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汲取历史上的优秀广场设计经验,也要认真分析现代建设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特点,更要重视通过城市广场景观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精神。设计优秀的城市广场不仅要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多重作用,更具有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对策
1、城市广场发展概述
城市广场的产生、发展可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市的高度文明必然带来城市广场的高度文明,换句话说,城市广场的发展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集中表现。
例如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是由于古希腊有着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及古希腊本身具有的温和的气候使得人们更喜欢在户外活动。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同时广场之布局也反映了希腊时期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之经济文化特色。到了中世纪时期,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拥有匀称得体、充满魅力的广场,城市广场俨然已经成为意大利城市空间的“心脏”,甚至有学者称,“如果离开了广场,意大利城市就不复存在了”。“高度密实”是中世纪时期的城市空间特征,再伴随着教堂、修道院和市政厅的建设,人们慢慢感觉到需要有匹配的开放空间供人们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于是广场的雏形出现了。这个时期的广场特点是:“围合性良好,规模尺度适宜,与周边建筑的连续性强,并且地点多位于城市中心。”著名实例有锡耶纳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
2.1、地方特色原则
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应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地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地域文化方面的因素。
地理条件方面,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一个最简单的地理应用,中国北方城市文化活动广场在空间构成方面,应强调整体环境的日照关系为主。而就南方而言,则强调整体的遮阳效果为主。
地域文化方面,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需突出本地区的社会特色。即体现人文特征和历史文化。继承一座城市的文化命脉,才能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避免出现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的状况,从而增强广场形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2、兼顾效益原则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必须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城市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多个方面。
2.3、突出文化原则
城市文化活动广场,是以满足人们社会公共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以专业或民间团体形式出现的艺术性表演活动;(2)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以及地方性的体育表演活动;(3)为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而开展的科普教育主题活动;(4)为提高全民素质而开展的科普教育主题活动;(5)为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而开展的益智休闲活动;(6)为提高消费理念而开展的商业文化宣传活动等多方面的文化生活。
2.4、彰显个性原则
城市广场的个性,需深度挖掘民俗民风,将民间的文化瑰宝引进广场,展示地方特色,吸引不同层次的市民共同参与。
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思路分析
3.1、定位精品化,强调硬质景观构建
雕塑是现代广场设计中常见的设计内容,也是形成城市广场艺术的核心内容。将雕塑设计内容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心,可以为城市结构空间搭建起独特的艺术魅力载体。在人们观赏、游览广场的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前景预留想象空间,使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产生具象化内容;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更好地产生情感上的精神共鸣,达到设计的最初效果。
例如,在主题雕塑的设计中,应直接、大气、生动地传递艺术内容,并在功能上,承载着对于历史人物与文化背景的纪念。以上海人民公园的主题雕塑为例,将五卅运动的纪念碑(如图 1 所示)作为设计的核心,并将“五卅”这两个字作为雕塑的主体,在呈放射状腾飞的过程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
图1五卅广场
3.2、突出人性化,调节软质景观分布
城市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绿色植物与水体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相应植物的生理特征,在季相变化的同时保证广场景观效果,使软质景观的分布更加合理。
①在城市广场的景观植物配植中,应重视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在与行道树,其他环境绿植相互配合的同时,形成动静有致的默契,产生并放大观赏效果。②在景观构成中,植物的配置与设计,需保证与应用的园林小品与基础设施相互协调,使整体的设计节奏形成完整的韵律。③在广场的配植条件的空间分布上,应尽可能地错开植物的观赏期,使城市广场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内容,更好地丰富其观赏性条件。
3.3、明确时代性,实现设计内容升级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对于美学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空前的“挑剔”。因此,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中,必须将这种需求作为核心内容,在构建景观环境的过程中,尊重人们对于现代审美的客观需求,并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将城市的优势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例如,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标志性特征,把壁画、自然环境、文化符号等多种元素融入到建设中。将广场景观的设计内容,打造成城市艺术的复合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传统的设计元素与经验内容进行整合,并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展现出新的文化特征。
3.4、人性化设计
现代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己是主流,广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以从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上实现对人的关怀。①生理需求的满足。人能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的生存环境,而且总是希望周围的生活环境能更加舒适宜人,在设计城市广场空间的景观时应尽可能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考虑对人们这一心理的满足。努力营造一个风光无限,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的景观环境使人们置身其中感到一种惬意与享受。②心理感受的认同。一个城市广场,不同的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时间不固定,活动停留的时长也随着个体喜好与心情有长短,这样一种状况看似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同一广场内不同区域因其景观设计不同所吸引的人流量差别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获得人们心理的认同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③精神需求的满足。人类是大自然造物者的杰作,即使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人类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地一丝渴望也足以引起人对自然地精神依赖与需要。因此人们总是尝试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以寄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精神追求。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总之,城市广场是大众群体聚集的大型场所,也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当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开放空间,是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性、最具活力、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广场就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追求创新和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性表现。
参考文献:
[1]杨毅,陶萍,杨慕然.山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与思考——以十堰广电传媒中心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09):83-86.
[2]王文然. 城市广场中步道景观的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论文作者:王硕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城市论文; 广场论文; 景观论文; 文化论文; 空间论文; 内容论文; 精神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