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结构和意识有哪些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新变化论文,意识论文,结构论文,有哪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认识变化中的工人阶级主体结构
在当前公布的众多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中,产业工人的经济实际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一般都排在其它阶层和群体的后面,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人阶级的主体结构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那部分富裕群体会不会成为新的有产阶级?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资产比率的不断增加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基础和工人阶级的主人公地位?对此,仅就个人近年来的研究理解阐发几点看法。
(一)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层级结构的新变化并不说明工人阶级主体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暗示着新的阶级和阶级关系的出现。同时马克思也承认阶级结构内部的层级变化,在今天我们称之为“阶层”的变化均产生于对经济基础的认识,即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财产关系是马克思解释社会变迁和阶级结构变化的基本条件。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取决于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没有改变,我们的经济制度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引发工人阶级内部结构有大的改变。
现在没有像一些人描述和预测的那样,中国的阶级结构变化很大,社会两级分化严重,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一个新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只存在工人阶级内部,除了有一个高收入群体外,还有一小部分人分离出去,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老板,但他们的数量有限,至多可以称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不应称其为“中产阶级”,更不能定义为新生的资产阶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尽管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但他们付出的管理费用,风险费用和社会费用较大,特别是在政治方面,尽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有政治的进取意识,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松散的利益群体,也还没有形成阶级的主体意识和阶级的归属感。
(二)商品社会中的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仍是无产者,尽管工人阶级中的部分工人群体占有企业的一些股份,这仅是一种分配制度的改革,并非是身份地位的改变。
在部分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些企业把公有制企业中的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以股份形式分给、出卖或奖励给劳动者,使“劳者有其股”,这作为一种企业改革的探索是可行的,但决不是把国有企业的全部财产化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公有制是指全民所有制,对每个人而言是一种公有财产的“间接个人所有”,或者是更高形态上的个人所有。因而,企业职工所持有的股票也是一种间接个人所有的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股者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赢盈全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本人并没有因持股而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由此看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型的现行经济体制下,经济制度和财产关系仍处于适应和调解过程中,工人阶级内部的阶级和阶层分化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即使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再度增长,亦不能在短期内改变阶级的主体结构。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并向更高的阶段发展需要资本和财富的积累,更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尽快提高及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健全。工人阶级当中的一部分先富起来,取之有道,应看是一种阶级的进步。在当前生产力仍不发达的中国,要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怎样认识工人阶级主体意识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很强,除少数企业家群体中的人和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管理及技术职务的人有“阶级离心”的倾向,很少有人讲自己不是工人阶级。他们劳动目的明确,劳动态度端正,对职业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即主人公意识、集体意识和阶级的使命感意识都很强。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从政治意义上讲,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阶级结构没有重大变化,因而工人阶级的主人公地位也不会动摇。然而,约在1/3企业尚未脱困,改制尚未完成的国企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确有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人公意识谈化,劳动自觉性减弱。第二,集体意识弱化,小群体意识增强。第三,阶级使命意识淡薄,失落感增强。这些必然会造成工人阶级在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压抑,导致阶级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因此,如何加强工人阶级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提高与培养,是当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