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人类生存的大敌-“6.17”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荒漠化-人类生存的大敌-“6.17”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荒漠化——人类生存的大敌——为“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敌论文,干旱论文,而作论文,人类生存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子

自从20年前电视开始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后,我们似乎离世界更近了。

电视在中国大地开始普及的时候,正巧在世界的另一个大陆非洲发生了令整个人类震惊的连续干旱。

这场干旱从60年代末开始,持继了10多年时间,受害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成片的热带草原被黄沙所掩盖、农田减少、粮食几近绝收,大批的非洲人死于饥饿,几亿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到80年代干旱的高峰时期,撒哈拉干旱区的21个国家中,被称为“生态难民”的流浪人口达1000多万。

从那时起,全世界开始意识到是加快保护环境步伐的时候了。

中国人通过电视看到了在非洲发生的惨剧,树木枯死、儿童骨瘦如柴、大地一片荒凉将永远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通过电视看到了国内发生的多次沙尘暴灾害。

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四个省,被大风吹起的沙墙高达几十米,灾害过后,人员死亡达85人之多,经济损失约为5亿多。在沙尘暴袭击时,白昼犹如黑夜,汽车被迫开着大灯,事后便是一片狼籍,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类似的灾难在今年的5月29日又发生了,甘肃省敦煌市受到了一次强沙尘暴的袭击。那天晚间19∶37分钟起,敦煌城开始受难了,顷刻间这座美丽的旅游城市便陷入沙海之中,有5人死亡,占播种面积近一半的5万亩棉田受灾,事关人民日常生活菜篮子工程的2600多座温室大棚被毁坏,风沙掩盖了近30公里长的渠道,全部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与此同时,玉门市、肃北、安西和金塔也受到了沙尘暴的袭击。

究其原因主要是强度达9级左右的大风卷起了地面失去植被保护的沙土所致。

上述干旱和沙尘暴这样的破坏性自然现象都与黄沙有关,人们原来是用“沙漠化”这个名词来称呼的,后来改为“荒漠化”一词。

普通人确实是通过电视认清荒漠化的危害,也正是非洲撒哈拉的灾害使几亿人的生存环境恶化后,国际间才真正重视起对自己家园的保护。

与荒漠化作斗争,联合国在行动

1973年,联合国设立了萨赫勒办事处,动员世界各国科学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于是,人类开始联合有系统地研究和治理受沙丘威胁的土地。

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专家们对“沙漠化”的认识有了突破,原来一直认为风沙移动侵占土地的现象就是沙漠化。经过讨论,他们认为生存环境退化与人为活动造成生产力下降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将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土地退化中人为的因素找到了,这便是过量的森林采伐,过量的放牧和破坏植被,进而建议人类必须改变不适当的耕作方式。

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列入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中,列为世界各国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1994年,是防治荒漠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经过多轮谈判,在6月17日,世界各国共同订立了《防治荒漠化公约》,将包括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统称为荒漠化。从此,“沙漠化”便被“荒漠化”所代替。也是在这一年的第49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第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标志着土地荒漠化问题引起全世界真正的重视了。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外,荒漠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还是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地考察吧!

荒漠化每年蚕食掉欧洲一个小国

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的荒漠化现象,不通过数字的描绘,恐怕吓人的程度会小许多。

目前,整个地球荒漠化面积有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4。具体说到它的大小,大约与世界上4个面积大国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面积差不多,影响着世界9亿人口的生活,这其中又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为多。

在人类与荒漠化的相争中,目前占上风的并不是人而是大自然,荒漠化的扩张速度每年是5—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面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相互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是最厉害的,其它破坏多是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荒漠化的后果却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无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措施,荒漠化对土地的破坏过程是不可逆的。

我国也深受荒漠化之害,目前已进入荒漠化面积大国之列,全国荒漠化面积为15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9%,受灾人口约5000万之多。我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分布有荒漠化土地,新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华北地区有沙漠,东北有科尔沁沙地,整个“三北”地区共有12块沙地和沙漠,它们基本连成一片,构成了万里三北风沙带。

