中科技的工具理性的片面夸大、市场经济中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以及对科技盲目崇拜的价值观和科技道德的滑坡等导致科技风险增大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关于科技风险的治理,主要从内部和外部对科技风险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对社会和公众在科技成果的应用方面要加强法制控制、道德控制、科技控制、完善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全球协同治理科技风险等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和手段,期望达到更有效的控制科技风险的目的。本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如下:生态危机引起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社会的反省,加快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与经济增长方式,使之朝着绿色的路径发展。只有以绿色发展观作为指导建设现代科技风险治理的创新机制,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科技风险治理创新机制有利于防范和控制科技风险,加快社会架构的调整,将绿色社会从理论变为现实。为此首先界定什么是科技风险:科技风险就是指在科技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害的负面效应。科技所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生物、信息、核能等新材料和新能源在实际消费和享受过程中所存在的显性危害、隐性危害和潜在危害。科技风险主要分为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科技既能够把自然力转化为绿色环保、高效能的产品,减少环境污染,让人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与使用价值,也会给人类带来科技风险,带来灾难。任何一个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科技风险。为了治理科技风险,我们需要树立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念的产生,是当代社会发展观念创新的结果,彰显了由科学发展观直至五项发展观念的改变,不但是意识领域创新的体现,还是实践形成的结果,这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和方向,也就是利用绿色发展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以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目标。以绿色发展观审视我国科技风险治理,我们看到,以绿色发展观审视我国科技风险治理,在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同时发现科技不仅会带来风险,而且其自身本身也存在风险。传统的治理方式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不能回应来自当前各方面所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促进科技进步的现实转向:坚持绿色发展: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和谐与自由。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如何引导科技发挥积极动力。在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治理我国的科技风险,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达到“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的目的。在以绿色发展观指导探讨中国科技风险治理的对策时,我们初步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对策。我们认为,风险是科技的内在属性之一,虽然科技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将科技风险的负效应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最终促使科技为人类社会造福。坚持绿色发展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大国的重要担当。我们应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努力!

耿淑玲[3](2011)在《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一方面应大力推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的进行,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文在对科学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前提下,提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设想,试图为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从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等方面对论文进行基本的介绍。第二章,审视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境遇。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着重回答在科学课程发展中到底有没有而且要不要人文关怀的问题,即探讨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近代西方科学课程是由文艺复兴这场人文主义运动所催生的,可以说是“人”的发现导致了近代西方科学课程的产生。其后,科学课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科学的强势影响,实证化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到科学课程及其研究中,导致了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遮蔽。但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科学课程在经历了三次发展的高潮之后,这种阴霾正逐渐消散,今天,关注人已经成为科学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近代科学课程伴随着近代科学从西方移植而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它主要着眼于器物层面,对于深层次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而且这种状况在后来的发展中始终没有得到纠正,实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当代国际社会的做法为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章,提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应该立足于哲学层面来进行探讨。一直以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就是影响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近些年来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更是对原来的科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科学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使我们能够站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相结合的高度思考科学课程的问题:科学课程不能仅仅着眼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突出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应该将历史和人文的因素融入于科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科学,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萨顿的科学史观对于我们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萨顿科学史观为指导,将其学说加以推衍和运用,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揭示出:在整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贯串于其间,并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作为其知识载体的科学课程当然更该如此,因而这也成为了我们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第四章,阐述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上的创新,才能带来制度创新和行为方式的创新。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与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深层次上,即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什么是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认为,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关注人。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一直以来就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而近代以来的功利化取向,又使我们个体的需求和精神成长一直被忽视。有鉴于此,“培养鲜活有个性的人”应该成为科学课程的终极追求。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一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成为我国科学课程的现实目标。此外,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着眼于倡导一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结合的科学课程文化观。以科学课程为载体,实现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实现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对于改变我国科学精神不发达的现状是非常有益的。第五章,介绍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课程实施是课程理念见诸行动的过程,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多元的,人们基于不同的课程理念,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科学课程来,更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不过,如果从科学史、贴近生活世界的素材和科学美这三个方面着力,也足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彰显人文情怀方面大有作为。

