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莱山初级中学 264003
中学化学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在科学探究中,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解科学的本质,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并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根据教育学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深化理解,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现行教学中,学案助学——自主研讨——教师点拨——构建网络——课堂检测教学模式较为流行,在导学案的引领作用下,经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启发点拨完成知识学习并构建知识体系,最后通过检测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赞同“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模式只是课堂的外在架构、一种表象,课堂的实质即课堂内涵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追求目标。
一、核心素养思考
国家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是在解决复杂、不确性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或能力,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在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进行核心素养渗透,如“情景导入”中关注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在“知识梳理”中灌输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在“构建网络”中发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自主研讨”中进行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教学中学会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问题,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凸显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学科观念思考
学生总有一天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们会逐渐淡化甚至遗忘学过的知识,真正伴随他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大脑浅层记忆里的知识,而是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最本质的东西,即化学基本观念,它是学生在理解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代表化学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比具体化学知识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
教学中,虽然要注意知识的学习效果,但不应以知识为本,而是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通过情景设置、问题背景、知识价值、学习过程等,学生主动建构、经历思维加工,在知识层次的推进中发展深化化学基本观念。化学知识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如各种类型的试题中蕴含的学科观念,结合时事新闻、科技发展等传播化学的学科价值,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深化理解物质的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在实验探究中理解物质的变化观及能量观,当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背后,理解掌握化学基本观念就会水到渠成。
三、德育教育思考
教育与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谓教学,但教学始终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如果没有高尚品质、良好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智商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德育教育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落实德育教育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智育德育并重,构建智育为表象、德育为内涵的课堂成为必然。
在化学课堂上,如果不能发挥其德育价值,化学学科的价值就会缩小一半,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策略思考
1.以化学服务于社会、改善生活为落脚点,构建以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创设多种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将纯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学习过程的简单化、学习内容的复杂化。
2.设置教学内容时,注意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把握住每一个知识的生长点,科学预设每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点的成长与联系,促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把新的信息、方法与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有思维含量、更有深度,并且及时总结获得新知。
3.教学中,既关注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照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开展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突出学习中的主动性、互动性、广泛性。
4.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最有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在于技能掌握、能力提高,在于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科观念的形成,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三分构思、七分落实,无论教师的设计多么“高(明)大(气)上(档次)”,如果课堂落实不到位,或者学生不买账,那么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是无效的,一切设想都是空想、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论文作者:石纬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化学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观念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