在中原的河南省东部、河北省北部、北京附近、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江西省雨量充沛的鄱阳湖地区,共分布有2350万亩风沙化土地。

我国荒漠化的扩张速度也是逐年加快的,在50—60年代其扩张速度是1650平方公里,到80年代时变为2100平方公里,每年由此减少耕地200多万亩。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散在沙地中居住,在荒漠化的影响下,沙区的耕地,牧场、村庄、乡镇、道路、水库和渠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每年由于荒漠化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是不少于200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约是43亿元。

可以说,沙区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荒漠化破坏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很大程度上与防治荒漠化有关,治不好沙就无法走上富裕之路。

在素有江南粮仓之称的江西省,也存在着48万亩风沙化土地,受灾人口约有40万。风沙化土地主要是用来称呼江西省这样的亚热带地区荒漠化土地,这就与我国北方由于缺水引起的荒漠化相区别开,这是两种类型的荒漠化。

江西省的风沙化土地分布在全省21个县、市,其特点是沿赣江、沿长江和沿鄱阳湖分布,按地形特征分别是丘陵地区和江河湖滨地区各占一半。修水、新建、丰城市、南昌县、都昌县、星子县、波阳县、永修县、德安县和临川等位于前几名,这其中有不少属于产粮大县。这表明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还是受到了危害的,治理风沙化土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江西省城南昌市西南方向40多公里有一个叫做厚田的地方,它隶属于新建县,是一个乡的建制。只要人们进入厚田乡,最多的东西便是滚滚的黄沙,厚田乡靠近赣江,越离赣江近,沙子的粒度越大,有的地方简直就是理想的建筑用沙,根本不用另外处理。该乡40%的土地已经沙化,这意味着全乡人民失去了近一半的命根子,厚田乡是附近最贫困的乡之一。

厚田乡沙地中央没有村落了,围绕着这片4万亩的沙地仅有5个村庄,这仅存的5个村至今仍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下,农民的耕作十分困难,随时都有被风沙掩盖的危险。沙地中可以发现一片低矮的小树林,面积约200亩,经过当地农民的指点后,外来人员才会发现这本是一棵棵樟树,由于长年累月的风沙堆积,黄沙将这些高大的樟树淹没得只剩下树头在外,使人误以为是片灌木林。沙地边上的象潭陈家从60年代以来一共失去了近400亩耕地,现存的耕地也充满了黄沙,产量只及正常耕地的一半。

厚田或许代表了当地农民祖祖辈辈对肥沃田地的祈望,但大自然的回报却是一片黄沙,可以说,不治沙的话,厚田将永远只能写在纸上,农民脱贫致富根本实现不了。

沙地为何难耕种

在普通人看来,沙地是难于耕种的,至于沙地上为什么难于耕种,了解的人可以说不多。

这是因为土地风沙化之后,土壤中缺乏粘土和腐质土,沙粒的流动性大,遭到大风后便被吹离地面,不仅使农作物的根部暴露于地面,根系不深的作物还将折到,根本无法生长,沙子在风沙的移动过程中停留后又会掩盖其它农作物。假如农作物在幼苗期遇上风沙,那多半生存不了。

由于沙质土壤保水能力极差,雨水或灌溉水很快便渗入地下深处,除非是根系极深的作物或者是有充足的水份补充,否则,在沙地上生长的作物由于缺水无法正常生长。

沙地的土壤成份构成中缺乏粘土和有机质,沙地便成为一种自身肥力不足的土壤,同时又难以吸收和保住外界施加的肥料。在灌溉或降水时,有限的养份便会由于沙地的高渗透性而离开作物的根系,作物又会由于缺乏养份而生长困难。

