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可持续发展律蕴涵的新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蕴涵论文,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6: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2)02-0022-04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律”认为: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虽然纷繁复杂,但它也仅仅是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孙系统,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不能过快, 而且必须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于这种经济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 展律”提出了以下五个主要观点:
1.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包括保持、建设良好的 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应包括 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 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
2.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 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全力防止地球生物资源的衰竭和灭绝,将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寓 存于生态系统之内,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3.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 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解决目前出现的全球性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控制由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系列重大灾害,是全世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4.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重新确立人 与自然之间、各代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清洁生产和无害环境或 有益环境的技术体系等。这是社会经济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关系。
5.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主要支撑。科学技术能够给 人类带来福音,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 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种矛盾,即科学技术发展既不能带来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又要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自身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 ,包括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宏观管理机制及科技内 部合理结构确定等方面,其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三是科学技术可持续 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科技进步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经济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后盾,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发 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到头来必然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倒退。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律所倡导的经济发展观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 经济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的哲学发展观进行再思考。
传统的唯物辩证法教科书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它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 “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通常用运动、变化、发展等概念一起来表述自 己的发展观,它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把变化理解为某种新东西的生成过程,即理 解为发展。”[1]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论,由于有革命导师的 论述,几十年来一直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所坚信。今天,当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再细究 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把世界看作是永恒发展的,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关于永恒发展 的科学”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说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他们只是讲世界是 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变化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表明这种思想,他说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永恒的 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2]在这里,恩格斯所讲的永恒,是指永恒运动,而不是指永 恒发展;而且这种永恒运动还是在循环中进行的,这种“循环”是不是发展的循环,恩 格斯也没有说。恩格斯倒是一再把辩证法看作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3]恩格斯 关于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的论述,到了列宁那里变成:辩证法是“最完整 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4]列宁之后,斯大林、毛泽东也都主张世 界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这或许是出于革命的需要,因为发展是革命的 理论依据。
可见,革命导师对辩证法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现在看来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变 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的理解上。传统哲学教科书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 是正确的,但它又把“变化”进一步理解为“发展”则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变化有两个 方向,一个是向有序方向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发展;另一个是向无序方向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衰亡或退化。既然变化有两个方向,那么,我们把世界看成是永恒 发展的就有失偏颇了。我们可以说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变化的,却不能断言世界是永 恒发展的。
变化是绝对的,是因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找不到不运动 、不变化的事物,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变化贯穿事物的全过程,因此说“世界是永恒变 化的”不会有什么疑义。
发展与衰亡是相对的,是因为发展和衰亡是事物变化总过程的两个相反的阶段,发展 只是事物变化总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贯穿事物变化总过程的始终,因此,具体事物 的发展是有限的。
具体事物不能永恒发展,那么整个世界是不是永恒发展的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从系统辩证法的角度说,整个宇宙是无限的系统,在无限的宇宙系统中,任何事物都 有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阶段,而且每个事物的发展和衰亡通常是不同步的,当一些事 物正处在发展阶段时,另一些事物则已经走向了衰亡,这是无限宇宙系统变化的总规律 。所以,恩格斯说:“宇宙中的一切吸引运动和一切排斥运动,一定是相互平衡的。因 此,运动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这一定律,就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宇宙中有一个吸 引运动,就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当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 切排斥的总和”[5]既然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那么,我们在逻 辑上就不能推出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或轨迹是发展。推理如下:
吸引就会聚集,聚集就会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就是发展;排斥就会消散,消散就会从 有序走向无序,这就是衰亡。吸引大于排斥就是有序大于无序,有序大于无序就是发展 大于衰亡;排斥大于吸引就是无序大于有序,无序大于有序,就是衰亡大于发展;吸引 与排斥相等就是有序与无序相等,有序与无序相等,就是发展与衰亡相等。宇宙中一切 吸引运动与一切排斥运动是相等的,因此,宇宙中一切有序运动与一切无序运动是相等 的。这样,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既不是发展的,也不是衰亡的,而是发展和衰亡相等。
从逻辑上说,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是否是发展的,我们也无法推断。反证如下:
1.只有当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局部永恒发展,没有衰亡时,宇宙变化的总趋 势才是发展的。既然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局部发展到一定的度都必然要走向衰 亡,那么,作为整体的宇宙又怎么能永恒发展呢?