闫明茹[4](2007)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连遥[5](2006)在《道教生命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命是人类一直都在不断探索中的问题,现代科学由于专业分割而导致生命定义纷繁多样,缺乏统一性,因而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的整体性生命观。道教生命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一部分,是道教在长生信仰和追求过程中形成的对人体生命的特有解读。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观念的视角探讨道教生命观,在考查道教生命观的传统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首先从作为道教生命观轴心的“道”和“炁”切入,系统阐述二者对生命各层面的统摄作用,以及二者在生命发生和重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考查作为生命要素的形神、魂魄、精气神、性命等诸对范畴的内涵,阐明这些范畴的阴阳互补对道教生命观整体性的意义。最后将讨论作为道教生命观表层的生命实践和生命“内景”。本文认为道教生命观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观念,着力从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的整合出发探索生命奥秘,这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刘庆文,胡翔[6](2006)在《网络参考工具书资源及检索》文中认为

朱福平[7](2006)在《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医针灸文献的传承发扬,唯有直接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指导并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使历代针灸文献的精华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盘石。百会穴是临床治疗要穴,本课题主要从二个方面对百会穴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百会穴纵观与压灸百会穴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1 百会穴纵观 1.1 研究目的 百会穴治疗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腧穴,本课题旨在对百会穴古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准确全面的百会穴文献资料,同时也使古今针灸学家的学术思想、理论实质与临床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增广其应用层面,扩大其治疗范围,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方式对与百会穴相关的近670多种中医古籍文献和近50年(1955-2004)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查阅。对建国前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包括整理挖掘百会穴的出处、别名、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部位和取穴法、归经与穴性、治疗范围、治法、补泻法、主配穴、医案、禁忌症、局部层次解剖等;对建国后文献进行系统计量,包括统计和分析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地理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疾病学科分布、具体病种分布、中医证型、具体治法、配穴、特征词、实验指标、功能主治等。 1.3 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建国前共检索到百会穴文献628条。晋唐时期是百会穴研究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是百会穴的发展时期,明代对百会穴的研究运用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停留在继承和整理前人治验的基础上,民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百会穴的运用和文献量相对较少。百会,出于《针灸甲乙经》。共有16个别名。在头正中线,距前发际5寸处,约当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属督脉。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共治疗病证143种。运用的治法有25种。运用补法较多(292处),用泻法较少(98处);补泻兼施共14处。用作主穴的条文有362处,作为配穴的条文有219处。共有医案52处。百会穴不宜深刺,宜针入二分,得气即泻,但应根据临床病证情况,不可拘泥。局部层次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本课题共检索到建国后50年的百会穴期刊论文4182篇,主要集中在1984-2004

赵厚勰[8](2006)在《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文中研究说明雅礼会是上个世纪初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少数毕业校友所发起和推动的一个组织,其初衷在于通过来华开办教育和医疗事业,达到其传教的目的。但到后来,其宗旨改为以办理教育事业为主,不再强调宣教的目的。雅礼会进入中国以后,首先选定长沙为其活动地点,先后开办了雅礼大学、雅礼中学、湘雅医学院和湘雅护士学校,后来雅礼大学停办,又参与办理武汉的华中大学。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界对雅礼会在华的教育事业一直缺乏足够的研究,相比之下,国外学界则作过一些研究,但仍有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有鉴于此,笔者以雅礼会在长沙开办的主要教育机构(雅礼和湘雅)为研究对象,以雅礼学堂的创办(1906)为研究起点,以雅礼会撤离中国大陆(1951)为研究终点,主要关注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同时,兼而研究与此相关的问题。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深化对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的认识,并为今人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借鉴。 本文首先研究了雅礼会成立的背景、经过及来华的初期工作,以揭示其在华教育事业之目的与性质。雅礼会诞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其创立主要受到耶鲁大学的宗教传统、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以及“庚子教难”和彼得金殉难事件等的影响。它的诞生是耶鲁大学的宗教活动以及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达到顶峰的一种表现。虽然它后来转变为一个世俗化的机构,但它最初是作为一个差会组织而出现的。 与其他基督教学校一样,雅礼会在华的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中国化、世俗化和专业化的历程。所谓中国化,又称本土化,是相对外来而言,指基督教学校本土色彩不断加强、外来色彩不断减弱的过程。所谓世俗化,是相对宗教而言,即基督教学校宗教色彩不断减弱、非宗教色彩不断加强的过程。所谓专业化,又称学术化,是指基督教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致力于教育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本文对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进程与具体体现作了详细考察,并分析了它们对专业化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互为因果。同时,它们各自也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背景与特征。总的来看,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较之一般基督教学校程度更甚,并对其专业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专业化的考察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别考察了雅礼和湘雅的专业化,具体包括教学条件与办学情况、课程教学、师资状况、学生管理、经费问题等等。在考察这些内容的同时,本文注意分析其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并注意与同期其他基督教学校和国立及私立学校进行比较。由于以往对基督教中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研究略显不足,因此

