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住宅建筑模式已经成为了主流建筑模式,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人们对于高层住宅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为了能够设计出舒适、布置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建筑,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切实地把握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和原则,提高建筑的环保、适用和经济性能,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原则
1、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和传统的低层单体建筑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高层住宅建筑通常是以规模庞大的小区建筑群为基础,设计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是为人们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并且要求建筑的功能齐全,能够保障居住者安全、舒适、幸福地生活,而不再是提供简单的居住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有限的建筑面积的利用率,这样就可以显著减少住户的公摊面积,切实地增加住户的得房率;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如何确保住宅建筑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是设计规划中的难点,一般情况下,在保证南北通透住户通风、采光良好的前提下,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从而兼顾全部居民的采光、通风需求,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住户体验的舒适度。此外,设计技术人员还应该运用人文、美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地利用公共区域,提高整个高层住宅建筑的审美感,提高住户的满意度,设计规划人员还应该兼顾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使整个高层住宅建筑群呈现时代化的显著特点。
2、高层住宅建筑的案例分析
2.1 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市XX区某工程高层住宅建筑群为例展开全面的分析,呈现由北向南的走向,点式和双拼相结合的布置方式,用地面积约为358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658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276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37002平方米,地下设置一层车库,层高约为3.7米,高层住宅建筑第一层的层高约为4.25米,标准层层高约为2.8米,容积率约为3.25,建筑密度约为28.12%,绿化率约为33.52%,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2.2 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及构思
2.2.1 设计理念简述
本工程在遵循控规的基础上,力图建设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高层住宅小区,着重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兼顾基础设施配套完整,设计出生态、节能、环保型的居住小区。
2.2.2 布局设计原则
在进行本工程的布局时,设计人员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通过点式和并列式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在小区中心设计出环境优美的花园,适当地布置景观水池,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区土地利用率;第二,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地重视小区的整体性,使人们能够和邻里全面地接触和交流,在公共开放的空间,可以开辟出多块自然轻松的交往空间,进而建设社区关系和谐而又具有文化內涵的社区氛围。
2.2.3 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该建立小区沿街景观绿化带,这样就能够极大地环节城市主干道对人们住宅区的负面影响,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小区道路和建筑,人和车之间都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第二,中心绿化可以在半地下室的顶板上,为了营造出优美的小区环境,可以以人工景观为主要模式,以此向小区四周扩散开来,小区的内部可以设计成为园林路相连接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形成多景观节点的效果,从而实现同一小区内景观变换的多样性。
2.2.4 人车分流的设计原则
由于本工程在小区入口处都设置了进入地下车库的进出口,那么机动车就可以不直接进行小区,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
2.3 总体规划布局
2.3.1 总体布局原则
本工程总体布局的原则是在满足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并且应该确保高层住宅小区建筑物南面的退缩用地红线大于6米,当小区建筑采用点式和双拼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时,应该做到空间规划收缩自如,留有适当的设计裕量。尤其是在小区的主干道侧设置小区的入口,在次干道设置机动车的出入口,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个小区交通的通畅性形成科学合理的人车分离系统。此外,在小区建筑能够符合消防要求、日照间距等的前提下,还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小区的容积率,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的占地总面积,最大程度地扩大绿化的面积,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2 功能分区原则
在进行小区建筑功能分区规划时,小区住宅建筑应尽可能地布置在地块的周边区域,并且采用点式和并列式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空间统一的协调性;当规划小区沿街商铺时,设计人员应该注意为小区居民配置相关的生活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充分系利用小区土地的价值,并且为人们营造出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人们居住的满意度。此外,设计人员应该在尊重小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的轴线设置,尽可能地用半圆形或者袋装来规划绿化用地,并且应该将住宅之间的绿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针对不同的建筑空间使用不同的环境设计模式,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多样化地雕塑、设置适当的景观小品,从而丰富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
3、设计要点布局
3.1 规划布局
小区大门外沿线商铺和其他基础设施作为小区的天然围挡物,有效减少钢筋水泥作为围墙而造成的空间和资源的浪费,小区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化,视线内的障碍物也会更少。另外考虑到住户的采光需求,小区采用合理的技巧使得每户住房都朝南,阳光直射的时间有效地延长,住户的居住幸福感会大大提升,而且可以将小区花园内的植物景观一览无余。
3.2 地下室设计
本方案在设计地下室的时候,主要考虑到建筑成本和使用效率、以及地下环境等问题,建成半地下室车库,这种类型车库的优势有.
