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第Ⅱ卷历史部分考生答题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生论文,情况论文,历史论文,考文综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试题注重与高中新课程的过渡和衔接,关注文明发展史,体现了较鲜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注重学科主体知识、学科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考查,命题技术与水平明显提高,可谓近年难得的一份佳卷。据统计,第Ⅱ卷历史试题平均分23.50分,难度值0.451,标准差1.62,平均分比近两年略有提高(2007年平均分21.21分,难度值0.41;2006年平均分21.08,难度值0.405)。
第37题从唐代科举制度切入,进而对中英选官制度展开比较分析,体现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历史比较方法的较充分的应用。该题平均分14.19分,难度值0.443,标准差1.01,平均分略高于去年和前年。
(1)问要求说明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平均分2.21分,难度值0.368。评分标准分列3点给分,不少考生遭遇的困难是对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不太理解,影响了作答。阅卷教师对此也莫衷一是,理解上也存在困惑。根据教材所述,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笔者以为,唐代进士地位最高,最受重视,选拔的人才相对也最多,即“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多数考生没有正面写出明经科考试的特点而普遍丢分,一些考生即使写出进士科更注重实用性,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诸经大义等,根据评分标准也无法得分。该问是相对于明经科而言的,根据题意考生应从考试内容和作用的角度对明经和进士科考试进行比较,并对比较的对象分别进行分析说明,这是考生应掌握的比较题的答题要义,也是试卷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据抽样分析,大约有40%的考生认为进士科最受重视,地位最重要,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的原因之一,尽管言之有理,由于不符合评分标准无法得分。
(2)问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该题平均分6.01分,难度值0.60,在第Ⅱ卷历史试题中得分最高。多数考生均能分别就唐代和英国中世纪进行比较回答,但很少考生提及“考生来源广泛”而普遍丢1分。关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特点,只要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就可作答。
(3)问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该题平均分2.27分,难度值0.378。提问角度与教材浑然不同,且未提供相应的材料,考生也不可能按照参考答案严密的学究气十足的界定,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加以表述。不少考生从工业革命引起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角度作答,略有所得。
(4)问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该题平均分2.27分,难度值0.378。正确的答题策略是,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世纪英国官员的选用进行比较,分析其进步之处,再联系教材中科举制的进步性,从中概括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大部分考生回答不完整、不准确,概括能力明显不足,如可以根据教材答抑制门阀,但无法进一步概括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以及提及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为三科综合题。留心近年文综卷不难发现,有关民族关系的历史话题连续几年成为文综卷备受青睐的历史素材,几乎年年必考。今年文综卷仍不避嫌疑,“一意孤行”,以史诗般的土尔扈特回归的历史素材入题,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击筑称绝。
该题以历史素材切入,依托土尔扈特游牧及东归的广大地理区域,三科衔接自然。(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史学科交融。该题平均分26.68分,难度值0.44,难度介于去年和前年之间。其中,地理试题平均分8.20分,难度值0.41;历史试题平均分9.31分,难度值0.465;政治试题平均分9.17分,难度值0.46。地理试题得分偏低,历史、政治试题得分相近。
该题完全考查历史学科知识的有两问。其中,(2)问要求考生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分值12分,最高分11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5.57分,难度值0.464。教材对土尔扈特回归作了概述,从中可提取的关键词是: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杰出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历尽艰辛等。试题摘编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提供了考生未曾见过的新史料,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
据抽样分析,主要失分点一是不少考生未能具体回答土尔扈特遵守本民族法典以及文化传统,一些考生只回答其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未强调土尔扈特是漠西蒙古部落。二是鲜有考生提及“眷念故土”,回答对祖国有认同感的也不多。三是不少考生未答征兵而失2分。同往年一样,考生答题反映的主要问题仍是无法完整地提取有效信息,因缺漏而失分。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考生仅是简单地摘录材料,未能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加以必要的归纳、概括和提炼,分点归类作答,严重影响了得分。
笔者发现,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设计不尽合理,也是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该问分3点作答,每点均为3个分句,而赋分均为4分,有的难以明确记分,如“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4分如何分配呢?在踩点给分的要求下,这给阅卷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合理准确的评分。此其一。有些答案要点的表述带有主观性,较明显的如“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其中, “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与“土尔扈特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是否有重复之嫌?而“让其充当炮灰”,似乎并不符合历史学科的表述方式。此其二。命题者仅从两个维度设计答案,即土尔扈特和沙俄,忽略了清朝的强盛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是土尔扈特回归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土尔扈特回归是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大事年表表明,土尔扈特是在衰弱的明末西迁的,而回归于强盛的清初。这样,考生合理的答案得不到分数。此其三。
(4)问要求理解土尔扈特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该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3.74分,难度值0.467,标准差1.45。实际上,试题无论是材料还是几个提问都对该问起了一定的提示作用。例如,开篇材料中的“土尔扈特人的悲壮之举”、 (2)问中的土尔扈特“回归祖国”、(3)问中的“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以及(5)问材料中的“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从中可概括出:回归途中历经艰辛,是悲壮之举;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或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等,而教材则对其意义作出评价: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以上三点恰好构成了该问参考答案的要点。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该题得分依然偏低。这同时也反映了考生审题、答题方法上的通病:没有养成通览试题的习惯,缺乏整体观念,未能体察命题者设题的意图和要求,未能体察材料与问题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匆忙作答,结果欲速则不达。顺便指出,参考答案“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的表述,似乎带有命题者个人的主观倾向,脱离了考生可能的表述习惯,不少考生回答表现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坚强不屈的精神、大无畏精神等。