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粘性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粘性论文,成因论文,措施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1]。如何将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最大化正逐渐成为企业思考的重大问题。知识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实现组织内部个人和团队之间高效率的知识共享,而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但是,在企业知识共享的实践中,诸多因素严重影响着知识转移的运作流程。国外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粘性”(Knowledge Stickiness)[2]。知识粘性的存在,对知识的顺畅转移造成一种重要的制约: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来说,它影响了知识的合理转移;对于组织之间知识转移来说,它影响了知识的正常流动。由此来看,研究知识粘性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削弱知识粘性的管理对策,以便实现知识的正常转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首先界定了知识粘性的相关概念;进而通过对知识转移流程的分析,指出了知识粘性的主要成因;最后从知识治理的视角,探讨了削弱知识粘性的治理措施。
1 知识粘性及其相关术语界定
知识粘性描述的是特定状态下知识的一种特殊状态属性,是指知识对于其拥有者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具有一定的障碍,从而不容易实现知识的正常流动。
作为学术术语,“知识粘性”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概念是在研究技术创新过程、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组织间知识转移中,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产生的,开始一般称为知识转移障碍,后来与之相关的概念如粘滞信息、信息粘度、粘滞知识、知识粘度等陆续提出。
1994年,Hipple在研究技术创新中解决技术问题时,提出了“粘滞信息”(Sticky Information)的概念[3],他认为,信息的转移是需要成本的,转移成本问题在技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尤其突出,“当信息的获得、转移和使用需要成本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信息的‘粘滞’”。另外,Hipple还定义了信息粘度(Stickiness)的概念:一个特定单元需要转移的信息粘度为信息需求者获得并使用它付出的成本,成本越高,粘度越大;成本越低,粘度越小,信息的粘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本身的属性,还受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属性和态度的影响。
1996年,Szulanski提出:Hipple提出“粘滞信息”时所指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扩充到知识。他沿袭了“粘滞信息”定义的核心含义——信息流动的难度,给出了“知识粘性”的概念,他认为:组织内的知识粘性就是“组织内部转移知识的难度”[2],他还将这种具有粘性的知识称之为“粘滞知识”,将转移这种知识的困难程度称之为“知识粘度”。他还认为,知识转移成本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组织内部的这种知识粘度,或者成本只能解释转移过程的粘度,而更多的变数(Eventfulness)则可以用来解释基于结果的知识粘度。
1999年,Simonin在研究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时,也提到了一个类似词汇——知识模糊,并明确指出“‘知识模糊’描述的是知识的转移特性……与知识粘性等术语的含义相同”[4]。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认为:知识粘性其实就是用来描述“知识转移困难”时赋予知识的一种特定属性,而知识粘度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困难程度”的一种测度指标,知识粘度越大,知识转移越困难;同时,还可以把这种具有一定“粘性”或“粕度”的知识称为粘滞知识。
2 知识粘性的产生机理分析
2.1 知识粘性产生原因的研究现状
目前知识粘性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转移过程中,包括组织内转移和组织间转移。对于这两种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粘性的原因,国内外一些学者做过一定探讨,例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外学者Hamel从战略意图角度[5];Lyles、Salk以及Pucik分别从组织能力角度[6-7],Makino和Delios以及Tiemessen等人分别从伙伴选择方面[8,9],Aulakh、Kotabe和Sahay以及Dodgson、Inkpen分别就信任机制角度[10-12]都曾对知识转移中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1999年,Simonin研究了知识模糊性以及导致知识模糊性的因素(包括缄默度、资产专用性、以前的经验、复杂性、合作伙伴的保护性、文化距离、组织距离)等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4]。以上学者的早期研究为分析知识粘性的成因准备了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冯帆和廖飞将知识粘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3个方面[13]:第一是认知因素;第二是知识转移的环境;第三是转移动机。王毅和吴贵生从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源和知识受体之间的距离以及转移的知识及其性质4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产生原因,并探讨了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粘滞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14]。另外,郁培丽和范忠宏研究了集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粘性表现及对策分析,介绍了集成创新过程3个工作阶段中知识粘性的主要表现,并针对3个阶段知识粘性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克服知识粘性的配套措施,以便提高集成创新的效率[15]。
另外关于知识转移中各种障碍因素(也可以认为是知识粘性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分析,我国很多学者也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彭灿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转移的各种障碍因素及其成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转移的对策[16]。陈菲琼指出了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四层次“知识阶梯”,即装配、零部件的调整和本地化、产品再设计和自主产品设[17]。
2.2 知识转移流程的总体描述
知识粘性形成于知识转移过程之中,所以可从知识的转移流程以及流程中所包含的要素方面来分析知识粘性的形成原因。知识转移的流程如图1所示[18]。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转移的流程,其实就是将个人或者组织等传输者的源知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渠道,最终传递给个人或团队等知识接受者的过程。
另外,在图1中还可以发现:在知识转移的流程中,要想实现知识的顺利交接,对于知识的传输者和接受者都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同时为实现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准确、高效,组织还必须创设一种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运行机制。