纪小龙[9](2000)在《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文中提出

二、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论文提纲范文)

(2)绿色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科技风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科技风险治理的研究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绿色发展
        1.2.2 科技风险
    1.3 研究方法及重点与难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2章 我国科技风险问题的产生及其后果
    2.1 科技风险与特征
        2.1.1 科技风险的界定与分类
        2.1.2 科技风险的特征
    2.2 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构成风险的可能性
        2.2.1 科技风险问题的明确
        2.2.2 科技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
        2.2.3 科技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2.2.4 科技中社会因素的渗透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
    2.3 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及特征
        2.3.1 生态资源风险
        2.3.2 生命生存风险
        2.3.3 社会风险
第3章 绿色发展观的兴起
    3.1 绿色发展观的生态内涵及基本特征
        3.1.1 生态内涵
        3.1.2 基本特征
    3.2 绿色发展观的理论缘起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见素抱朴”观
        3.2.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
        3.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
    3.3 绿色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3.1 社会进步的现实困境
        3.3.2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3.3.3 社会生产力的催生作用
    3.4 绿色发展观的现实评价
        3.4.1 从文明形态的角度来看
        3.4.2 从发展模式的视角来看
        3.4.3 从发展愿景的角度来看
第4章 以绿色发展观审视我国科技风险的治理
    4.1 在防控科技风险上容易发生的可能性
        4.1.1 偏离以人为本理念的可能性
        4.1.2 偏离全面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3 偏离协调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4 偏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2 我国在科技风险防控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4.2.1 观念缺失
        4.2.2 科研逻辑缺失
        4.2.3 内在属性缺失
        4.2.4 工具缺失
        4.2.5 政策缺失
    4.3 传统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4.3.1 责任主体分配不明晰
        4.3.2 公众风险意识不清醒
        4.3.3 科技理性工具化与政策选择失衡
    4.4 绿色发展对科技风险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4.4.1 绿色发展观对科技风险治理的意义
        4.4.2 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第5章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的重新思考
    5.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1.1 美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2 英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3 日韩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4 其他国家科技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
    5.2 对中国科技风险治理的启示
        5.2.1 从社会参与者层面来讲
        5.2.2 从政府治理的层面来讲
        5.2.3 从各组织因素差异层面来讲
第6章 中国科技风险治理应对策略探讨
    6.1 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6.1.1 对中国当代科技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1.3 策略选择
    6.2 主要对策
        6.2.1 全面认识绿色发展战略
        6.2.2 政府职能由主导向引导转变
        6.2.3 市场导向机制的完善
        6.2.4 公众参与和协商制度的设立
    6.3 保障机制
        6.3.1 切实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
        6.3.2 强化绿色配套保障措施的建设
        6.3.3 建立绿色成果共享机制
结语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方法
第二章 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境遇
    第一节 人文关怀在西方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
        一、人文关怀的凸显:近代西方科学课程的产生
        二、人文关怀的遮蔽:现代西方科学课程发展的失衡
        三、人文关怀的回归:当代西方科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人文关怀在我国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源于功利而移植的我国近代科学课程
        二、人文关怀的呼唤:我国科学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科学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
        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二、科学哲学"文化转向"对科学课程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萨顿科学史观的推衍和运用
        一、萨顿和他的科学史观
        二、萨顿科学史观的推衍和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核心思想:关注人,为了人
        一、培养鲜活有个性的人:科学课程的终极追求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现实目标
    第二节 着眼点:两种文化的结合、两种精神的融通
        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二、在科学课程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
        三、在科学课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以科学史为线索
        一、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历程和教育价值
        二、以科学史为线索展开教学的案例
    第二节 以贴近生活世界的内容为素材
        一、科学课程为什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科学课程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价值和途径
        三、以贴近生活世界的内容为素材展开科学教学的案例
    第三节 以科学中美的体验为导引
        一、对科学中美的认识过程及其在科学课程中的体现
        二、科学课程中美的教育价值
        三、以科学中美的体验为导引展开教学的案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综述一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1.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文献研究
        2.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的实验研究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1. 应激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2. 不同应激源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 白细胞介素-1
        2. 肿瘤坏死因子
        3. 白介素-2
        4. 白介素-18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精氨酸加压素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和讨论
        1. 选穴依据
        2.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制?
        3. 束缚应激模型复制
        4. 针、灸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5.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对不同应激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AVP 免疫组化检测图片

