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物价走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年论文,物价论文,今明论文,走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物价会在今年较低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很大,全年物价将继续在低位运行。”
上述分析来自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分析预测高级顾问、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在综合各部门信息并对今明两年国内外形势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梁优彩认为,今年全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将在-1.5%左右,消费价格指数为1%;1999年这两项指数大体在1.5-2%和3-3.5%之间。
这一判断与中国社科院所做的'98秋季预测及“中经网经济评价中心”所做的物价走势模拟分析不谋而合,后两者对今年零售物价指数的预测都在-1.5%至-1.7%之间,认*
“全年零售物价水平绝对不会超过5%,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为零。”综合分析各有关政策后,梁优彩作出如下判断:抑制通胀不会成为1999年经济工作的主要问题。
日趋平衡的总供需关系,逐渐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集中出台的众多改革措施以及消费环境、消费心里的变化,成为近一年物价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自去年10月份我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值至今,物价负增已持续达一年之久,涉及11大类商品,5大类消费品。截止到今年10月,我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7%,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跌,在我国尚属首次。鉴往知来,有关人士对我国近一年物价持续走低的原因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明年的物价走势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把握。
首先是宏观大背景使然。中经网经济评价中心张根明认为,当前价格水平下降,是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明显改善的必然反映。
目前我国已有97.3%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在市场对资源的相对合理配置下,总供给与总需求日趋平衡,极大地改善了以往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国内贸易局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在601种主要工业品中,已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产品,大部分工业品已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为今年物价持续走低的重要背景。
其次缘自居民收入减缓及收入差距的扩大。正如社科院经济所戴园晨所言,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预期的强弱变化,取决于人们对收入的预期。我国1997年居民收入增幅明显低于上一年,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1997年的实际增幅仅为3.4%,比上一年回落了5.6个百分点,今年1-3季度的现金收入又只增长了1%。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亦不乐观,加之下岗及潜在下岗压力,使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偏淡,尽管银行一再降息,不少人仍会选择储蓄,以备将来之需,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积极消费。
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样制约消费增长。高收入阶层在住房、汽车等方面已基本得到满足,缺乏进一步的消费动力;比较活跃的中等收入阶层目前仍处于消费断档阶段,一般家庭耐用消费品已得到满足,而购买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的实力和机会尚不成熟;低收入阶层(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则明显表现为消费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5%,尚处于贫困和温饱的边缘,城镇下岗职工的生活亦不富裕。
改革与发展的矛盾对消费增长形成制约。目前进行的住房、教育、医疗、国企、金融及机构改革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石。然而,梁优彩认为,众多改革措施集中出台,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人们只知道以后的住房、养老及子女教育将更多地依靠个人支付,但由于改革的进展及透明度问题,人们无法量化自己的未来支出;加上职工日益增强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使得消费者未来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5万亿元,同时股票、债券也吸纳了社会大量资金。
亚洲需求减缓、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有关资料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亚洲需求减缓,致使原有的全球供需平衡被打破,国际市场价格亦持续下跌,两年来包括粮食、基础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降幅都在6%左右。由于出口受阻,国内一些企业的产品转入内销,给本以饱和的国内市场又凭添了压力,甚至引发了低价倾销、恶性竞争,这在钢材、平板玻璃等行业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此外,连续三年的粮食丰收、“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及农村基础设施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等,都对去年以来物价持续走低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续影响明年的物价走势。
影响物价走势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新的启动消费政策
分析明年的物价走势,中经网经济评价中心张根明认为促进与抑制明年物价回升的因素并存共生。
促进因素:主要来自国内,目前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将会逐渐反映到物价指标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已使粮食价格上升;洪水灾害将可能影响秋收、疏菜和秋菜的生产,进而可能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随着房改方案的出台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会有较大幅度上升,并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抑制因素:主要包括总需求不足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市场疲弱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持续,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促使物价走低;居民对于未来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的预期心理加剧,将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使需求不足的状况难以改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物价继续走低;而从供给结构方面来看,工业生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需求的变化,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格局不会有较大的改观。
上述分析以外,目前正在酝酿阶段的启动消费政策也将对明年物价走势产生影响。
按照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的预测,明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将在1.5-2%左右,与今年相比约上涨3-4个百分点,趋势为小幅缓慢回升。梁优彩认为,即便这样一个幅度,也建之于一些启动消费的措施能够在政府推动下出台并陆续到位的基础上,明年零售物价指数达到5%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而不存在恶性通胀的可能。
梁优彩介绍的所谓启动消费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加快住房改革,使百姓对未来的支出预期明确化;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管理;将增加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补给低收入及下岗员工,增加其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积极消费增长;扩大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扶植乡镇企业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和金、财政部综合司处长汪义达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还在上述建议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增加城镇低收入职工收入;改善农村消费条件等主张。
作为一种共识,谈及明年的物价形势,记者采访到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几乎都要讲到“启动消费”。因为在影响GDP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中,“消费”以往20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高达63%,中国今后要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今年投资和出口都已使尽浑身解数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依仗消费市场的启动来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以更好地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据悉,政府权威部门正在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部分“启动消费”政策明年可望出台。
物价持续下跌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但影响人们的投资信心及消费预期,不利于整体的经济增长,我国的宏观政策取向仍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物价持续负增长达一年之久,表明我国经济已出现轻度的通货紧缩迹象。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援引《华尔街日报》关于通货紧缩的一段论述指出:“通货紧缩也许会损害旧行业,因为它将迫使其以较低价格消除生产能力过剩现象,但却不会影响创新的技术领域,因为价格的下降将促进需求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目前看来,持续的物价下跌至少带来以下三方面的正面影响:
——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
——市场物价走低,有利于缓解城镇贫困职工的生活压力,为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社环境。
——市场物价走低,可以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可以使工业企业减轻中间投入成本负担,提高市场竞争意识,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盲目投资、抑制粗制滥造。同时,有利于流通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促进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欺诈行为和获取经营暴利。
如同通胀一样,以消费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跌为标志的通货紧缩同样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就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戴园晨认为,消费需求不足目前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而非局部。已有的3万亿元工业和商业库存,即便分摊给12亿人口,也已达人均2500元,这种全面的库存积压,无论是从地域、行业分布来看,还是就其所有制形式及产品结构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政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不仅使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下降,国家应实现的税收减少,市场信号失灵,更影响人们的投资热情和消费预期,降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进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刘国光也指出,价格总水平上涨并不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通胀和通缩的弊端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必须坚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方针,环绕一条合理的趋势线上下微动,一旦出现持续上升的“通胀”或持续下降的“通缩”,便启动微调措施予以调控。这样的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能够稳定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和信心,有利于刺激技术进步,杜绝过度投机,减缓分配扭曲,并为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因而应成为当前我国调控物价总水平的一项基本政策。
同时,目前市场价格总水平和具体商品价格的回落也是在前几年价格上涨,各种商品生产能力扩张,市场供应充足的必然反映,基本上属于对前几年一些商品价格不正常上涨的自然矫正,1993年—1997年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水平累计上涨68.8%,因此,目前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仍比1992年高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