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二十年_文学论文

“庄子”文学二十年_文学论文

文学《庄子》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庄子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八十年代初,笔者曾就建国后三十年间的《庄子》研究概况作过综述(注:《〈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1、12期。),从那时到现在,又是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回首近二十年来的《庄子》研究,发现有颇不同于昔日的几大特点:一是研究日趋繁盛。这从论文的数量上即可看出。据概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8年这十八年间,关于《庄子》的研究论文即达一千篇左右,平均每年五十余篇。这样一种态势,自然形成庄学研究如火如荼的局面。二是研究日趋成熟。在思想解放大潮的推动下,众多论者选取新的视角,运用新的理论来观察分析庄子,力求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些此前争论颇多的问题已然沉寂——或是在论者那里已达成共识,或是论者已感到无再争论的必要;人们以一种宽容的、平和的、建设性的心态去看待研究中的分歧,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前三十年中常见的因极“左”思潮导致的极端和偏颇。三是研究目标的转换和研究范围的扩大。前三十年受政治影响,几乎所有论者都将目光投向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围绕其哲学观点及属性、思想倾向和结构、阶级地位及相应评价等展开长期的争论,将学术研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了。简言之,其研究目标是单一的,研究范围是狭窄的,丰富的庄子似乎只剩下了一副面孔。进入新时期以来,庄子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得以极大地拓展,有关庄子哲学思想方面的讨论虽仍在持续,但已由政治转向了学理,由一元步入了多元;与此同时,有关《庄子》文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方面的探讨盛极一时,新见迭出。除此之外,人们将目光射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举凡与庄子研究有关的人生哲学、养生学、科学和心理学、政治法律教育思想、逻辑思想和思维方式等等,都成了热门话题,从而形成庄学研究蔚为壮观的局面。

这里呈露的是一股经长期郁积突然开放后喷涌而出的热情,是一种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后登高望远所焕发出来的创造力。这热情和创造力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与《庄子》文学相关的问题上,其中对《庄子》之寓言、散文特色、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及其与诗歌、小说、神话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本文即拟由此入手,撮其要者,从文学上对近二十年间的《庄子》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一、庄子的文艺思想

在涉及庄子文艺思想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庄子有文论。朱大刚认为:“庄子是第一个在文学理论史上给寓言以明确地位的人”,“是第一个在文学理论史上描述了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人”,“是继孔子之后开拓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第一个人”。(注:《试论孟子和庄子文学思想的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阮国华进而指出:《天下》篇不仅是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而且对《庄子》自身的思想风貌和创作特色也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该篇是《庄子》创作方法论的总纲(注:《谈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滥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罗宗强则注目于庄子文艺观自身的影响力,认为对后代文艺思想发生大的影响的,实际上主要应是老子,而不是庄子(注:《读庄疑思录》,《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

2.认为庄子是反文艺、否定文艺的。造成此说的主要有马冀、施昌东、陆永品、徐扬尚、徐小跃等人。罗宗强主张将内篇与外杂篇分开,认为内篇所表现的才是庄周的文艺思想,其重要者有二,一是美丑无标准,二是对语言的表现能力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虚无的思想,是对美与文艺的彻底否定论。这种思想对后世文艺思想较少影响,真正产生大的影响的,是大美若朴、言不尽意的思想,而此又非庄子所有(注:《读庄疑思录》,《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

与上述观点相对,朱大刚认为“《庄子》一书用它的存在,否定了所谓庄子文学思想是反文艺的说法。”“庄子糟粕书籍、文采,并不是指向被统治者,并不是指向一切文化的。他的矛头所向是那些统治者、那些圣人,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仁义礼智、书籍文采。……这些偏激之言,是由于对当时的罪恶现实,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极度愤怒而起。”(注:《试论孟子和庄子文学思想的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4 期。)

3.对庄子文艺思想中的具体理论,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但总体上看,是小异而大同。蒋凡、郁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注:《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如此概括:(1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2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3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王恺认为,(1)庄子提出了改革文章的进步要求,主张大言、 大辩,反对俗辩。(2)主张“籍外论之”, 以期取得“不以觭见之”而又“俶诡可观”的辩证效果(注:《从庄子寓言看其文艺主张》,《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2期。)。他如吕美生、马冀、王达津、顾易生等也都围绕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庄子与浪漫主义

在有关庄子文学是否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点上,肯定性的意见占压倒多数。但细分起来,也有一些不同。

