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力社会科学,对二者的探索有规律的认识_社会问题论文

在学术界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力社会科学,对二者的探索有规律的认识_社会问题论文

学界把社科确立为何种生产力及对二者探究的规律性体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认论文,规律性论文,学界论文,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科学是什么样的生产力

关于社会科学是什么样的生产力的问题,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的同志提出,从本体发生学意义上看,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毫无疑问都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质是科学理性,是第二性的东西,即不是“第一”,而是“第二”。然而,从功能上来看则不同,功能是事物对其环境的意义和作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的知识部门,的确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的确对生产力结构体系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决定作用。所以,从功能意义上看,它又确实是“第一”,而不是“第二”。当然,现代科学技术在本原发生意义上的第二与功能意义上的第一,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应混淆。不应当将功能意义上的第一混同于本原意义上的第一,进而指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在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实际双向运动关系的基本模式主要为“生产→技术→科学”,辅之以“科学→技术→生产”;而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则变为主要是“科学→技术→生产”,辅之以“生产→技术→科学”。这清楚地表明,现代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超前于实际生产,现代科技成为制导和控制生产的发展趋向和速度的关键,这就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在本质原因。

有的同志提出,从与生产力关系密切程度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社会科学技术三个基本层次。三者之间从前到后,理论抽象性依次递减,而经验性和可操作性依次递增。而社会科学技术在近几年已有较大发展,特别在经济学(尤其是生产力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学、决策学、公关学等领域尤显突出,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自然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操作技术)三者一体化,因而,萌芽式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这种分析也大体上适合于社会科学,只是在时间上要稍滞后一些而已。我们讲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关键是要把社会科学从知识形态、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闻名遐迩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称赞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却拥有第一世界的科技知识。同时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时将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能力较小”。最近国内也有人提出社会科学的应用化与市场化是今后发展方向的新主张。

还有论者坚持社会科学可居于“硬科学”地位作为第一生产力,认为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相似的结构性;社会科学逐渐引进数学方法,与自然科学一样,愈来愈表现出精确性和可测量性;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可操作性。社会科学作为“硬科学”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功能分别通过下列方式得以体现,即实体渗透功能、智能转化功能、运筹优化功能、协调组合功能等。

二、社会科学怎样转化为生产力

关于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和途径,则是近年来理论界研讨的热门课题。社会科学技术在当代中国能否和如何转化成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形成其转换的机制和动力,这在许多人中形成共识,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体制、新途径。这里将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作如下概括归纳:

1.认为社会科学作为社会诸系统、结构、特性、变化、趋向等理论抽象的总和,必然表现为种种理论形式,也必然以其合理的、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被特定实践着的人所吸取、掌握、发挥,形成现实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所必需的理论、文化、智能、技艺和操作方法,丰富、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发挥其特有的强大的功能。这种强大功能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的,由于深刻持久的影响熏陶,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重要的背景信念。这是一个往往会被忽视的潜移默化的无形转化过程,在形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中的作用,丝毫不比自然科学逊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首先就包含社会对于劳动者、管理者、经营者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科技只有被实践主体所内化、运用,才会产生应有的创造力和效益,形成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实践主体所内化、运用科技,是以实践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修养、认知为前提的。社会科学可使人们创造成果、获益的能力更精明、更开拓。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科学整体性功能不断增强,相继涌现的管理热、公关热、广告热、咨询热、销售热、股票热、市场热、“入关热”等绝非偶然,其智力、能力的投入,均以发挥社会科学整体性功能的无形转化优势进行的。社会科学总是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确证第一生产力的综合实力、水平的。

2.认为社会科学可以通过教育、宣传而作用于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素质,但又不限于此,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相互协调能力等。后面两个因素都必须依赖社会科学知识的武装。从这里我们还可进一步领悟到江泽民所说的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句话的含义。

3.认为社会科学能够在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体制模式的层次上成为解放(或阻碍)生产力的先导,为制定生产力的有效运行(或无法运行)提供基础性的社会条件和机制的保障。这是社会科学具有的间接生产力功能。

4.认为以管理为中介是社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如将社会科学理论分别转化为管理实践的基础理论、管理指导思想、管理方法,促使管理决策科学性和行政效率提高等。有效和经营管理不仅决定着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且,科学技术自身的生产力也日益依赖于经营管理,即是说管理在这里变成了“第一生产力”本身的生产力了。

5.认为社会科学能够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和生产力过程各环节之中,还能促进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为生产力系统提供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有助于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作良性运行,影响生产力的水平和面貌。

6.认为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协同,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当前应当作出的繁荣科学、发展经济的明智的选择。许多论者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当今科学发展的最重要趋势是学科交叉,即将来面临的交叉学科时代是一个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一体化为特征的交叉学科时代。一些本来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的研究课题,如空间、海洋、能源问题等,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许多社会科学问题,甚至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一些本来是从社会科学提出的课题,特别是现代社会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问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许多大型工程建设问题及各种社会系统管理问题等,一般都是综合性的,不是光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就能解决的,需二者协同完成统一的使命。事实正在印证着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5月中国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号召说:“要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大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建议。”

7.认为社会科学能够以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其中如工艺美学、工程心理学等已在工艺上得到应用)的形式直接应用于产生过程,从而成为生产力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要素或环节。