在图1中,还可以看出:知识转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优化和积累,并产生新的组织知识,以此作为组织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支撑条件。
图1 知识转移的流程
2.3 从知识转移流程分析知识粘性的产生原因
在知识转移流程中,有5个方面的因素将导致知识粘性的形成,分别是:知识提供方的原因、知识接受方的原因、转移知识的属性、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受方之间的落差以及知识转移的机制,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粘性的产生原因
2.3.1 知识提供方的原因 知识提供方作为要转移的知识的拥有者,在知识粘性的形成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知识提供方把知识转移给接受方的意愿越弱,就会有越多的知识成为粘滞知识;其次,知识提供方的自我保护意识越强,就会有更多的知识不愿意转移,从而也会造成知识粘性;第三,对知识接受方的信任程度越低,则不愿意转移的知识就会越多,形成的粘滞知识就会越多;第四,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能力也会影响到粘滞知识的形成,知识提供方的转移能力越强,形成的粘滞知识就会越少;最后,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有时候知识在转移中也可能出现表达、传递或理解错误,这种情况下,知识接受方会有不满情绪,进而谴责知识提供方。此时,知识提供方在心理上所能承受失误的容忍度将会成为他是否愿意继续进行知识转移的参考依据,如果以后不愿再“自找麻烦”,他就会拒绝再转移知识,使得知识粘度增强。
2.3.2 知识接受方的原因 知识接受方的相关意识和能力也是导致知识粘性的一个产生因素,包括:知识吸收的意愿、学习知识的意识、对知识提供方的信任度、知识吸收的能力和知识挖掘的能力。
首先,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意识、学习知识的意识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知识接受方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接受方汲取知识的意图,同时确定了知识接受方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一般说来,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意识越薄弱,学习知识的意识越差,就会越有更多的知识难以转移,形成粘滞知识。第二,对知识提供方的信任度,决定了知识接受者是否相信知识提供方所给知识的正确性。第三,知识接受方吸收知识的能力也会造成知识粘性。知识接受方吸收能力越弱,能够转移的知识就越少,形成的粘滞知识就越多。最后,知识接受方的挖掘能力也非常关键,可以使知识提供方更愿意转移知识,也能以更合适的方式转移知识。
2.3.3 转移的知识属性的原因 需要转移的知识的本身属性也会造成知识粘性,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的类型、知识复杂度、知识的数量以及知识专属度。首先,此处的知识类型是指知识存在的两种形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一般来说,隐性知识的编码表达比较困难,因而也难以转移,容易形成粘滞知识。其次,知识的复杂度越高,技术原理越深奥、结构越复杂、专业性越强、信息含量越大,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越少,可转移性就越差,由此越容易造成知识粘性。第三,转移知识的数量也会影响粘滞知识的形成,很显然,转移知识的数量越大,形成的粘滞知识也可能越多。最后,转移的知识专属度越高,应用范围越“窄”,越不容易被别人所理解和接受,因而也就越不容易实现转移,从而越容易造成知识粘性。
2.3.4 转移双方之间落差的原因 此处说的落差,指的是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受方之间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包括:文化知识落差、专业技能落差、工作背景落差以及时间与空间落差等。上述落差中,差距越大,知识交流就越困难,从而知识转移就越不容易实现;反之,二者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背景方面的水平越接近,越容易实现知识之间的转移。另外,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受方之间的时间落差、空间落差越大,知识转移的难度越高,由此而导致的粘滞知识越多。
2.3.5 知识转移机制方面的原因 组织内部是否有促进知识转移的运作机制,也是知识粘性是否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机制、团队组织的持续学习机制、良好的组织成员信任机制以及促进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如果组织缺乏这些机制,或者没有很好地运转这些机制,组织内部将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转移氛围,这都会使个人和团队知识粘度加强,使大量知识变为粘滞知识。
3 基于知识治理视角的知识粘性管理对策
3.1 知识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一词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领域。例如,企业治理、公司治理、政府治理、网络治理、IT治理、知识治理、软件开发治理,等等。
所谓知识治理(Knowledge Governance),是指选择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机制和组织结构,以最优化选择、创造、转移、共享和利用知识[19]。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知识治理是一种制度设计或制度安排,包括治理结构的选择和协调机制的设计。这些结构和机制主要包括绩效激励、所有权分配、决策权分配、暗含契约或心理契约以及组织内部劳动分工,等等。其次,知识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正式的制度设计去更多地影响非正式的组织实践以达到知识治理的目的。再者,知识治理的目的就是最优化知识转移、共享和利用。
3.2 从知识治理角度探索解决知识粘性的措施
根据上述定义,知识治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为实现组织内或者组织间知识的转移、共享与利用,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确保知识管理各项内容的有效实施”。
按照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粘性产生的个别原因(如双方之间各种落差、转移知识的自身属性等)无法根除,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想完全消除知识粘性是不可能的。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基于知识治理的角度,做出一些制度安排和组织协调,并从学习型组织构建、企业文化建设、信任机制创设、考核激励措施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实现知识粘性逐步削弱,使粘滞知识能够转化为可以转移的知识,从而实现粘滞知识的成功转移。
3.3 基于知识治理视角的知识粘性削弱模型
根据上述关于知识粘性的成因分析,基于知识治理的视角,笔者给出一个削弱知识粘性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整体过程包含了建立转移环境、设置相应组织、创设文化氛围、协调相关机制4个基本环节。
图3 基于知识治理视角的知识粘性削弱模型
4 结束语
知识粘性的存在,对知识的转移、共享和创造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加快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适应今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并为了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建设步伐,各个组织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对照检查,发现本组织内部之间知识粘性的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削弱知识粘性的管理对策,以便实现知识的正常转移、有效共享和积极创新。
在具体措施的应用上,必须从文化意识、工作环境、组织设置、协调机制、决策手段、利益分配和发展思路等多个方面有序协调、循序发展。
标签: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