又由于沙地缺少高大植被的保护,在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沙土表面的温度会超出农作物生长的要求,特别是早幼苗期植物容易受损。有关专家在江西省新建县厚田乡的研究表明,夏季时沙地表面温度最高达69.5℃,而当地的混合气温是40.8℃。研究还表明,厚田乡沙地中有机质的含量只有0.05%—0.2%,而普通土壤是3%以上,沙地真可以称得上是一贫如洗。

至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因气候类型不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在类似于非洲撒哈拉沙漠或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这样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缺水是主要的原因。

而在我国南方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沙地形成的原因还不是缺水,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活动所致,这包括过度的放牧、乱砍乱伐和采矿破坏植被,这个长期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之前。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风沙化土地的典型地区,具体又可细分为丘陵地区和江河湖滨地区,前者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乱伐森林和开采矿石,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风沙化土地的扩张。据兰洲沙漠研究所的专家测定,江西省50年代森林覆盖率是54%,80年代降为33%。现在只有永丰、新干、德兴、铜鼓、崇义等山区县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江河湖滨地区风沙化土地形成的过程复杂一些,受丘陵和山区植被破坏的影响,那些地区的泥土随水流入赣江又流入鄱阳湖,在冬季水位低时,沙子便被风吹向河岸和湖岸,慢慢地又被吹向附近的耕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今天所见的赣江边、鄱阳湖边的一堆堆黄沙了,全省沙地总共有40多万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西省风沙化土地每年以1%的速度扩大其面积,对赣江航道形成了威胁,以致于一到枯水季节,挖泥船便忙个不停,即使这样,还不能保证航道畅通。

找到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便有了人类对沙地的宣战,科学毕竟是有着强大的威力。

人类找到了治沙的魔法

由于荒漠化的形成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国政府便有责任担负起领导治理荒漠化的重任。又由于荒漠化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人类行动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纵观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莫不是如此。比如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埃及、伊朗、以色列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成绩就比较显著。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有效的灌溉,开发沙地中的绿州农业基地,并种植防风固沙植物来固定沙丘。

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后,荒漠化的扩张势头受到了抑制。比如埃及沿尼罗河建起了稳产的农田,以色列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于是,这个沙漠小国成了欧洲农产品的供应地。

在中国北方干旱地区,也有着成功的治沙事例。从50年代起,我国政府设立了不少防风治沙的科研机构和办事机构,一直将防风治沙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沙区的人民是从植树种草开始逐步找到治沙办法的。

1978年上马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一共完成了人工林和草地2亿多亩,加上其它防护工程,有效地增加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使该地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从黄沙中抢到了约2000万亩土地。

90年代起,中央明确林业部为荒漠化治理的主管部门。1991年,我国又启动了防治沙漠化工程,用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手段向黄沙宣战,总共实施的面积达2800多万亩。

在我国加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后,又成立了由16部委组成的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委员会,表明中国政府是有着治理荒漠化的长期打算,这是在我国范围内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北方干旱区治理荒漠化的成功事例,最突出的是包兰铁路穿越沙区已安全运行几十年。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处于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当地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与风沙斗争了40年,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在沙丘上种活了总共1425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1%上升到现在的38.9%,沙区治理面积达60%以上,榆林没有成为一座空城,围绕着这座古城建成了不少绿洲。

在世界上另一种不同于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地方,也就是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治理和利用风沙化土地成功的条件是更加具备,因为这些地区雨水充足、即使在干旱季节也可利用河水、湖水、井水。具体的数字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一年降水量仅为250毫米,而在江西省这样的亚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不少于1500毫米。在欧洲的葡萄牙北部和日本西部这样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也在1100—2000毫米之间,通过不断的治理活动,当地大片的沙丘已被改造成了丰产的农田,其做法是发展高产的园艺农作物,首要的条件当然是种植防风固沙的树木固定沙丘、再建设好完善的灌溉设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葡萄、瓜类、根块和鳞茎类蔬菜。