(5)道教生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观念
    (二) 道教生命观界说
一.道教生命观的渊源
    (一) 古代神话传说与长生隐喻
    (二) 《周易》的生命智慧
    (三) 古代医学的摄生思想
    (四) 道家生命哲学
    (五) 儒家生命哲学
    (六) 佛家生命哲学
二.长生观念下的生命重心
    (一) 道
    (二) “一”
    (三) “气(炁)”
    (四) 道性
三.作为生命要素的诸范畴
    (一) 形神气
    (二) 魂魄
    (三) 精气神
    (四) 性命
四.生命逆转之道
    (一) 众术
    (二) 金丹
五.人体生命“内景”
    (一) 藏象
    (二) 经络
    (三) 丹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7)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百会穴纵观
    第一节 百会穴古今文献整理现状
        1 百会穴建国前文献整理研究
        2 百会穴建国后文献整理研究
        3 百会穴文献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百会穴纳入标准
        2 资料来源
        3 收集方法
        4 数据表建设
        5 文献分析方法
        6 统计
    第三节 结果
        1 建国前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一)
        2 建国后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第四节 讨论
        1 建国前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2 建国前中医病证的归类
        3 建国前中医证名或病名的使用
        4 建国前文献的出处和排列
        5 建国前文献的校对
        6 建国后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7 建国后百会穴文献中关键词的使用
第二章 压灸百会穴为主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况
        1 单纯针刺
        2 灸法及针灸合用
        3 穴位注射
        4 穴位手法推拿
        5 综合疗法
        6 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CSA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1 CSA发病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CGRP、NYP的研究概况
        1 CGRP
        2 NYP
        3 CGRP、NYP的相互关系
        4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意义
    第四节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3 两组一般条件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节 结果
        1 三组疗效比较
        2 三组CGRP比较
        3 三组NPY比较
    第六节 讨论
        1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CGRP的影响
        2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NYP的影响
        3 小结
        4 临床疗效及结果评价
第三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在国内首先全面系统地纵观百会穴
        2 从血管神经肽与CSA病理机理入手探讨压灸百会穴防治CSA的临床疗效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 古籍资料收集仍不全面、分类不准确
        2 证名的诊断多有欠妥之处
        3 研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4 文献统计仍有不妥之处
        5 客观条件上的限制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1 进一步研究百会穴的热点和趋势
        2 建立针灸腧穴的文献检索系统
        3 建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
        4 增加样本量和相关指标的检测
        5 进一步开展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结语
    1 百会穴纵观
    2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3 结语
附录一: 建国前文献研究(详细)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
    2 百会穴的历代文献整理概况
    3 百会穴的出处
    4 百会穴的别名
    5 百会穴的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
    6 百会穴的部位和取穴法
    7 百会穴的归经与穴性
    8 百会穴的治疗范围
    9 百会穴的治法
    10 百会穴的补泻法
    11 百会穴的主配穴
    12 百会穴的医案
    13 百会穴的禁忌症
    14 百会穴的局部层次解剖
附录二: 建国后文献研究(详细)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
    2 百会穴文献的地理分布
    3 百会穴文献的机构分布
    4 百会穴文献的期刊分布
    5 百会穴文献的研究类型
    6 百会穴文献的疾病学科分布
    7 百会穴文献的具体病种分布
    8 百会穴常用的中医证型
    9 百会穴的具体治法
    10 百会穴的配穴
    11 百会穴文献的特征词
    12 百会穴文献的实验指标
附录三: 参考文献
附录四: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表
附录五: 发表论文
致谢

