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马)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具特色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印共(马)]是原印度共产党内较为激进的一派于1964年脱离印共后新成立的一个共产党组织。目前,它拥有81万多党员,不仅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而且也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共产党。印度现有29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其中西孟加拉邦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西孟加拉邦位于印度东部区域的中心,东接孟加拉国和阿萨姆邦,南濒浩淼的孟加拉湾,西连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北傍不丹。在1977年6月举行的西孟加拉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及其领导的左翼阵线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组成了左翼阵线政府。在此后所举行的总共5次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及其领导的左翼阵线每次都能获得好成绩,并一直连续执政至今,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方式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一个共产党的地方政权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这不仅在印度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印共(马)之所以能够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就是因为它所推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它所实行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方式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执政基础。印共(马)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实行了有效的土地改革
土地问题一直是印共(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认识到,在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如果土地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一切问题就无从谈起。印共(马)1964年党纲和2000年经过修订的新党纲都明确指出,“人民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体现农民利益,完成激进的土地改革,彻底扫除封建和半封建残余对农业和工业生产力的束缚。[2]以印共(马)为首的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把土地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为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1977年刚一上台,左翼阵线政府就立即采取行动,阻止驱赶佃农现象的发生,并降低了地租。随后,左翼阵线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土地改革。第一项改革是开展“租佃运动”(Operation Barga)。1978年,左翼阵线政府实施了著名的群众性运动——“租佃运动”,该项运动的主旨是,通过对佃农进行官方登记,保证他们的租佃权。左翼阵线政府对该邦有关的法律条款进行了修订,保证所有进行过登记的佃农对自己租种的土地享有永佃权和继承权。第二项改革是回收宪法规定的超过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的富余土地,并把它们分配给穷苦农民和无地农民。
二、在全邦各地推行潘查雅特制度
在上台执政后不久,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潘查雅特制度,即把地方政府机构重新组织成经民主选举的三级体制,包括村潘查雅特或村评议会(Grama Panchayats)、区委员会(Panchayat Samities)和县委员会(Zilla Parishads)。西孟加拉邦的这种地方民主机构在印度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自1978年以来,西孟加拉邦每5年定期举行一次潘查雅特机构的选举。该邦的地方民主政府机构在全国同类地方机构中的持续时间最长。西孟加拉邦地方政府机构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收入微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在各级机构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据印共(马)的有关文献,在所有种姓和社会群体当中,贱民和部落民在地方政府机构中的代表最广泛,并在不断地增加。无地农民、边际农和小农在地方政府机构中所占的比例从75%到90%不等。自1995年以来,地方机构中1/3的主席职位留给了妇女。在2 0世纪90年代末,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又通过成立“村总议事会”(Grama Sansads)进一步加强了潘查雅特体制。左翼阵线政府规定,“村总议事会”由每个选区的选民代表组成,其法定人数不得少于该选区选民总数的10%。 “村总议事会”每年要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各级潘查雅特的工作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西孟加拉邦的潘查雅特地方机构享有充足的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县一级机构的总开支占到全邦总开支的50%,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担负一系列的责任。西孟加拉邦的各级潘查雅特机构在扶贫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计划委员会这样的官方机构的认可。[3]西孟加拉邦的潘查雅特在改变农村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印共(马)自己指出的那样: “左翼阵线自觉地把各级潘查雅特机构作为同农村既得利益者进行斗争以及改变阶级力量对比状况并使其朝着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的平台。潘查雅特机构在土地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孟加拉邦地方机构积极履行其改善民生的义务,努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如兴建医院、学校、图书馆,促进农业、合作企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等。潘查雅特机构在制定地方计划和执行政府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还在诸如促进农业生产、推进地方资源管理以及确认住房、扶贫和社会保险计划的对象等许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使潘查雅特成为西孟加拉邦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政府机构。”[4]
三、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经济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几个官方委员会的报告以及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文件都指出,西孟加拉邦农村地区的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977年以来,西孟加拉邦
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通过实施土地改革以及对潘查雅特的重新组织,西孟加拉邦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劳动人民的转化,这不仅帮助该邦克服了农业发展的困境,而且使该邦的农业生产增长率得到了所有其他邦无法比拟的快速提高。1977年以来,西孟加拉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这一数字在全印度17个人口最稠密的邦中是最高的。1977年以来农业生产的增长大大改善了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西孟加拉邦农村经济其他领域的生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如西孟加拉邦的渔业非常发达,它是全国产鱼第一大邦,也是鱼苗生产第一大邦。[5]西孟加拉邦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20世纪90年代,西孟加拉邦人均国内生产净产值的增长率在印度各邦中是最高的。从1977—1978年至1997年,西孟加拉邦的农村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在全国各邦中是最大的。在此期间,西孟加拉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6个百分点。
四、实行较为灵活的工业政策,大力推进工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在大力推进公营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提供低利贷款、廉价原材料等措施大力扶持小型企业的发展,使小型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小型企业数量的增加又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善了工人们的生活状况。2 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鼓励国内外的资本家积极在印度投资,与此同时,大大缩减了给各邦的资金援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994年9月底,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公布了新工业政策,它在重视公营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在该邦独资办厂或与邦政府合资办厂,使新型工业城市遍布全邦各县。现在,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百事、三菱等数家大型跨国公司已在该邦投资建厂。尽管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十分重视公营企业的发展,但它主要强调要控制公营企业的关键领域,它并不反对私营企业的发展,相反,它甚至还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它认为,在大力促进公营领域发展的同时,应允许各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真正