可以说,经过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已经找到了。

江西治理风沙化土地曙光在前

江西省是中国南方亚热带风沙化土地治理的一个试验区,在省城南昌市西南方向40多公里处设有“亚热带风沙化土地综合开发南昌试验站”,该站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江西省人民政府山江湖开发治理办公室和南昌市科委共同创办的,从它1988年设立起,标志着江西省治理风沙化土地迈开了可喜的一步。这个试验站是我国南方亚热带风沙化土地治理的权威机构,它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试验站的详细地址是江西省新建县的厚田乡,建站的目的是研究江西省风沙化土地形成的原因,寻找治理的办法,进而找出可以在我国南方和世界亚热带地区可以推广的治沙模式。

从建立试验站开始,科研人员一直就没有离开沙地。他们先是选择了一个最难治理的地方,用推土机推平了大沙丘,出发点是这样的难点治好了,治沙的方法也就成功了。

在兰州沙漠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试验站种植了美国湿地松固沙,栽活了杨树防风,并找到了可以在沙地上成活的不少树种,主要有柏树、柳树、槐树等。

根据沙地的自然条件,专家们要求不种植水稻这样的高耗水作物,在他们的试验中确实没有种植水稻,他们也一直对当地的农民推广这个经验。试验站在沙地上还打了水井。

在解决了防风固沙和灌溉难题后,试验站的研究人员试图找到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他们找出的方法是在沙地上建立养猪场,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有机肥的使用有助于改进沙地的保水能力,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保肥能力,对治沙很有帮助。养殖与种植相结合便是模式。

至于栽种的农作物主要在果树、蔬菜和牧草中选择。果树试种了葡萄、柑桔、桃、梨、李和板粟。蔬菜一共试种40多种,主要有萝卜、大白菜、葱、荞头、莴苣、豆类等。牧草是苜蓿和草类。以上这些品种的农作物都已试种成功,果树已经挂果,专家们表示已经到了可以推广的程度了。

在新建县厚田乡的沙地上,仅仅只有35公顷的试验站给我国防治亚热带风沙化土地带来了成功的希望,也许厚田人民可以从中找到恢复良田的有益做法,至少他们离试验站最近,近水楼台总是比较容易受益。

养殖和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给耕地并不宽裕的江西省带来了扩大良田的方法,也给沙区生活的人民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试验站的工作一直被列为省重点科研项目,由于他们出色的成绩,外国的援助来到了试验站,欧洲经济共同体也就是今天的欧洲联盟,为试验站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我省目前为止最大一笔无偿外援,达到640万欧币,其中由欧盟提供400万欧币,约合520万美元。在试验站于厚田乡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专家们又选择了与厚田一江之隔的南昌县富山乡建立起另一个试验区,计划建立3000亩高水平菜地。目前,科研人员在两个试验区都安装了由欧盟提供的现代化灌溉设备,并在富山乡建起了温室7个。前不久,欧洲联盟派代表团到试验区进行了项目中期评估,这预示着这项亚热带风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领导下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展望未来,治沙任重道远

通过世界各国的努力,现在针对干旱区和非干旱区的荒漠化治理方法都已找到,但是,有方法并不一定能成功,治理沙地是一项费工费时又费钱的工作,特别是钱的问题显得突出。

这是因为荒漠化与贫穷联系在一起,脱贫必须治沙、治沙不可缺钱、沙区本来就钱少,无钱又怎么去治沙呢,这似乎是一个死结。

解开这个死结仍离不开政府的有效领导,这已被中外各国成功的治沙事例所证明,政府的有效投入是治理荒漠化的根本保证。

我国政府目标非常明确,作为主管机构的林业部定下了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建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缓解,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具体分解为完成风沙区综合治理开发718万公顷,使治理面积由10%提高到20%以上。

展望未来,2000年已近在眼前,完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目标可说是任重道远,这关系到农业增产增收又关系到许多农民的脱贫致富。

请记住每年的6月17日,决不可忘记世界在这一天要大力宣传防治荒漠化和干旱。

毕竟人类的家园不可再缩小。

沙地减少便意味着人类家园的扩大。

标签:;  ;  ;  ;  

荒漠化-人类生存的大敌-“6.17”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