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经济发展规律中的新发展观_经济论文

论可持续经济发展规律中的新发展观_经济论文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律蕴涵的新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蕴涵论文,发展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6: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2)02-0022-04

“经济可持续发展律”认为: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虽然纷繁复杂,但它也仅仅是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孙系统,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不能过快, 而且必须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于这种经济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 展律”提出了以下五个主要观点:

1.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包括保持、建设良好的 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应包括 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 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

2.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 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全力防止地球生物资源的衰竭和灭绝,将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寓 存于生态系统之内,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3.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 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解决目前出现的全球性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控制由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系列重大灾害,是全世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4.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重新确立人 与自然之间、各代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清洁生产和无害环境或 有益环境的技术体系等。这是社会经济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关系。

5.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主要支撑。科学技术能够给 人类带来福音,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 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种矛盾,即科学技术发展既不能带来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又要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自身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 ,包括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宏观管理机制及科技内 部合理结构确定等方面,其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三是科学技术可持续 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科技进步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经济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后盾,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发 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到头来必然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倒退。

经济可持续发展律所倡导的经济发展观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 经济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的哲学发展观进行再思考。

传统的唯物辩证法教科书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它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 “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通常用运动、变化、发展等概念一起来表述自 己的发展观,它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把变化理解为某种新东西的生成过程,即理 解为发展。”[1]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论,由于有革命导师的 论述,几十年来一直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所坚信。今天,当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再细究 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把世界看作是永恒发展的,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关于永恒发展 的科学”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说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他们只是讲世界是 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变化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表明这种思想,他说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永恒的 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2]在这里,恩格斯所讲的永恒,是指永恒运动,而不是指永 恒发展;而且这种永恒运动还是在循环中进行的,这种“循环”是不是发展的循环,恩 格斯也没有说。恩格斯倒是一再把辩证法看作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3]恩格斯 关于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的论述,到了列宁那里变成:辩证法是“最完整 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4]列宁之后,斯大林、毛泽东也都主张世 界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这或许是出于革命的需要,因为发展是革命的 理论依据。

可见,革命导师对辩证法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现在看来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变 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的理解上。传统哲学教科书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 是正确的,但它又把“变化”进一步理解为“发展”则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变化有两个 方向,一个是向有序方向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发展;另一个是向无序方向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衰亡或退化。既然变化有两个方向,那么,我们把世界看成是永恒 发展的就有失偏颇了。我们可以说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变化的,却不能断言世界是永 恒发展的。

变化是绝对的,是因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找不到不运动 、不变化的事物,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变化贯穿事物的全过程,因此说“世界是永恒变 化的”不会有什么疑义。

发展与衰亡是相对的,是因为发展和衰亡是事物变化总过程的两个相反的阶段,发展 只是事物变化总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贯穿事物变化总过程的始终,因此,具体事物 的发展是有限的。

具体事物不能永恒发展,那么整个世界是不是永恒发展的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从系统辩证法的角度说,整个宇宙是无限的系统,在无限的宇宙系统中,任何事物都 有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阶段,而且每个事物的发展和衰亡通常是不同步的,当一些事 物正处在发展阶段时,另一些事物则已经走向了衰亡,这是无限宇宙系统变化的总规律 。所以,恩格斯说:“宇宙中的一切吸引运动和一切排斥运动,一定是相互平衡的。因 此,运动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这一定律,就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宇宙中有一个吸 引运动,就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当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 切排斥的总和”[5]既然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那么,我们在逻 辑上就不能推出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或轨迹是发展。推理如下:

吸引就会聚集,聚集就会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就是发展;排斥就会消散,消散就会从 有序走向无序,这就是衰亡。吸引大于排斥就是有序大于无序,有序大于无序就是发展 大于衰亡;排斥大于吸引就是无序大于有序,无序大于有序,就是衰亡大于发展;吸引 与排斥相等就是有序与无序相等,有序与无序相等,就是发展与衰亡相等。宇宙中一切 吸引运动与一切排斥运动是相等的,因此,宇宙中一切有序运动与一切无序运动是相等 的。这样,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既不是发展的,也不是衰亡的,而是发展和衰亡相等。

从逻辑上说,宇宙变化的总趋势是否是发展的,我们也无法推断。反证如下:

1.只有当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局部永恒发展,没有衰亡时,宇宙变化的总趋 势才是发展的。既然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局部发展到一定的度都必然要走向衰 亡,那么,作为整体的宇宙又怎么能永恒发展呢?

2.当我们断定某一具体事物正处在发展阶段时,我们必须以不发展的同类事物或同类 事物的原始状态作为参考系,例如,我们断定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发展)期,我们 是以婴儿作为参考系的。而宇宙作为无限是不可以有参考系的,否则无限的宇宙就不是 一,而是二了。

3.或许有人说,我们可以用宇宙的原始状态作为宇宙是否发展的参考系,但是,宇宙 作为无限是无始也无终的,况且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原始的宇宙是怎么样的。

4.变化是绝对的,发展和衰亡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发展当作世界的普遍规律,那 就等于把相对的东西当作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相对的东西既然可以成为世界的普遍规律 ,那么,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否也可以成为世界的普遍规律呢?回答是否定的。