1.认为庄子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互为表里。“与其说他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不如说他是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家。”陶白如是说(注:《略论庄子的文艺思想》,《光明日报》1980年7月19日。)。张石则在其专著《庄子与现实主义》(注:《庄子与现代主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认为:庄子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但这只是现象中的现象。

2.庄子文学是消极浪漫主义还是积极浪漫主义,这是论争的焦点。

曹础基认为:庄子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庄子是疯子”(注:《庄子的艺术评价》,《华南师大学报》1978年第3期。)。 陆永品说:《庄子》只能算消极的浪漫主义作品,消极的影响是主要的(注:《庄子与现实主义问题》,《齐鲁学刊》1980年第4期。)。 杨成福指出:“庄子虚无主义的宇宙观、人生哲学和美学观等决定他采用的创作方法是消极浪漫主义。”(注:《关于文学上的庄子之评价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与上述观点相反对,张志岳认为庄子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庄子的浪漫主义基本上符合高尔基提出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标准(注:《文学上的庄子》,《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阮国华侧重分析了表现在《庄子·天下》篇中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论”,指出:对现实否定的、叛逆的、批判的态度是《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强烈理想精神则是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作者认为,庄子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至德之世”,它曾给予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乌托邦以直接影响,二者并非是认真地为未来社会设计,而是从中寄寓对私有制度下残酷现实的一种抗议和批判,因此,不可将陶的社会理想视作积极浪漫主义而将庄的社会理想一概贬之为消极浪漫主义(注:《谈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滥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尚永亮指出:从愤世嫉俗到独立人格的理想追求,庄子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昂扬向上的,但其理想追求的终点却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和“至德之世”,这种避世的倾向不能不导致其浪漫主义走向无为和消极(注:《浅论庄子和浪漫主义文学》,《淮南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王景琳认为:庄子浪漫主义精神中有“积极”因素, 在他的认识论对社会的再认识中,转向“消极”,这就使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复杂的结合体,其中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不可抹杀的“消极”因素。“积极”和“消极”在庄子绝对化了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这个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下,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注:《庄子浪漫主义精神论析》,载《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侧重于对庄子的浪漫主义作具体的分析,从别一角度展开论述。刘绍瑾指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西方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特定的艺术形式的理论概括,以庄子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注:《从〈庄子〉谈到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江汉论坛》1986年第8期。)。

张碧波、吕世纬则提出“古典浪漫主义”的概念,就《庄子》与古典浪漫主义的形成、古典浪漫主义的历史轨迹、古典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评价作了论述,着重指出:(1 )《庄子》奠定了古典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对宗法秩序的思想规范的怀疑。(2 )《庄子》对艺术思维规律的探索,对“非理性”、“无意识”在创作中重要作用的阐述,对美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感受的独特性的揭示,奠定了古典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3)在题材范围上, 庄子从其对主体人格绝对自由的追求出发,为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作了历史性的开拓。(4 )庄子自觉地将神话传说理性化,有意识地综合中国本土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世界,从而把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幻想世界和理想世界、人和生灵万物等联络在一起,使神话失去其原有意义,成为作者表现自己观念的工具。(5)庄子从其高扬个体人格,反对人的异化, 寻求个体存在的最后意义和归宿的前提出发,猛烈抨击等级社会对人的“天性”的摧残,提出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独特见解,从而求取感性生命的自由与快乐的世界观的框架(注:《庄子与古典浪漫主义论略》,《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1期。)。

庄大均则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部入手,重在探讨庄子浪漫主义文学与楚文化浪漫特质之间的内在渊源(注:《庄子学派的文学倾向与楚文化的浪漫特征》,载《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这种做法,较之围绕“消极”“积极”所展开的纯概念性争论,应是一个较好的开拓。

三、庄子寓言

首先是关于庄子寓言之成因及其价值的研讨。邱永山认为,《庄子》中寓言兴盛的原因,是“比”的扩大和“百家争鸣”的历史环境带来的(注:《略谈〈庄子·内篇〉寓言的特色》,《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第5期。); 寿涌则认为其原因在于庄子大胆吸收了古代神话的创作精神,并积极接受了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注:《试论形成〈庄子〉诡奇风格的三大要素》,《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王景琳把寓言置于先秦寓言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认为《庄子》在这方面的开拓,突破了前人寓言有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两大题材领域的界限,把笔伸向神的世界,鬼的世界和无生命的世界,充分肯定了《庄子》寓言的积极成份(注:《〈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曹础基则在其早期文章中认为, 《庄子》寓言的运用目的,乃是《庄子》作者运用寓言的缺陷来蒙骗读者,借以进行没落阶级’大而无用”的政治宣扬(注:《庄子的艺术评价》,《华南师大学报》1978年第3期。)。

