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_张晓乐,杜彬,韩春婷

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_张晓乐,杜彬,韩春婷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 252000;3聊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52000

摘要:目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不同的移植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探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预处理方案相同,对照组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观察组在应用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以及植入失败发生率。结果: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显著较长(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失败发生率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植入失败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应用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疗效显著,不仅具有较快的中性粒细胞植活速度,而且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植入失败均较低。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英文简称SAA,属于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该病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而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为有效的措施可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抑制剂[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中,可以选择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者骨髓血作为移植物来源,同时也可将两种移植物进行联合应用。在本文中就从我院选取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比较分析了单独应用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时应用两种移植物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介于22岁到3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4)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介于21岁到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岁;比较两种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对照组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造血干细胞供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常在移植前4天开始,连续注射5d。其次,在移植当天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输回患者体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小于0.5×109/L的情况下给予G-CSF5μg/(kg·d)的皮下注射[2]。

观察组在应用对照组移植方式的同时加用供者骨髓血,其中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方法相同,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前一天采集供者骨髓进行回输。在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小于0.5×109/L是给予G-CSF5μg/(kg·d)的皮下注射[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以及植入失败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

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显著较长,其中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13.5±2.3)d,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14.7±2.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2614)。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6%,观察组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0.9756)。

2.3比较两组患者的植入失败发生情况

植入失败发生率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植入失败发生率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置入失败概率为36%,观察组置入失败概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0.9756)。

3讨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为有效的措施。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在年轻患者中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明显较优。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可选择骨髓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两者联合作为移植物来源。虽然上述治疗方法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植入失败发生率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植入失败发生率明显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时因为混合移植组中即含有造血干细胞,同时也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是一种对T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可在有效降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并且可分泌前泪腺素E2和趋化因子SDF-1,对造血干细胞的稳定植入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血应用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显著,不仅具有较快的中性粒细胞重建速度,而且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植入失败均较低。

参考文献:

[1]韩聚强,李亚松,李国安,等.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急性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人民军医,2018,61(01):73-74.

[2]孙桂彬.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127.

[3]吴炜,杨明珍,夏瑞祥,等.免疫抑制联合脐带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J].安徽医学,2017,38(12):1523-1525.

[4]姚春花.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7,3(24):83-84.

论文作者:张晓乐,杜彬,韩春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_张晓乐,杜彬,韩春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