2.当我们断定某一具体事物正处在发展阶段时,我们必须以不发展的同类事物或同类 事物的原始状态作为参考系,例如,我们断定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发展)期,我们 是以婴儿作为参考系的。而宇宙作为无限是不可以有参考系的,否则无限的宇宙就不是 一,而是二了。
3.或许有人说,我们可以用宇宙的原始状态作为宇宙是否发展的参考系,但是,宇宙 作为无限是无始也无终的,况且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原始的宇宙是怎么样的。
4.变化是绝对的,发展和衰亡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发展当作世界的普遍规律,那 就等于把相对的东西当作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相对的东西既然可以成为世界的普遍规律 ,那么,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否也可以成为世界的普遍规律呢?回答是否定的。
5.唯物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提出要用联系、全面 、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种提法是需要修正的。表现在“孤立”与“联系”、“片面” 与“全面”这两对范畴相对称,“静止”与“发展”这对范畴不对称。用静止的眼光看 世界不对,与静止相反的眼光那就应该是“变化”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变化不 等于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发展则是相对的。
可见,无限的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判断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三
传统哲学主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必然会过分强调事物发展的一面,而忽视事物衰亡的 另一面,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一是它容易使人只考虑事物发展的一面,而忽视事物衰亡的另一面。其实,任何一种 文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发展到了极顶就要走向衰 落。如,古巴比伦曾经文明一时,后来却衰落了。
跳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来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有人说人类社会历史的总 趋势是发展的,那只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讲,或许再过几万年、十几万年,人类社会历 史的总趋势就是衰亡的。
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那么,该衰亡的就应该让它衰亡,而 不应该千方百计去延缓它的衰亡。当今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人类一方面控制生育, 另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延长老人的寿命,甚至连对得了绝症的人实行“安乐死”也遭到 不少非议。按照人类现行的人口政策,世界的人口将不断走向老化,人类的生机与 活力将不断下降。
二是它容易让人以为发展就绝对地好,没有任何的消极后果。其实,任何事物不仅必 然存在进化、发展和退化、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而且进化、发展和退化、衰亡是同时 并存的。恩格斯说:“生物由于对变化了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 里生存下来的是更能适应这些环境的,但是,在这里这种适应总的说来可以是进化,也 可以是退化(例如,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总是退化)。重要的是: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化 同时又是退化,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然而这 是一个基本规律。”[6]
很显然,恩格斯认为,任何进化、发展都是以某一方面的退化和倒退为代价的。系统 论就揭示了这个原理,系统论认为:在一个完整系统中,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发展过快 ,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要素或其他局部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其他要素、其他局部的萎缩 。人体系统的进化主要表现为大脑的进化、意识的产生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但是,人大 脑的进化却是以人的感觉器官的退化、身体素质的退化为代价的;农业的工厂化,用各 种科学的方法加快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缩短了生长期,提高了粮食和家畜的产量 。但是,饭不再像以前那样香了,肉不再像以前那样鲜了,这就是快速生长的代价。所 以,现在开始有人提出不要人为缩短动植物的生长期;同样,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也 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工业文明使社会经济极大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但是 ,这种发展却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以人和自然关系的尖锐矛 盾为代价的。
三是它容易使人误以为事物发展的速度越快越好。其实不然,事物发展的速度越快, 衰亡也越快。在生物界,我们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老蛇和乌龟的寿命可以超过百年,其 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新陈代谢缓慢;热带地区的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快,身体的发育(发 展)比较快,人的寿命也就比较短。
生物界的规律,在社会领域里同样存在。社会形态的历史更替就显示了这一规律。原 始社会文明发展十分缓慢,因而,原始社会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文明发展相对要快得多,因而,经历的年代也就短得多;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在飞速发展 ,由此推论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的时间一定不会比封建社会长。
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快速发展,就让人产生一种忧虑感和不安感,战争、剧烈 的社会变革、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政治掠夺等等,使社会政治生活变得近乎残酷;环 境污染、生态失调、自然资源枯竭、金融危机等等,使经济生活蒙上一层阴影;生化核 武器的大量生产,机器人乃至克隆人的出现,使科学技术愈来愈显得令人担忧。
农业社会时代,由于文明水平低,文明发展速度慢,人的能力有限,那时候,任何一 个人、任何一个团体都无法毁灭整个社会文明,更别说毁灭整个地球了。可是到了发达 工业社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文明自身的否定力量大大增强了,今天少数政治家、科 学家就有能力毁灭整个文明、甚至整个地球,要是其中有几个政治家或科学家对人类不 负责任,那么人类就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今天,全世界的核武器就足以把地球毁灭几 千次。
我们看到的是,今天的文明越是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就变得越不像原来的人类社会, 人也变得越不像原来的人。“同性恋”家庭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细胞,克 隆人、试管人也与原来意义上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人类是否在加快自身灭亡的脚步?!
因此,是选择加快文明发展的同时加快人类文明的毁灭,还是选择减慢文明的发展以 延缓人类文明的毁灭,这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二难选择。
当然,人类能不能延缓文明的发展,以及文明缓慢发展现在是不是可行,不是本文要 研究的主题。笔者只想告诉人们一种新的思维,即任何事物发展越快灭亡就越快,快速 发展从眼前看是好事,从长远看却未必是好事;从局部看是好事,从人类社会全局看却 未必是好事。所以,不必片面追求高速发展,高速发展只是一个国家为战胜另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为提防另一个民族所采取的策略,对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来说或许并没有多大 的好处。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地球上还有许多人没饭吃,人类文明远还没到缓慢发展的时候。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如果把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财富平均起来使用,把用于 军费开支的资金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完全可以丰衣足食了,我们只需立足于今天的文 明并缓慢发展之就行了。但是,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就免不了相互间的竞争,竞争是一 切高速发展的根源,而要消除竞争又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让人 类共同拥有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财富。这需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现在还无法知道,但 是,将来的世界若是如此,也许是最好的。
收稿日期:20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