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权力失控的制约措施_公共权力论文

转型期权力失控的制约措施_公共权力论文

转型时期权力失控的制约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力论文,时期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越来越需要政治体制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因此解决 社会转型期权力失控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权力作为一种力量,是组织控制社 会和个人的力量,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安乐,又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权力一旦突破了既定 的界 限和范围,就必然滋生出各种“权力病”,就会产生集权专断意识,滋生官僚主义,削弱政 府职能,从而降低行政效率,破坏党群关系,阻碍民主化进程,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 铲除这一顽疾,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政治家对此开出过“药方”。近代法国政治学家孟 德斯鸠所开的“分权制衡”的药方,对其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病”的防治有过很大的影 响 。几百年的实践证明,孟氏的“药方”顶多只能起一种“止痛剂”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必 须充分把握权力运行规则,构筑权力制约层次结构,建立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样对权力 失控的制约才会有可靠的基础,才会有衡量运行状况的实在尺度。

一、充分把握权力运行的规则

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既是法令,代表国家的意志,代表政策、法律,代表人民 的权力,又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权力能为社会谋取福利,而滥用权力又能谋取一 己私利,侵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权力的运作时必须在一定规则的指导 下 进行。

1.依法用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权力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直接运用公共权力的人 毕竟还是人口中的少数,虽人数不多,但握有庞大的公共权力。如果权力运用没有规则,就 必然导致权力失控,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法规原则,把依法用权作为权力运 用的重要准则。依法用权主要包括依法规定权力,依法委托权力,依法回收权力。依法规定 权力就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的根本大法来确定制度,并以此为依据确定 权力结构,进而根据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及其制约与协调关系规定权力。达到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办事有统一的标准和既定的程序遵循,堵塞各种漏洞,确保国家的各种权力在法制 的轨道上合理运行的目的。依法委托权力就是人民通过选举法规定确立选举制度,并以此为 依据确定选举原则,进而遵照普遍、平等、定期、差额、自由、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投 票选举、委托权力。依法回收权力就是人民通过规定来确定罢免制度,并以此为据确定罢免 程序,进而按照听取意见、开展讨论、付诸表决、公布于众等程序收回权力。正如列宁所说 :“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构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 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1](P120)为了确保我国公共权力能够得到 正确 而有效的运用,确有必要加强有关权力运用的立法与执法工作,以保证公共权力在法制轨道 上有规则地运行。

2.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集中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和体现,权力运行时应坚持民主与集 中相统一的原则。权力运用的过程包括决策与执行两个基本阶段。决策过程必须遵循民主化 原则,就一般人而言,个人的智慧总不及众人的智慧,为了提高决策的创新水准与正确程度 ,唯一办法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特别是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决策时,人民群众的参与有 利于利益的均衡,使决策能够照顾到各种不同人员的利益。执行过程则不同于决策,它追求 的主要是效率,一般来说执行权力不宜分散,应适当集中,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将权力集中 在主要领导手里,强调一级指挥一级,下级直接对上级负责,以保证执行决策的高效率。同 时在权力运用过程中,决策与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民主决策是集中执行的前提,而集中 执行则是民主决策的方案得以实现的一条必要途径。因此,坚持民主集中制制约权力失控是 十分必要的。

3.公共权力只能用来谋取公共利益。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从本质上说,来源于人民,是 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但公共权力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就性质而言, 它是公共的,另一方面,就其运用而言,它又是通过个别人员实现的,这就为公共权力谋取 个人利益留下了可乘之机。如王宝森等腐败分子就乘此弄权。但凡是违反公共权力的本质 而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人,必将受到公共权力的惩罚,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因此,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必须用公共权力来为广大民众谋利益。

二、构筑权力制约层次结构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P256)按 照这个要求,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权力监督的结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监督结构是十分 必要的。

1.切实保障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我们过去注意立法权,而忽视发挥对政府日常工作的监 督职能。因此,要增加人大监督的力度,同时制定有关监督法规来确定人大的监督职能,建 立各项监督措施,提供监督的法律依据;还要改善提高人大成员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活动能力 ,以利他们不负人民重托。

2.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性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党对政府监督的 前提在于加强党内监督。针对我国国情,除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外,一 要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考评、党委工作程序等民主制度;二要确认党内民主监督是上下 双层的导向;三要完善纪委监督制度,使党内纪检的地位、作用、权责、手段、程序和保障 都明确,提高党内监督的公开性。