下面,按讨论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

1.寓言的分类问题

对《庄子》中大大小小近两百个寓言,陶白根据其性质分为三类:(1)社会寓言;(2)自然界寓言;(3 )与庄周直接相关的寓言(注:《〈庄子〉寓言研究》,《扬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丁辛百根据其内容分为七类:(1)志在逍遥;(2)破除偏见;(3 )顺时养生;(4)人间可入;(5)德配天地;(6)忘我归宗;(7)帝王可应,天下可治(注:《庄子的寓言》,载《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除此之外,陈蒲清还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书后附载了《〈庄子〉寓言故事总目》,首次对庄子寓言作了全面的统计。

2.庄子寓言的特色

袁伯诚、张石、陶白、王景琳、景明、陆钦、张志岳、邱永山、寿涌、李竹君、孙乃沅等人,分别对《庄子》寓言进行了剖析,总结出一系列特色。这其中争论较少,各种特色间可以互相补正。以袁伯诚的观点为代表,约有如下几端:

(1)庄子寓言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意识,超功利的特点。

(2)庄子寓言是一种荒唐、谬悠的超现实的神话化的真实, 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

(3)从创作手法看, 庄子“物化”的观点给他的寓言染上了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幻觉的艺术氛围,借以沟通天与人、生者与死者、过去与现在、醒与梦的联系。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以非逻辑性、超时空性为基本特征。

(4)从取材范围看, 庄子寓言中有一部分是现实中无法找到的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和物,但大部分取材于自然界和社会中最常见、极平凡的事件和普通的下层劳动者。

(5)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寓言的象征意义, 表达观念的抽象性。

(6)从艺术风格看,庄子的寓言特征是朦胧、模糊、 浑沌(注:《〈庄子〉寓言——以“无”为本的艺术》,《文艺研究》1992 年第5期。)。

此外,周海巍认为:庄子寓言是诗化的寓言,其重要价值在于诗。“庄子所创造的寓言不仅是寓意之言,还是寓味之言,不仅具有诗言、诗象、诗情,更具有诗境。”(注:《庄子的诗与东方的美学之谜》,《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孙乃沅认为庄子寓言创作为小说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注:《庄子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景明更指出《庄子》中的寓言情节丰富曲折,内容虽奇幻怪谲,思理却入情入理(注:《试论庄子散文风格及其成因》,《锦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四、庄子的散文

庄子在散文上的成就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肯定,其对散文文体的创造精神也受到关注。李竹君认为:《庄子》一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的文体(注:《庄子散文的创造精神》,载《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他如曹海东、陆永品、尚永亮、王景琳、寿涌等人也分别就《庄子》散文特色提出自己的见解。

陆永品《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注:《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庄子散文研究管见》(注:《庄子散文研究管见》, 《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二文归纳出以下几点:(1)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2)新人耳目的寓言故事(辛辣冷峭的讽刺艺术、幽默诙谐的人生态度、神秘玄虚的物化观念);(3)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执着的追求精神、强烈的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味);(4 )出乎寻常的夸张和比喻手法。

尚永亮就《庄子》中出现的二百七十多个形象展开分析,概括了四种类型:(1)理想形象;(2)否定性形象;(3 )处于二者之间的中性形象;(4)拟人化的生物形象。 他认为:与《孟子》《韩非子》中的形象不同,《庄子》中的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多与现实悖戾,或荒诞不经,或奇异诡怪,这说明庄子是根据理想去捏造人、改造人的。至于《庄子》散文的特色,除由想象、虚构、夸张等手法形成的独特风貌外,还表现为突破人神、生死界限而“极天之荒,穷人之伪”的“奇”,以及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的“放”(注:《〈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年第1期。)。

曹海东对庄子散文变形现象进行了扫描, 提出以下几点特色:(1)臭腐复化为神奇;(2)打破了对象形体在量上的规定性;(3)远古神话形象的“脱胎换骨”;(4)内持为幻觉与错觉的感觉互通;(5)人物互拟;(6)改换历史人物的本质面目;(7)扭曲现实生活的梦觉表形;(8 )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幻化出种种具有奇功的能人(注:《〈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王景琳以庄子散文艺术结构的探析为中心,对《庄子》寓言进行了三种结构方式的划分:(1)并列相承式,如《人间世》;(2)一本多茎式,如《逍遥游》《养生主》;(3)(段落)链式, 如《逍遥游》(注:《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结构》,《深圳大学学报》1986年第1 期。)。寿涌就《庄子》的篇章结构指出其两个特点:一是线索隐秘;二是所谓断续法(注:《试论形成〈庄子〉诡奇风格的三大要素》,《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围绕《庄子》散文,论者还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他们认为:《庄子》一书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好作忘情语的达人往往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注:《庄子的散文艺术与思想》,《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庄子以其道家思想为核心,驰骋想象,酣畅淋漓, 犹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严谨性导致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五、庄子与诗、小说和神话