三、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理论界进行社会科学与生产力联系问题探讨的探讨,笔者从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可以预言,社会科学是否是生产力的问题的争论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发挥量度,仍会出现反复和进一步的深化。当前围绕社会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究而自然形成的二律背反的思想观点,是这一问题的具有撞击关系的两个基本的主张,这两种基本主张在争衡中所找出的理论和现实判据,各自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因素,都能在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内自圆其说,体现一定程度的思想闪光点。历史地看,当前的论争还仅仅是个序幕。虽然持社会科学是生产力见解一方占居上风,但持否定意见一方的见地至今还没有消解。这也许是社会科学的自身特性和其演化历史所决定的。

2.就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看,虽然在理论上存有撞击的思想火花,推进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但主要还是侧重于以个别事实、个别现象、个别论断为论证的判据上,双方并没有找到真正碰撞的焦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探究。这里我认为这二律背反观点的症结所在是形成相反命题结论的根因,这主要应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科学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问题,这在论争中,没有令人信服地从理论上把它解决好。在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基本范围中,社会科学的功能是单一的还是双重的,这尚未作为理论焦点问题展开探讨。其二,作为知识形态的社会科学,是否可确认为生产力,或“转化意义的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这个突出的关键问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有力度的论证去予以解决。其三,由于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人文科学的功能作用不是外显形的,而是潜隐形的,并具有效率的远期性、间接性、模糊性等特征,进而就为深入论证其是否为生产力问题带来了困惑。

3.通过对已经掌握的有关资料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将社会科学视为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看到,虽然赞成这一主张的人占多数,论据较之反方居多,但仍有待于对一些一般性问题作具体化探讨,即还要对“社会科学”本身作科学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要有科学的划分和确认。我想,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演化,人们将会对其进行重新划分改组,它自身的规定性很可能是一个历史范畴。另外,“生产力”内涵问题也是继续探究的课题,生产力的基础结构要素及所涵盖的内容与它的发展要素及所涵盖内容等问题迄今为止在理论界仍是一个公案,也有待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得到科学的界定。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不是说是在理论上解决此二律背反的基本前提。

4.应该用辩证的和历史发展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定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问题。虽然一部分社会科学学科目前尚未体现生产力的功能,但它并不意味将来或永远得不到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渗,将会有更多的社会科学学科得到实效的量化而体现为生产力。就目前来看,我们不应该武断地断言某某学科不是生产力,应该对其留有余地。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进而将社会科学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科可视为在应用中的直接生产力,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第二层次的学科可视为在应用中的间接的生产力,如哲学、伦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关于社会科学是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生产力的问题,也要辩证地理解,从逻辑上讲,若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形态掌握于人是生产力的话,社会科学也就理应看成生产力。因它作为知识形态与自然科学一样,既是潜在的生产力(有待物化),又是社会意识,从不同层面看,它充任不同角色,具有两重性。

那么,如何有效发挥社会科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呢?这需要解决以下条件问题:

第一,要克服重视自然科学,轻视社会科学的倾向。多年来,人们之所以“重理轻文”,其原因有四: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社会科学则是到近代才开始得到应用的科学,它的迟效性、间接性、模糊性等特征决定一些人更注重自然科学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陈旧僵化的思维方式的强大惯性势必使人缺乏辩证思维的眼光,故往往只看到“文理”间的区别而无视二者的联系、渗透,没看到社会科学里研究的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已往长期“左”的指导思想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失误而造成的阴影。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唯意志论和实用主义的弥漫,确曾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其声誉,使人们对社会科学淡化。四是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向科技转化机制不完善及社会科学面向社会的渠道不畅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左”的影响,自觉地用辩证法的观点和系统论的思想武装头脑,改变僵化的思维方式,调整审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转变只有自然科学才创造财富的旧观念,随时将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的作用加以总结、概括。

第二,强化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跨学科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转化为生产力,就要提高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特别要培养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自然科学的跨世纪的综合型人才,以便接受其它学科成就和互相联系。以往科学的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发展的结果,“不只是仅仅具有积极方面的意义,它同时也包含着消极方面的结果,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划地为牢,这不仅极大地局限着研究者的视野,使之日益狭小,趋于井底观天,管窥蠡测,很难有宏观性的、开拓性的突破;而且,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日益受到忽视”。既然当今时代已出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向发展的趋势,就要求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打破狭窄的学科藩篱,互相借鉴,协同合作;专门成立学科研究机构,注意沟通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促进跨学科向生产力物化。

第三,要畅通网络、广开渠道。社会科学是多门类、多学科、多功能的科学,畅通网络,广开渠道是促进社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开阔视野,多方位地加强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不能满足于传统的社会关系的抽象分析及经院式的研究,应在加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同时,加强其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的研究,尤其要开展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诸多方面的机制作研究及其接轨的研究,促进社会科学理论转化为科学技术,物化于生产过程,使社会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重大复杂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力求拿出高水平有创见的成果。尽快广泛地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咨询服务机构,使社会科学成果畅通地应用于生产之中。

第四,充分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培养一支责任感强、研究能力过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就必须充分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就要有相应的政策并使之付诸行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适当地给予投入,提供物质条件,提供足够研究资金,视其贡献大小给予适当的奖励。要坚持“双百”方针,为他们造成一个适宜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探索尤其需要一个宽松、民主、有利于新思想产生的环境和条件。社会科学是一项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条件下,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要允许实践,允许争鸣,允许失败。失败往往孕育着新的认识,孕育着成功。允许争鸣、试错和实践才能逐渐扬弃错误认识,经过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才能对真理取得共识。

标签:;  ;  ;  ;  ;  

在学术界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力社会科学,对二者的探索有规律的认识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