(8)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一) 关于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研究
        (二) 关于近代基督教教育史的研究
        (三) 简短的结论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理论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四、关于基督教教育等概念及雅礼会在华各教育单位的性质问题
        (一) 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探讨
        (二) 雅礼会在华各教育机构的性质问题
第一章 雅礼会及其在华事业之缘起
    第一节 雅礼会成立的背景与动因
        一、耶鲁大学的宗教传统
        二、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的影响
        三、“庚子教难”与彼得金殉难
    第二节 雅礼会的创立与初步工作
        一、雅礼会的萌芽
        二、“耶鲁国外布道协会”的正式成立及初步工作
    第三节 工作场所的选择与雅礼学堂的开办
        一、德士敦来华时湖南的大致情形
        二、选定长沙及德士敦病逝
        三、雅礼学堂的选址及开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中国化与世俗化
    第一节 调适与冲突:初期事件的考察
        一、胡美的策略与雅礼医院的初步成功
        二、雅礼开学之初的学生纪律事件
        三、抢米风潮、辛亥革命与学潮事件
        四、民族主义运动背景下的学生运动
        五、复校与立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第二节 中国化与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一、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二、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三、基督教色彩的终结:雅礼会离去和政府的接管与改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中学与大学教育
    第一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
        一、前期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1906-1926)
        二、中学恢复后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1928—1951)
        三、简短的总结
    第二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课程教学
        一、前期的课程与教学
        二、中学恢复后的课程与教学
        三、简短的总结
    第三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师资状况及特点
        一、建校初期的师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二、中学恢复后的师资状况
        三、雅礼中学的中外教师群体及其特点
    第四节 雅礼的学生管理及中学领导者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一、严格的学生管理
        二、雅礼中学的领导人及其办学思想与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医学教育
    第一节 湘雅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一、初创到停办时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二、恢复后至抗战迁校前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三、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第二节 经费问题与湘雅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与经费来源
        二、恢复后至抗战迁校前的经费状况
        三、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经费困难与应对策略
        四、分析与总结
    第三节 湘雅的课程、教学与师资状况及其特点
        一、课程、教学与师资的发展概况
        二、课程、教学与师资状况的总体特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影响
        二、在教学法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影响
        三、简短的总结
    第二节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社会影响
        一、学校自身的社会影响
        二、毕业生的规模、流向与成就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总括性分析与基本结论
    二、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及研究前景展望
附录
    附录一:雅礼会在华各教育单位课程表
    附录二:1951年前雅礼会在华机构历任教职员名录
    附录三:主要中西人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四、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鲁国尧教授访谈录音整理稿[J]. 鲁国尧,张宜. 北斗语言学刊, 2018(00)
  • [2]绿色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科技风险治理研究[D]. 张灏.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3]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 耿淑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4]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道教生命观研究[D]. 连遥. 吉林大学, 2006(12)
  • [6]网络参考工具书资源及检索[J]. 刘庆文,胡翔.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6(03)
  • [7]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朱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8]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D]. 赵厚勰.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9]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浅解[J]. 纪小龙.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06)

标签:;  ;  ;  

分子生物学常用术语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