3.强化行政监察。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行政监察主要是开展廉政建设 、决策监督和工作绩效监督,应走出一条效能监察与廉政监察相结合的路子。因而行政体制 要强化这些工作重点,防止腐败和惩治腐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证决策的正确 实施。当前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地方、基层监察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自上而下的监 督关系与体制,减少其他机关及中间机构的干扰,保证监察整体结构的协调和谐。

4.拓展社会性参与式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性参与式监督在行政监督中的辅助作用,就必 须 随着民主和法制的进程逐步拓展。社会性参与式监督,具体来说应拓展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积极性。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的监督是一种横向的和自下 而 上的监督,是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具体体现,要切实采取措施健 全民主党派进行监督的机制,吸收他们走上政府领导岗位,参与讨论,共同协商。

2)动员社会团体参与监督。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联系人民 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们各自代表着那些部门的群众,能够直接了解群众的情绪,听到群众 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有组织、有纪律地对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因此,要充 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动员他们参与监督。

3)激励和保护人民群众的主体监督功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历 史也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可以这么说,人民群众在整 个监督机制中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对于权力失控的最根本的制约来自人民的监督。邓小平同 志特别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主张“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2](P210)正基于此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 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 申报、控告或检举的权力。”在拓展社会性监督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 群众通过询问、批评、建议、举报、申报、控告等形式进行监督。让人民群众积极参加转型 时期的矛盾分析与事务管理,有助于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治国的战略目标,也 有利于解决公共权力失控等问题。

4)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新闻媒体主要有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随着现代出版 和通讯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它具有公开性、速 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一但进入新闻传播媒介,就能迅速为全国乃至全 世界所知晓,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通过新闻媒体来加强行政监督,揭露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及其工作人员的重大违法失职行为、官僚主义恶习和行政机关低效率等存在的问题,支持监 督主体对行政活动的缺点开展批评,并教育其他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 戒,以达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例如:《长江日报》的《人与社会》周刊开设的“我 是公民”栏目就有一定的创新与现实意义。[3]但当前新闻报道的禁区和限制仍然很多, 特别是在某些敏感的问题上不敢说真话,为此,必须尽快制定新闻法,确保新闻记者采访自 由和新闻媒体的报导自由,保护记者与媒介的合法权益。

5)创造良好的政府监督环境。良好的监督环境是政府监督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创造良好 的监督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廉政建设。用具体的纪律、法律规范国 家干部使其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第二,提高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各级政府都要在保密法的 前提下公开设置职权、政策、程序及办理依据、时限和结果,为年终考核、晋升职务作为主 要依据。第三,开展行政诉讼。既要防止被告打击报复,又要保护原告不受压制和迫害。第 四,建立行政协调与反馈制度。既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打破部门职能垄断,改进行政决策 方式,又要搞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部署,执行新的计划,提高行政应复能力。

综合上述,转型时期制约权力失控的层次结构可以归纳为:第一层次是人民直接对行使权 力的一切机构的制约;第二层次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制约作用;第三层次是作为执政党的 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民主监督;第四层次是各级政府、司法部门及相互间的制约;第五层次是 新闻媒体监督。

三、提高认识,实现观念转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世界观在党的原则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的事业 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而党的干部只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因此,我们在权力运作时,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 现以下三个转变。

1.实现从授权向竞争上岗的转变。所谓授权,就是下级从上级那里获取一种法定权力,在 我国授权方式主要有转任、调任、轮换等。授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性权力和从属性 权力获取的一种基本方式被保留下来,而且被广泛运用。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的素质的 提高,单一的授权形式完全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应该更多采取考任、竞争等方式获 取权力。实现从授权向竞聘方式的转变。

2.实现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我国是一个政治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权力和官位在我 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人们重视官位与权力,才产生了“官气”之 风。开会有领导人到场才有气派,开业有领导人祝贺才够档次,开工有领导人剪彩才够重视 ;官本位另一种表现就是无论什么组织都与行政级别挂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 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 为理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又要体现我国所处 的国内外环境及任务的变化,身体力行实现“三个代表”,实现、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 益,把“三个代表”化作自己的具体行动,彻底杜绝“官本位”的观念和“门难进、脸难 看、事难办”的现象。领导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从根本上实现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3.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我国是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有法不依、执法犯法、权大于 法、言出法随等人治现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但我们必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以 法治国,就要求政府的任何政策与行为都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要求依法管理社会事务 。要求政府面对市场经济,必须规范自身的行为,加强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减少以 言代法和人治的随意性。

标签:;  ;  ;  ;  

转型期权力失控的制约措施_公共权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