推进经济的发展。当然,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并非无原则地鼓励所有私营企业的发展,它只欢迎中小私营企业,而反对大型私人垄断企业。左翼阵线政府特别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IT产业、电子工业等。2000年1月,左翼阵线政府专门出台鼓励IT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推动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左翼阵线政府的大力支持,西孟加拉邦的IT企业发展迅猛,仅软件企业就有100多家。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执行新工业政策只是一种策略选择,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讲,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与印共(马)全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民民主”,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6]
五、在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方面实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大力促进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改变西孟加拉邦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的识字率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左翼阵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西孟加拉邦教育财政预算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从1976—1977年时的12%上升到2000—2001年时的25%。小学的数量从1978年的57万所上升到1999年的1230万所。[7]左翼阵线政府还建立了许多儿童教育中心。二是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学校。左翼阵线政府在建立学校时充分考虑学校同居住区的距离,1977年以来,学校同居住区的平均距离大大缩短了。为了充分照顾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西孟加拉邦政府把新学校大多建立在贱民和部落民集中居住的地区。三是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工作条件。左翼阵线政府增加了学校教师的数量,使每个学校教师的平均数在1992年时就达到3个。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认真从事教学,左翼阵线政府还尽力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条件。四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学校学生的入学率。西孟加拉邦政府实行免费教育,并启动了特殊计划为学龄儿童提供教材,为女学生提供制服。西孟加拉邦政府实行了前五年不留级或自动升级的学校教育制度,结果使学生入学数量大幅度攀升。据教育委员会的统计,从1977年到1992年,学校学生人数增加了80%。另据统计,1993—1994年时,西孟加拉邦农村地区5—14岁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65%,同
期,印度全国农村地区该年龄段儿童的入学率为63%。西孟加拉邦适龄女孩的入学率较之全国的平均水平则更高,西孟加拉邦为61%,而全国仅为55%。近几年来,左翼阵线政府又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以实现消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8]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把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死亡率和出生率几乎都处于全国最低水平。1999年时,全印所有各邦中死亡率最低的邦是喀拉拉邦(6.4%),接下来就是西孟加拉邦(7.1%)。同年,在全印所有各邦中,西孟加拉邦是第三个出生率最低的邦。二是人的平均寿命处于全国前列。西孟加拉邦的平均寿命为72岁,仅次于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三是公共医疗卫生覆盖面广。西孟加拉左翼阵线政府声称,在印度所有各邦中,西孟加拉邦公共医疗卫生的人口覆盖面积最大,约为70%。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还承诺,将来要继续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9]
六、采取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一是保护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如前所述,贱民和部落民是左翼阵线政府土改的最大受益者,在潘查雅特三级地方机构中,贱民和部落民的代表最广泛,并在逐年增加。除此之外,左翼阵线政府还制定许多规划来保护贱民和部落民。目前,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为中学阶段以前的大约32000名贱民学生和28000名部落民学生提供资金,以使他们住在学生公寓里边。左翼阵线政府还为属于贱民和部落民的小学和中学生建造了240幢学生公寓,目前,大约有7200名学生正在这些公寓居住。左翼阵线政府还为11万名贱民学生和8万名部落民学生提供每日奖学金。左翼阵线政府还通过向贫困的贱民和部落民家庭提供资金以帮助他们实施家庭自主创业计划。 “西孟加拉邦部落民发展合作公司” (WBTDCC)已帮助组成了120个综合性合作社和两个妇女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1999—2000年间创造了8万个劳动日的就业。[10]二是保护少数民族和团体的利益。为少数民族和团体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和经济资助一直是左翼阵线政府重点关心的事情。左翼阵线政府成立了“西孟加拉少数民族发展与金融公司” (WBMDFC),该公司为自主发展项目提供贷款,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培训,以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左翼阵线政府还为少数民族和团体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11]三是保护妇女的利益。保障妇女的权利一直是左翼阵线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如前所述,左翼阵线政府为此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为55万名妇女发放共有和独有的地契,在潘查雅特机构中为妇女保留33%的主席职位。事实上,目前妇女在地方政府机构中的比例为36%。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妇女的经济社会安全并提高妇女的地位,左翼阵线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大约5万名妇女因为丧偶或年迈而享受政府的生活津贴,大约10万名妇女得到社会福利部门的资助。西孟加拉邦有许多由妇女经营和管理的合作社,其中包括210个奶牛合作社,66个工业合作社,29个信用合作社以及一大批小卖部和纺织合作社。近年来,在一些县出现了一大批主要由妇女组成的自助性团体,仅在迈迪尼普尔(Medinipur)一地就有大约21000个这样的团体。[12]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印共(马)在这些邦的执政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印共(马)通过议会选举在地方执政是对其革命原则的放弃。这样的批评是批评者缺乏对印共(马)真正了解的表现。说这些批评者缺乏对印共(马)真正的了解。实际上,印共(马)实际上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原则。对印共(马)来说,它通过议会选举争取执政机会只是它依据现实需要而作出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是它当前的一种手段,并非其真正的目的。印共(马)并非是议会迷,它把参加议会选举仅仅看成是一种策略,它很清楚,建立上述那样的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强调党应该继续教育人民群众, “即使根据具体情况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各邦和中央建立这样的政府”,但最终仍必须要从根本上取代大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地主阶级国家和政府。[13]总之,印共(马)既不赞成那种把革命斗争绝对化、反对参加任何合法的议会斗争的做法,也不赞成只依赖议会斗争进行和平过渡的主张,它强调,参加议会斗争要服从夺取政权的整个战略目标。应当看到,印共(马)的执政是资本主义议会框架内的一种执政,它所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政策必然要受到种种限制,这又势必会影响其执政成效。正如现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布达德乌·巴塔查尔雅曾指出的那样:“我们所实施的计划并非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计划,而只是一个左翼阵线政府的计划,不过,我们会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14]因此,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印共(马)的执政,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下,它能取得上述种种成绩已确属不易,不应对其苛求过多。
标签:议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