5.唯物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提出要用联系、全面 、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种提法是需要修正的。表现在“孤立”与“联系”、“片面” 与“全面”这两对范畴相对称,“静止”与“发展”这对范畴不对称。用静止的眼光看 世界不对,与静止相反的眼光那就应该是“变化”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变化不 等于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发展则是相对的。

可见,无限的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判断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传统哲学主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必然会过分强调事物发展的一面,而忽视事物衰亡的 另一面,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一是它容易使人只考虑事物发展的一面,而忽视事物衰亡的另一面。其实,任何一种 文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发展到了极顶就要走向衰 落。如,古巴比伦曾经文明一时,后来却衰落了。

跳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来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有人说人类社会历史的总 趋势是发展的,那只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讲,或许再过几万年、十几万年,人类社会历 史的总趋势就是衰亡的。

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和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那么,该衰亡的就应该让它衰亡,而 不应该千方百计去延缓它的衰亡。当今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人类一方面控制生育, 另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延长老人的寿命,甚至连对得了绝症的人实行“安乐死”也遭到 不少非议。按照人类现行的人口政策,世界的人口将不断走向老化,人类的生机与 活力将不断下降。

二是它容易让人以为发展就绝对地好,没有任何的消极后果。其实,任何事物不仅必 然存在进化、发展和退化、衰亡两个相反的过程,而且进化、发展和退化、衰亡是同时 并存的。恩格斯说:“生物由于对变化了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 里生存下来的是更能适应这些环境的,但是,在这里这种适应总的说来可以是进化,也 可以是退化(例如,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总是退化)。重要的是: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化 同时又是退化,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然而这 是一个基本规律。”[6]

很显然,恩格斯认为,任何进化、发展都是以某一方面的退化和倒退为代价的。系统 论就揭示了这个原理,系统论认为:在一个完整系统中,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发展过快 ,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要素或其他局部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其他要素、其他局部的萎缩 。人体系统的进化主要表现为大脑的进化、意识的产生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但是,人大 脑的进化却是以人的感觉器官的退化、身体素质的退化为代价的;农业的工厂化,用各 种科学的方法加快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缩短了生长期,提高了粮食和家畜的产量 。但是,饭不再像以前那样香了,肉不再像以前那样鲜了,这就是快速生长的代价。所 以,现在开始有人提出不要人为缩短动植物的生长期;同样,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也 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工业文明使社会经济极大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但是 ,这种发展却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以人和自然关系的尖锐矛 盾为代价的。

三是它容易使人误以为事物发展的速度越快越好。其实不然,事物发展的速度越快, 衰亡也越快。在生物界,我们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老蛇和乌龟的寿命可以超过百年,其 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新陈代谢缓慢;热带地区的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快,身体的发育(发 展)比较快,人的寿命也就比较短。

生物界的规律,在社会领域里同样存在。社会形态的历史更替就显示了这一规律。原 始社会文明发展十分缓慢,因而,原始社会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文明发展相对要快得多,因而,经历的年代也就短得多;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在飞速发展 ,由此推论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的时间一定不会比封建社会长。

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快速发展,就让人产生一种忧虑感和不安感,战争、剧烈 的社会变革、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政治掠夺等等,使社会政治生活变得近乎残酷;环 境污染、生态失调、自然资源枯竭、金融危机等等,使经济生活蒙上一层阴影;生化核 武器的大量生产,机器人乃至克隆人的出现,使科学技术愈来愈显得令人担忧。

农业社会时代,由于文明水平低,文明发展速度慢,人的能力有限,那时候,任何一 个人、任何一个团体都无法毁灭整个社会文明,更别说毁灭整个地球了。可是到了发达 工业社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文明自身的否定力量大大增强了,今天少数政治家、科 学家就有能力毁灭整个文明、甚至整个地球,要是其中有几个政治家或科学家对人类不 负责任,那么人类就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今天,全世界的核武器就足以把地球毁灭几 千次。

我们看到的是,今天的文明越是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就变得越不像原来的人类社会, 人也变得越不像原来的人。“同性恋”家庭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细胞,克 隆人、试管人也与原来意义上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人类是否在加快自身灭亡的脚步?!

因此,是选择加快文明发展的同时加快人类文明的毁灭,还是选择减慢文明的发展以 延缓人类文明的毁灭,这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二难选择。

当然,人类能不能延缓文明的发展,以及文明缓慢发展现在是不是可行,不是本文要 研究的主题。笔者只想告诉人们一种新的思维,即任何事物发展越快灭亡就越快,快速 发展从眼前看是好事,从长远看却未必是好事;从局部看是好事,从人类社会全局看却 未必是好事。所以,不必片面追求高速发展,高速发展只是一个国家为战胜另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为提防另一个民族所采取的策略,对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来说或许并没有多大 的好处。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地球上还有许多人没饭吃,人类文明远还没到缓慢发展的时候。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如果把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财富平均起来使用,把用于 军费开支的资金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完全可以丰衣足食了,我们只需立足于今天的文 明并缓慢发展之就行了。但是,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就免不了相互间的竞争,竞争是一 切高速发展的根源,而要消除竞争又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让人 类共同拥有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财富。这需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现在还无法知道,但 是,将来的世界若是如此,也许是最好的。

收稿日期:2002-03-12

标签:;  ;  ;  ;  ;  

论可持续经济发展规律中的新发展观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