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责任、自我反省与提高校长管理能力的思考_反思论文

明确责任、自我反省与提高校长管理能力的思考_反思论文

明责,察己,反思——谈校长管理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能力论文,明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校长。在学校内部,虽然有党组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对校长进行监督,但最重要的还是校长的“自治”。要管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先管好自己,发挥自身在校本经营中的最大潜能,才能为教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说明人要自知是不容易的;把自知称之为“明”,说明能自知的人是充满智慧的。校长实施有效的“自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一、“明责”是落实管理的前提

       我曾参与对一所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其中教师对校长反映最多的是:“我们的校长像个教导主任。”在考核中我们了解到,教师的岗位安排、班级教学人员的搭配都是校长说了算,教研活动几乎都由校长亲自主持,校长还常为请假教师代课……我也曾听过某县实验小学一位副校长的“牢骚”:“名曰分管教学,实则闲人一个!”另有一位校长却说:“我把权力基本都交给手下,有人替我撑着,自己图个轻松。”

       校长权责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自知”。作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校长要有“自知”,必须“明责”,“责”不明则无所“治”。“明责”,就是要通过对校长角色的认识和把握,明确自身的责任,履行岗位的义务,并在角色认识和自我改造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素养。身为校长,首先要明确校长“是什么”,其次要明确“做什么”,而后才能确定该“怎么做”。国家教委于1991年就提出了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岗位要求:①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②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③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④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⑤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5条内容不足400字,承载了校长的主要责任和能力要求。然而,从前面提到的几位校长身上,反映出的是“一把手”的不“明责”,进而引发角色的错位。

       校长的“明责”,除了上文提到的“领导、组织、配合”,还要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内部来说,校长应统一班子成员及全校教职工的认识,协调各部门、各处室、各年段以及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大队部等群团组织及其成员的关系,以形成合力,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外部来说,校长应调动和利用社会上对学校有利的各种积极因素,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处理好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关系;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调动家长的助学积极性。尽管大多数校长此前可能是副职,或许之前还担任过中层岗位,但走上校长岗位就是一种责任的变化。有些校长仍然固守原先“配角”的“局部管理者”的身份,仍然以管理客体的姿态参与学校活动,就是对自己的不“明责”。如果校长“大权独揽”、搞“一言堂”,让手下成为“闲人一个”,或者不闻不问,做个“甩手掌柜”,都是不“明责”的表现。明确责任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责任不明学校管理从何谈起?

       二、“察己”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校长的“自知之明”,不但要“明责”,还要“察己”。校长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等;要跳出自我,观照自身,不仅要熟知自己的优点,更要知道不足。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逐步成长。有的校长,光听好话,不听劝解,最后在一片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把学校管理得一塌糊涂。我熟识的一位校长此前接管了一所优质学校。虽然他有能力,有魄力,管理也尽心尽职,但他“察己”不足,个性很强,做事比较固执,难以接受不同意见。他对下属的要求是:“决策即使错了也要执行,执行后有问题再说。”这就常常导致管理层与执行层的不协调。接任校长三年后,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下滑,教师、家长有意见,社会不认可。最后,他也只能被调整到别处。

       当然,一个人要做到“察己”是不容易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说法呢?我以为,“察己”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是对照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冲动,这是一种内力“察己”。譬如有一位校长是美术学科的带头人,由于专业的缘故,他自感对其他学科尤其语文、数学是外行。于是,他平时特别重视参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经常思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渐渐地,他参加不同学科的听课、评课能做到不说外行话,并能以跳出美术专业局限的视野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教师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确实,校长不可能全能,也难以做到“一日三省吾身”,但是经常对照、检点自己的不足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警醒自己,明确提升方向,调整自己的思路与行为。二是倾听不同声音、搜集反面意见,这是利用外力推动“察己”的有效途径。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当局者”产生某些“迷”的状况也属正常,让“旁观者”帮助理“清”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策略。

       此外,客观审视学校也是校长“察己”的重要一环。当好校长,或者说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熟悉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熟识学校的基本情况,还要深谙学校的优势与不足、传统风貌、发展方向、领导班子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精神、学生的发展状况等。这样,对学校的全方位工作和情况了如指掌,校长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三、“反思”是优化管理的关键

       校长的“自知之明”,更需要经常性、及时性的反思,不断地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自“知”自“明”。校长在反思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履责行为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应对哪些要素实施管理,这些要素具有什么特点,采用的方法、策略是否有效,管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应该怎样克服和解决等。通过及时调整,校长能够提高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校长的反思必须立足于学校的管理实践。一位优秀的校长无论是面对成绩还是遇到挫折都会认真反思,形成对自身、学校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改变不恰当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式。比如,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要领导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校长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学习者,能否深刻领会新课改的“人本”思想、“以德为先”的实质和精髓;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合作者,能否与师生、与家长、与社区人员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研究者,能否研究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学校文化;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服务者,能否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各方面素质;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激励者,能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经营者,能否充分利用人、财、物、时空和智力资本,盘活资本存量,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校长的反思还应有强烈的法规意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现在有些问题在过去并不是问题,这所学校的问题可能在那所学校就不是问题。如果校长固守原有的眼光和不变的思维,也是不“自明”的表现。

       反思应该贯穿于学校管理和校长成长的全过程,也就是要贯穿于校长履责的全过程。一次反思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反思开始。校长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才能在思想上逐渐转变,日臻成熟;才能不断加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积极稳妥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实践的合理性;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标签:;  ;  

明确责任、自我反省与提高校长管理能力的思考_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