(1)有效控制地下室的挖掘成本在更加低廉的范围内,主要是降低了土方开挖量和设备的投资,使车辆在最近的距离内就能停靠车辆,提高了地下室的经济效益。(2)交通条件更加趋于安全,对于安全死角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使人行通道更加简洁,扩大车库的可使用空间,提高车库的利用率。(3)可以改善地下室的内部环境,实现内外景观的共享,使地下室潮湿封闭的环境得以改善,并改善地下室采光差的问题。(4)外部造型设计。建筑物的外部造型换机设计上,主要是走简约风,不在外墙上做过多浮夸的装饰,只有简洁的线条和纯色的外墙。另外在每层的阳台处都设有景观观赏处,从阳台就可以俯瞰小区的景观,还可以扩大住宅的利用面积。在外墙的粉刷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是选择仿石材和真石漆,迎合市场的主要潮流,呈现出北欧简约的建筑风格。(5)道路交通与竖向设计。小区内部和周围交通的设置上充分从人文角度考虑,分别设置了车道和人行道,做到了人车分流管制系统。车行路主要采取的是S型包围式道路,根据住宅建筑的走向,延伸到每个独栋的门口或者地下车库的入口,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行車距离,也不会和人行道路产生重叠,导致双方通行受阻;步行道路从小区正门口延伸到每一个板块内部,主要涵盖住宅区、公共服务区、景观区、物业区等等,使各个组块之间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提高整体的统一性,各个板块之间人行通道互联互通,步行距离控制在最短的范围内,实现真正的人车分流。另外在交通系统的建立上,合理安排了地上的行车路线、步行路线和地下车库之间的通行路线,设置的半地下停车场能够有效协调住户和停车位占有比例,并且会减少地下车辆对地上行人活动的影响,提高地上行人的安全保障,使得停车活动也更为高效。半地下停车场促进了地上人行道路更加简洁通畅,充分考虑到了上下班拥堵现象,人车之间的界限十分明了。另外,半地下的设计还可以改善地下环境的压抑性和封闭性,采光和空气的流通会得到改善,照明设施成本还会有效地降低,还可以减少车库人员巡逻的精力,减少业主公摊的地下室照明通风费,提高业主的居住满意度。(6)绿地景观设计。绿地景观在本小区中起到了贯通各组块形成一个整体的作用,是从住宅区到公共设施区的一个过渡场所,既有美观作用,又能起到建筑作用。各个景观之间保持同一个风格基调,但是又不尽相同,大小上做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形成绿化带、入口景观、水景景观等多个不同功能划分的景观区域,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观赏特色,将本住宅区打造成为区域内最有人文和艺术特点的招牌住宅区。
4、高层建筑的现实意义
当今大城市的面临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就是人口爆炸,过多的外来人口对于本城市居住环境和各种基础建设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居住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满足更多人的合理住宅要求是近几十年来建筑行业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当前住宅紧张的现象,分担了地面交通压力,舒缓了交通荷载。但是在高层建筑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建筑物的密度过大,超高层建筑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人员疏散有问题,另外还有高层建筑外部采用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住宅建筑的发展模式已经由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发展的趋势转变,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居住功能、安全性能、经济性能和节能环保性能已经成为了核心设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生活理念的额改变,进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俊梅.关于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及对策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5):56-58.
[2]邢丽.小区住宅建筑设计的建议及发展方向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7(21):34-35.
[3]臧辉.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理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7(8).
论文作者:刘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小区论文; 建筑论文; 景观论文; 高层住宅论文; 地下室论文; 约为论文; 布局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