早在本世纪初,王国维即在其《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指出:《庄子》具有“诗歌的原质”,“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嗣后,闻一多更在其《庄子》一文中明确宣称:《庄子》是“绝妙的诗”。承继大师的论断,后来的论者多认为庄子具有诗人气质,其书具有诗境、诗味。

刘生良在《〈庄子〉——绝妙的诗》(注:《〈庄子〉——绝妙的诗》,载《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庄文的诗的特点:首先是在描述性文字中,随处都可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其次是议论性文字中也蕴藏着诗的激情和韵味;更重要的是《庄子》中还有许多直接抒情的文字,可以称得上是情致飘缈的抒情诗。构成《庄子》一书诗的特质的要素,则主要有四点:(1 )浓郁的抒情性;(2)葱茏的想象力;(3)闳深的意境创造;(4 )诗的语言和韵律。

刘松来认为,庄子常被称为诗人,实与意象相关。其《〈庄子〉意象试论》(注:《庄子意象试论》,《江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就此一问题及庄文意象作了探讨。此外,不少论者都提及庄子对后世诗歌和诗人的影响。他们认为:如诗的庄文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后世的感伤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并对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郭沫若、闻一多等诗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于庄子与小说的关系,孙乃沅指出:庄子是“小说”一词的最早使用者,其寓言创作为小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盗跖》《说剑》诸篇已完整地具备了小说的三要素,因而,庄子可谓为中国早期小说的重要作家(注:《庄子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马冀认为《庄子》中的卮言就是根据生活本来面貌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借以反映社会现实,这种方法实际为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开了先河(注:《略论庄子学派的文学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4期。)。朱大刚列举《盗跖》等篇为例说:这些作品在情节的虚构、细节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上,几乎已达到了后代小说的水平(注:《试论孟子和庄子文学思想的贡献》, 《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在庄子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上,研究者几乎是众口一词,给予充分肯定。曹大中说:庄子是中国短篇小说之父(注:《庄子——中国短篇小说之父》,《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陆永品说: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注:《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所有这些意见及评价, 使人们不仅对庄子艺术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小说的早期历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庄子与神话的关系,近年来也引起人们的一定关注。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读》(注:《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对《庄子》中与神话相关的诸问题作了新的阐释;朱任飞在《〈庄子〉神话传说的破译与解析》(注:《〈庄子〉神话传说的破译与解析》为朱任飞博士1998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的学位论文,尚未全文刊出,笔者因先睹而于此略作绍介。)中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等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中一系列原型意象作出文化解析,如认为“鹏鸟——扶摇”原型的深层意蕴是对“不死”亦即生命永恒的追求,“昆仑——黄帝”原型则在昆仑之神不死的基础上,展示了对自由道性的追求,等等。文章由此展开对《庄子》神话意境、结构、风格及思维模式的考察,颇能新人耳目。

以上简述,挂一漏万,错误必所难免。然“颔下采珠,难求十斛;管中窥豹,但取一斑。”(《又玄集·序》)仅从所择取论列者即可看出,近二十年来,庄子研究逐渐摆脱了以前的种种束缚和偏见,真正走上了独立的学术道路,庄子恢复了其文学巨子的本来面目,其文学地位重新得到认识和确立,并分别于其哲学、美学而自成一派。在这一不算太短的时间段中,学者们大大开拓了庄子文学的研究范围,并在某些切入点上进行了深入集中的讨论,使庄子的文学特点和内涵得以发掘,将庄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相比起哲学的庄子来,文学庄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还以占山开地为主,部分研究论文不无主观随意、浅尝辄止之弊,不少选题陈陈相因、缺少独创性。由此而言,真正全面透彻地发掘《庄子》中的文学宝藏,使我们的研究既有高屋建瓴的文化观照,又有抽笋剥蕉的细密考察,得出一些出人意表而在人意中的结论,恐怕还有待于今后的不断努力。

收稿日期:1999—09—10

标签:;  ;  ;  ;  ;  

“庄子”文学二十年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